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一年級山東教育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一年級\/王治芳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7(家庭教育必讀叢書)ISBN978-7-5701-1023-0Ⅰ.①學…?Ⅱ.①王…?Ⅲ.①小學生-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教材Ⅳ.①G7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057304號?

JIATINGJIAOYUBIDUCONGSHUXUEHUIPEIBANXUEHUIAI:JIAZHANGXUETANGYINIANJI家庭教育必讀叢書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一年級王治芳?主編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山東教育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92660網址:www.sjs.com.cn印??刷:濟南報業文新印務有限公司版??次:2020年7月第1版印??次:2020年7月第1次印刷開??本:710毫米×1000毫米?1\/16印??張:16.75印??數:1-6000字??數:251千定??價:35.50元(如印裝質量有問題,請與印刷廠聯係調換)印廠電話:0531-87295267前言與孩子相遇是美麗的緣分,在平凡的日子裏,親子相伴,孩子從幼兒園邁入小學一年級。花開有聲,成長有徑,處在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孩子,需要家長精心引導和栽培,為他們提供適宜成長的土壤,在他們的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助推他們成人成才。

家庭是開啟智慧、培養品德、塑造個性的搖籃。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為此,我們依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和《山東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指南》,研發了家庭教育必讀叢書《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

本叢書共18冊,按照孩子年齡,0—18歲每年一冊,按序排列,幫助家長依據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叢書分孩子發展、教養策略、家庭建設和合作共育(3—18歲增設)四個模塊,每個模塊設定若幹主題,每個主題圍繞典型案例展開論述。孩子發展指家長在了解孩子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促進其積極發展;教養策略指家長在科學育兒理念指導下,運用家庭教育相關知識養育孩子的方式與方法,含特殊家庭的教養策略;家庭建設指家庭成員的角色認同、家人和諧關係的構建、家庭生活資源的管理、家風家訓的傳承等;合作共育指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含家長學校、家委會、社區活動等形式。叢書內容螺旋上升,多維展現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中的學業適應、情緒管理、行為管理及關係處理等家庭教育常見問題,幫助家長跟隨孩子成長的節奏,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建議。本叢書旨在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發掘孩子的積極品質,培育孩子的探索與專注、依戀與共情、表達與溝通、獨立與責任、思維與創00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造、規則與安全、分享與合作等基本素養,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發展資源,使孩子自身蘊藏的潛能得以激發,同時幫助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叢書中案例皆來自家庭生活及教學一線,具有代表性。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作者團隊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家庭學和社會學等理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叢書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是一套難得的有梯度的科學理論指導和實操應用相結合的教子叢書。

本分冊適合一年級學生家長閱讀。一年級是孩子人生曆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孩子從以遊戲為主的幼兒園進入小學,開啟此後十幾年的學習旅程。六歲左右的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玩心重,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語言表達能力正在快速發展……正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尤其是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建立同伴關係,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孩子初入小學,每個家長都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引領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在一年級會出現哪些常見的問題?家長該如何應對?本書結合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以教育學、心理學、家庭學、社會學等理論為依據,在深入分析問題的同時,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希望家長在學習實踐中,進一步和諧親子關係,與孩子共同成長。

本叢書是山東省家校共育課程建設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由教育科研部門、中小學、幼兒園和高校相關人員撰寫,並經過多輪課程實驗及專業人員審校。

本叢書由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治芳策劃主編,劉立新、徐繼存、孫家齊等任副主編。本冊由王慧珍任主編,潘傑、喬連傑任副主編,主要編寫人員有王慧珍、潘傑、王冬、葛玉潔、安然、安茂盛、崔淑娟、王豔紅、孫立華、梁麗娟、陳寧寧,另有徐靜、周偉、張曉燕、白羽等參與編寫。王治芳、王慧珍、秦濤、劉立新等修改統稿。

