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即使在假期初製訂了計劃,也很可能會因為自控力不足,又缺少有效的監督檢查,導致最終無法按照計劃完成作業,計劃表最終隻能流於形式。
144第三篇?家庭建設三?缺少氛圍,沒有動力在學校裏孩子和同班同學一起學習,學習氛圍濃厚,學起來有勁頭。
到了寒暑假,孩子在家沒有學伴,內心覺得孤獨或無聊,學習動力不足。
雖然有的家庭由於二胎政策放開,孩子有陪伴,但如果年齡差距較大,非但不能相互促進,反而會導致孩子無法專心完成作業。
四?到處報班,事與願違生活中,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像慶超這樣獨自在家疏於管理,放假期間在學習上會懈怠,或是家長因為工作關係沒有辦法在家照看孩子,於是整個假期給孩子安排各種輔導班、補習班。對此,孩子有很多不滿情緒,內心非常排斥,根本就不想學,因此在補習班上經常開小差,打瞌睡,課後也不積極完成作業,放了學更是要大玩一場,把遊戲時間補回來。最後家長錢花了,孩子時間浪費了,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建議家長科學的規劃與智慧的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假期生活,讓孩子做到起居有序,張弛有度,讓假期真正成為孩子們的幸福時光。那麼,怎樣才能讓假期生活更有規律呢?
一合理規劃,有的放矢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規劃假期的安排,確定孩子的假期活動,安排好孩子的作業時間、遊戲時間、出遊時間等,讓孩子的14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假期能夠勞逸結合,豐富多彩,既能增長見聞,強健體魄,又能學習新知,鞏固所學。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製定日常作息時間,不能熬夜或貪睡,可以適當放寬時間的界限,這樣既能讓孩子感覺到放假的輕鬆,又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張弛有度。另外,家長在引導孩子製定作息時間表時,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在執行過程中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安排,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這樣孩子執行時間表時會更有積極性。製定作息表時,還要注意製定執行的規則,方便後期的管理和監督。在執行過程中,家長要督促孩子遵守規定,經常進行檢查和提醒。
二適時鼓勵,輕鬆執行製訂假期計劃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假期生活中能夠有規律的作息,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二年級的孩子自製力不強,意誌力較差,做事常常虎頭蛇尾,不能持久。因此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隨時監督。如果孩子在某一段時間表現較好,家長要及時鼓勵,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外出遊玩、遊戲的時間、好看的圖書等,讓孩子擁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果沒有按照計劃完成,就需要找出原因,進行適當的調整,保證計劃的合理性,同時讓孩子能夠更積極地去執行。
三家庭互助,一舉多得假期裏,家長可以和幾個熟悉的家庭組成互助小組,輪流看管孩子。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教給孩子們畫畫、做手工、練書法,一同進行社會實踐,等等。孩子們一起學146第三篇?家庭建設習,一起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還增進友誼,同時減輕家庭的負擔,可謂一舉多得。
四尊重孩子,玩出學問假期安排應尊重孩子的意願。假期往往被認為是報輔導班的最佳時期,但是否需要報輔導班、報什麼樣的輔導班,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後再做決定,不能強製執行,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孩子假期生活的側重點應該從書本中走出來,組織和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得到成長與鍛煉。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大型商廈做市場調研,和小夥伴一起到孤兒院、養老院做義工,承擔一定量的家務勞動,等等。家長還要盡量多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聊聊天,帶孩子親近自然或參觀科技展、博物館。這些活動對提高孩子身體素質,促進心理健康都大有益處。
思考與應用與孩子一起製訂假期計劃。安排每日的作息,約定相應的獎懲措施。如每日順利完成計劃,在表格裏畫一個“笑臉”,連續5天完成計劃,獎勵一次達成小心願的機會。完不成計劃的,在表格裏畫一個“哭臉”,連續2天不完成計劃的,取消一次看電視的時間等。
14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第31課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對孩子最直觀的示範。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案例涵涵上二年級了,有些時候,她可以自己過馬路。媽媽一直叮囑她要遵守“右側通行,紅燈停止”等交通規則,涵涵也一直牢記在心。可涵涵發現,每天媽媽騎車送自己上學的時候,有一大半路程都行駛在道路的左側,而且在通過學校門前的十字路口時,媽媽偶爾還會闖紅燈。涵涵對此非常不解,就問媽媽:“媽媽,你不是告訴我,過馬路要紅燈停、靠右側走嗎?你怎麼還闖紅燈呢?”媽媽不以為然地對涵涵說:“我們如果靠右側走的話,就得多過兩次馬路,這樣太耽誤時間了。你們學校那個路口沒有攝像頭,不會被拍照和罰款。再說,我也是看見沒車才過去的,這樣也能保證你的安全。沒有車時在那兒幹等著不是浪費時間嗎?”漸漸地,媽媽從涵涵嘴裏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老師不可能每次都發現我帶零花錢。”“上次王曉傑都犯規了,我為什麼不可以犯規?”“媽媽,快點闖過紅燈,要遲到了。”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涵涵的理由總變得特別多,多到讓媽媽覺得她是在胡攪蠻纏。
148第三篇?家庭建設分析現實生活中,像涵涵這樣強詞奪理的孩子還真不少見。這樣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呢?