本叢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省內外相關專家的指導與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002目錄第一篇孩子發展第1課讓入學充滿儀式感????????????002第2課“十萬個為什麼”是通向科學之始?????008第3課您的孩子會傾聽嗎????????????014第4課在迷宮遊戲中發展空間思維能力??????020第5課口算玩出新花樣?????????????026第6課在購物中認識“數”與“量”???????031第7課“開小差”是專注力不足的表現??????037第8課別讓學習用品分散孩子注意力???????043第9課入學焦慮莫忽視?????????????04800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第二篇教養策略第10課?和孩子聊聊學校那些事?????????056第11課?您的孩子會表達嗎???????????062第12課?孩子遇事就哭怎麼辦??????????067第13課?孩子找不到好朋友的原因是什麼?????073第14課?用溝通化解同伴間的小矛盾???????079第15課?孩子被同學欺負了怎麼辦????????084第16課?鼓勵孩子向他人尋求幫助????????089第17課?任何東西都可以分享嗎?????????095第18課?孩子上課總是搶答怎麼辦????????101第19課?孩子不聽老師指令怎麼辦????????106第20課?如何獨立完成作業???????????111第21課?您的孩子了解考試嗎??????????118第22課?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125第23課?誰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131第24課?善解人意的孩子更受歡迎????????137第25課?培養孩子寬容的美德??????????143第26課?放手讓孩子嚐試身邊的小事???????148第27課?製定生活自理新目標??????????154002目?錄第三篇?家庭建設第28課?以家務勞動樹責任意識?????????160第29課?獨立?從整理房間開始?????????164第30課?教孩子自己收拾書包??????????169第31課?和孩子一起製訂作息計劃????????174第32課?教給孩子必要的餐桌禮儀????????179第33課?大寶一定要讓著二寶嗎?????????184第34課?如何不沉迷電子產品??????????190第35課?和孩子一起感受年味??????????196第36課?隔代撫養?和諧共進??????????201第四篇?合作共育第37課?家校攜手幫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208第38課?不做課堂上的小“悶葫蘆”??????215第39課?讓孩子更好地融入班集體???????220第40課?家委會活動搭起友誼橋????????225第41課?老師家訪?溫情交流的好時機?????231第42課?在實踐中激發孩子創造力???????238第43課?學習好習慣需要家校共同培養?????243第44課?體重管理?讓成長不再煩惱??????250參考文獻???????????????????256003第一篇?

孩子發展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步入小學,學習方式等較幼兒園時期都發生了較大改變。

一年級孩子還保留有明顯的學前兒童特點,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穩定性差,注意分配能力較弱,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還比較困難;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較差,書寫速度較慢且不工整;言語能力迅速發展,詞彙不斷豐富,掌握基本語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考時需借助具體事物形象;情緒外顯且易因外界影響轉變,喜怒哀樂形於色;具有明顯的權威崇拜,渴求得到心目中權威人物的讚許。此時,相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篇結合一年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提出建議,幫助家長了解孩子,使孩子適應學習生活。

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第1課讓入學充滿儀式感古代,新生入學有隆重的開學儀式——開筆禮。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朱砂開智等環節非常莊重。入學禮與成人禮、婚禮、葬禮是相提並論的,可見古人已經對儀式的教育作用十分重視。如今,校園裏同樣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儀式:運動會開幕式、升旗儀式、畢業典禮,等等。孩子的入學充滿儀式感,會讓孩子擁有清晰的成長目標,能為孩子帶來勇氣、安全感,促使孩子用最好的狀態開啟美好的小學生活。

案例白曉馬上就要成為一年級新生了。很久之前,媽媽就一直在忙活:打聽哪所小學教學質量高,詢問哪個老師班級管理好,準備新書包和文具。後來,白曉媽媽看到女兒幼兒園同學的家長,有的帶著孩子去小學門口拍照;有的給孩子舉辦家庭入學儀式;有的給孩子錄視頻,記錄入小學前的點滴媽媽也想給白曉準備一個別開生麵的入學儀式,但爸爸不以為然:“別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趕緊給孩子報個銜接班學點知識才是正事。”老人也頗有微詞:“不就是上個小學嗎?幹嗎搞那陣仗?怕是要慣壞孩子,去了自然有老師管教孩子”媽媽看看懵懵懂懂的白曉,隻好作罷。

後來幼兒園組織參觀小學,恰巧奶奶帶著白曉去旅遊了。回來後聽到小夥伴興奮討論,白曉撇嘴說:“參觀學校哪比得上我去旅遊好玩。”小學報名了,白曉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興奮。入學一周,老002第一篇?孩子發展師反映說,白曉自由散漫,缺乏規則意識,還沒意識到自己是個小學生。媽媽此時很後悔,深感入學儀式其實對孩子影響蠻大的。

分析儀式是什麼?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是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案例中白曉一家,很明顯沒有認識到儀式感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儀式感能讓孩子懂得對某件事敬畏重視儀式可大可小,隻要讓孩子能感受到這件事有特別之處,意會到儀式感的作用就可以。例如家人過生日,除了買蛋糕,一定要有以下小環節:一起唱生日祝福歌,說祝福語,許願。老人、孩子記住生日的幸福感受,那就是落實儀式感的作用了。儀式感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到家人的重視,更能暗示孩子認真對待這件事。如帶孩子去聽音樂會,讓他穿上禮服,打扮成小紳士或者小淑女。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認識:音樂會是高雅的,要注意言談舉止,認真傾聽。案例中白曉的家長,如果帶著孩子一起采買學習用品,組織個入學小儀式,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入學的重視,孩子自然會敬畏上學這件事,當然也會重視小學生活,努力做合格的小學生。

二?儀式感能讓孩子學會勇敢麵對儀式能培養學生獨立的能力。例如家長入學前帶孩子到校門口拍一張照片,洗印放大,標注“我長大了,榮升為小學生”。這種儀式的潛移默化作用很大。小小的拍照留念儀式,已經告訴孩子:從此刻開始,你不再是幼兒園裏那個時時被照顧的小朋友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入學意味著長大了成為小學生,在校園裏能照顧好自己,按時上學、放學,認真聽老師講00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課,積極與同學交流合作。這一切準備做足,當孩子遇到不適應小學生活等困難時,隻要想到“長大了”的特殊時刻,想到家長的信任和叮嚀,就會有責任感,變得獨立堅強,勇敢無畏。

三?儀式感讓孩子擁有清晰的成長目標學校德育課程中,之所以全力推進入學歡迎儀式、10歲成長禮、畢業典禮、18歲成人禮等隆重的儀式課程,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成長目標。家長利用入學儀式,引導孩子樹立階段目標、許下願望定能帶給孩子目標感、使命感,孩子會明白這是自己要做到的事情。儀式感會讓孩子自我約束,自我努力。久而久之,一些重要的人生階段儀式,家庭與學校積極配合、補充、深化,會促使孩子形成清晰的成長目標。

四?儀式感讓孩子具有體會幸福的能力收集家庭中令人感動的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滿足甚至學業與事業上的成就。某些家庭認為是矯情,甚至是嬌慣孩子的“沒必要”的儀式感,其實是家長給孩子的安全感,能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愛和重視。生活在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中,孩子更會擁有感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每一個儀式感背後,都是一份深深的愛。儀式沒有固定模式,隻要適合自己家庭,能促進一家人情感融洽,就是最好的。

建議準一年級孩子入學,結合學校的工作要求,可以舉行哪些家庭儀式呢?

004第一篇?孩子發展一通知書中的儀式感拿到入學通知書的時刻,讓孩子感受到通知書的神聖就是儀式。不少家長隻自行關注通知書上的開學時間,卻忽視了讓孩子參與其中。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仔細閱讀通知書,讓孩子記住自己入學的日子,明白從今天開始自己的身份變了,成為光榮的小學生了。很多學校會隨入學通知書,下發入學手冊等通知,此時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閱讀,了解學校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具體要求等;可以在通知書空白處寫上對孩子入學的祝賀詞和對孩子的期望;可以讓孩子說一說收到通知書時的心情,對未來的打算,幫助孩子記錄下來;還可以把通知書封起來永久保存。這些包含在通知書中的儀式感能很好地引發孩子重視小學生活。

二入學細節中的儀式感孩子升小學是大事,需要家長從生活的多個細節營造入學儀式感,讓孩子體會到成為小學生的莊重感。

(一)名字的儀式感家長要有意識地盡早用大名稱呼孩子,找個合適的時間正式告訴孩子:你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會擁有獨一無二的學籍號、學生證、圖書借閱證等,這些都是你作為小學生的身份象征;以後,家庭成員隻會在家裏叫你的小名,家庭之外的場合,所有人都會稱呼你的大名,這是對你成為一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二)照片的儀式感臨近幼兒園畢業,家長可以利用幼兒園組織的畢業典禮,給00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孩子拍些幼兒園畢業照,為孩子營造一種即將幼兒園畢業,步入小學生活的儀式感。可以選擇去照相館或小學門口等比較有紀念意義的地方給孩子拍照,慶祝即將升入小學。入學第一天,讓孩子穿好衣服(如果校服下發的話,就穿好校服),立正站好,背上書包,在家門口拍張離家入學的照片。這些照片,會讓孩子直觀、深切地感受到小學生活是與眾不同的,是所有人都非常重視的,是值得期待的,孩子自己在心裏會重視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

(三)參觀小學的儀式感家長要注意利用幼兒園組織的參觀校園活動,尤其是報名登記活動,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讓孩子轉一轉校園,了解教室、操場、洗手間、閱覽室等與幼兒園的不同,看看教室裏哥哥姐姐們上課的樣子,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渴望。也可以在報名時主動和其他家長認識,幫助孩子認識新朋友,增強適應能力。

(四)購買學習用具的儀式感家長給孩子準備書包、文具、衣服、水杯等上學必需品時,最好和孩子一起提前製定購物清單,讓孩子全程參與,多詢問孩子的想法。有條件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購買一張小學生專用的學習桌,在孩子專屬的學習空間裏,與他一起整理規劃書桌的使用布局。通過學習用具的認真準備激勵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接納和期待。

三家庭成員祝福中的儀式感入學前,家長可以組織家庭祝福小活動,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送孩子一些有代表性的禮物:書籍、本子、筆等,006第一篇?孩子發展加上美好祝福和鼓勵、期望,還可以提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幾點起床,幾點上學,放學後先寫作業再玩,每天固定時間親子讀書等。如果家長能把祝福以一封信的形式送給孩子就更好了,所有的愛都化為情感豐富的文字,成為孩子和家長最美好的回憶。

這些小小的儀式舉動,就是要讓家長和孩子明白:我們——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承擔新的責任,要積極準備,讓小學歲月成為更快樂更有意義的人生的開始。

思考與應用將孩子入學前的多個細節的照片彙集,做成一本入學手冊,題目可以是“快樂長大——我是小學生了”。

00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第2課“十萬個為什麼”是通向科學之始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常對未知事物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會向家長提出很多問題。

麵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尤其是遇到自己無法解答的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會覺得難以招架,甚至失去解答問題的耐心,嚴重影響孩子的發展。那麼,麵對孩子日益複雜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案例正在上一年級的山山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他對於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好奇。不管是待在家裏還是出門在外,他的小腦袋裏總是會冒出很多奇怪的問題。周末去海洋公園,看到海洋公園裏各種各樣的魚,山山忍不住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模式。

“爸爸,為什麼魚會長魚鱗?”“魚鱗是用來保護魚的,沒有魚鱗,水會滲入淡水魚的體內,對海水魚來說,它身體裏的水分會跑出來,魚就活不下去了。”爸爸率先上陣,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愧是工科出身的高才生,邏輯嚴謹,言簡意賅。

“那為什麼海豚沒有魚鱗?”“因為海豚不是魚。”“海豚不是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裏?”山山的父母總是盡可能耐心地回答山山的問題,但是連續回答這麼多問題以後,他們真的有些招架不住了。一旦回答了山山的第一個為什麼,他就會提出第二個、第三個能連續問上幾個鍾頭,直到008第一篇?孩子發展問得家長啞口無言,失去耐心。

分析山山家長的遭遇,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為什麼總愛問問題呢?

一?強烈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也越發強烈。生活中常常會有許多新奇的事物吸引著孩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著他們,他們小小的腦袋裏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正如案例所示,海洋公園裏有很多山山感興趣的新鮮事物出現,強烈的好奇心驅使山山總想把事情問個水落石出,於是就會不斷地向家長提問題。

二?思維發展的局限性一年級孩子的思維還沒有完全脫離幼兒期的範圍,他們的思維仍是幼兒思維方式的延續—思維非常具體、形象,邏輯思維尚未發展完全,此時更接近幻想,理解能力也有限。而且由於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常常對家長的解釋難以完全理解。如案例中山山提出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魚會長魚鱗?山山爸爸的回答客觀正確,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還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就會引發接二連三的問題。

三?家長的表述不清晰麵對孩子的問題,如果家長沒有表述清楚,也會引發孩子一連串的問題。通常孩子的許多發問都是非常簡單的常識性問題,對於成人是“1+1=2”,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理解這個答案,而會向“1+1為什麼等於2”的方向發射自己的問題炮彈。所以,越是常識性的問題,家長往往越沒有仔細思考,僅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回答,無法讓孩子得到他們想要的00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答案,問題就會接踵而來。家長如果因此訓斥孩子,等於把自己的不足遷怒到孩子身上。

很多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沒有耐心,或者當自己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時就會情緒不好,甚至訓斥孩子。長此以往,不僅會扼殺孩子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還會抑製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阻礙思維發展。

建議由此可見,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麵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其實可以這樣做。

一回答問題前先肯定孩子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孩子的問題再稀奇古怪,家長也應該先肯定孩子。比如家長可以說:“你能想出這個問題,真厲害!”“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趣,你是怎麼想出來的?”讓孩子在提問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養成遇事多思考的習慣,並在家長的肯定和鼓勵中收獲自信。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回答問題家長回答孩子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知識水平,盡可能把專業的知識術語轉換成孩子容易理解的形象化語言回010第一篇?孩子發展答。如果案例中的爸爸換一種說法回答山山的問題,山山也許會更容易理解。家長可以這樣說:“我們在遊泳時要穿遊泳衣,小魚在水裏遊泳也要穿遊泳衣保護自己,魚鱗就是小魚的遊泳衣。”三帶領孩子開拓視野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方法,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興趣愛好等購買適用的書籍。當孩子有問題需要解決時,可以通過查閱書籍尋找答案。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得到權威的答案,還能引導孩子學會利用閱讀這一獲取知識的工具。孩子的知識越豐富,麵對問題時就越容易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看法。

孩子的問題通常比較直觀,如果可以通過觀察或操作得到答案,家長就應該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比如,利用周末或假期,帶孩子走出去,到公園、植物園、田野等地方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帶孩子參觀科技館、博物館、曆史名勝古跡,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通過觀察和實踐獲得對事物的直接認識,也能有效延續孩子的好奇心,同時有利於孩子將所學所思融會貫通到今後的生活與學習當中。

四慎重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一)對孩子的問題不能信口開河孩子的提問範圍非常廣泛,甚至另成人匪夷所思。但當家長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時,要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不能不懂裝懂、含糊其詞。而是通過查資料或請教他人等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並擇機01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向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釋,不把錯誤的觀念灌輸給孩子。

(二)不能找借口拒絕回答孩子的問題有時候孩子沒有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問,如家長正在忙自己的事情時,很多家長會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等一等,最好是告訴他等待的具體時間,到了時間就及時解答他的問題。否則,孩子也許會因為沒有得到尊重而引發情緒問題,這將增加家長處理問題的時間,打壓孩子的探究興趣,得不償失。

(三)不能強行終止孩子一連串的提問當孩子問個不停,而家長又想終止時,不要強行終止,這會極大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比較好的方法是借助孩子提問的方向,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像上麵的案例,家長可以指著更加特別的魚類,讓孩子觀察它們的不同。另外,家長要善用反問引導孩子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一般在幾輪問題轟炸後,家長會發現隻要稍加引導,孩子就可以回答出來。此時家長可以反問孩子,讓孩子嚐試自己思考問題或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家長需要把握好反問的度,如果孩子剛剛開始提問題,或家長反問的問題很難回答,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在故意為難他,反而會產生挫敗感,導致以後不敢提問題。

012第一篇?孩子發展思考與應用雖然孩子很喜歡直接向成人提問,但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時,一定會收獲更多的自信。為此,家長可以準備一個問題本,鼓勵孩子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並記錄下來。相信你一定會發現孩子的進步!

十萬個為什麼問題答案尋找答案的方法01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一年級學堂第3課您的孩子會傾聽嗎孩子進入小學,同伴關係越來越重要,要想有良好的同伴關係,離不開表達和傾聽,這是人際交往必須具備的兩種能力。但是孩子的傾聽能力相對於表達更為薄弱,所以很多孩子能言善道,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但是不會傾聽。

案例小明是個聰明可愛的孩子,思維很活躍,平時對人對事也十分熱情,但就是不愛聽人說話。在家裏,媽媽同他說話,他要麼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聽了上句不聽下句;要麼不等媽媽說完就跑出去玩,全然不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很多時候,媽媽跟他說話時都要反複提醒“你好好聽著點兒”。

入學了,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上課要好好聽講。可這孩子愛搶著說話,老師提問的話還沒說完,他就搶著回答,時常答非所問。在別的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他不等人家回答完,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喊起來:“我來,我來”老師批評他,這節課改了,可是下節課他依舊如此。

課間同學和他一起玩遊戲,不等同學把遊戲規則說完,他就不聽了,還催著同學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咱們開始吧”。結果常常導致玩遊戲時出現爭執,時間長了,同學們都不太喜歡和他玩了。

014第一篇?孩子發展分析由於小明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課上不能專心聽講,不會耐心傾聽他人的發言,又不能耐心地與別人交流,總是喜歡表現自己,別人和他交流時還心不在焉,從而導致小明不受大家歡迎。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會傾聽呢?

一?年齡小,孩子不會傾聽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需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去捕捉對方談話過程中表達的信息,傾聽的時候需要注意力集中。可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製力也比較弱,缺乏耐心,在聽的過程中難免沒有耐心聽完,或者開小差、做小動作或者東張西望,這是正常現象。而有些孩子聰明活潑,在家裏備受關愛,自我中心意識強,好表現自己,就會像案例中的小明一樣,課上課下都不喜歡聽別人說話或發言,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打斷其他孩子的發言。

二?家長的不良示範造成孩子不懂傾聽家長是孩子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引導者,家長的言行舉止不可避免地對孩子產生影響。有些家長自己就不懂傾聽,不會傾聽,在和孩子交談時隻顧說教,不注重傾聽,甚至根本不聽孩子說。孩子在說話時,很多家長忙著手裏的活兒,頭不抬眼不看,沒有傾聽。有時候家長沒聽完就打斷孩子說話,對孩子的話敷衍應付,甚至回答孩子問題卯不對榫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