一?家長沒有做到以身作則二年級的孩子還不能做到辯證地看待家長的言行,需要家長以身示範。涵涵的媽媽雖然經常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為了節省時間屢屢違反規則。媽媽沒有做到言行一致,還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尋找理由。
涵涵媽媽的做法導致涵涵產生了這樣的認知:規則並不是一定要遵守的,自身的實際利益比規則更重要,為了自己的方便可以隨時打破規則。這種做法完全抵消了日常教育效果,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漠視規則的存在而由著性子來了。
二?家長沒有做到自我反省二年級的孩子還很單純,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疑惑和不解。當孩子發現家長的言行不一致時,他們肯定要提出自己的疑惑。這時家長要做自我反省,並設法進行彌補。比如,家長可以誠懇地對孩子說:“媽媽剛才是想節省點時間,一看既沒車又沒有攝像頭就闖了紅燈。媽媽這樣做是不對的,沒有遵守交通規則。謝謝你的提醒,媽媽以後一定會改正,也請你監督媽媽。”案例中涵涵媽媽在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強化自己不當行為的合理處。媽媽的這種行為傳遞給孩子的意識就是規則不重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漸漸地,孩子變得強詞奪理、胡攪蠻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家長沒有與孩子及時深入地探討問題二年級的孩子對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他們已經不像一年級時那樣對世界運行的規則盲目服從與接納,他們設法弄清規則建立的初衷,也試圖通過打破規則獲取自我利益。麵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多與孩子14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進行問題探討是非常必要的。當發現孩子違反規則並從中獲益後,家長不要漠視,更不要竊喜,而是借機與孩子談談心,借助身邊的事例給孩子講清楚,讓孩子真正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而不能像涵涵媽媽那樣一直等到孩子變得強詞奪理、胡攪蠻纏的時候,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建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身先士卒,才能為孩子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
一少講道理,多行動示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時,自己首先應以身作則,進行正麵示範和引導。
麵對二年級的孩子,家長的要求可以簡單扼要,點到即止,不需要講太多大道理。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實際行動比單純說教更有影響力。“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有時家長少說或不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做出示範,效果可能會更好。案例中涵涵的媽媽如果希望涵涵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隻進行口頭說教,應更多地落實在她自身的實際行動上,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還去要求孩子,教育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
150第三篇?家庭建設二對孩子明令禁止的事情,自己也不要觸碰雷區家長是孩子的言行標準和權威示範,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是家長問題的投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隨時自檢和自省,明令禁止孩子做的事情,家長自己也不要去做,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孩子切實感受到令行禁止的重要性。有的家長不讓孩子長時間玩電子遊戲,怕影響孩子的視力,自己卻一到家就沉浸在遊戲中。如果孩子提出抗議,用“我是大人”“反正我視力已經不好了”等說辭搪塞孩子,讓孩子錯誤地認為長大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為所欲為,這可能會給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影響。
三家長做錯事時要勇於認錯並及時改正有的家長礙於麵子,犯錯後不願意在孩子麵前承認錯誤,有時還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這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時為自己辯解比承認錯誤更重要,從而形成不正確的認知。當家長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時,一定要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及時改正,既有利於孩子明辨是非,還會讓孩子學會實事求是,知錯必改。家長隻有以身垂範,才能在無形中感染和熏陶孩子,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就是孩子的一麵鏡子,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和充實自己。
15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思考與應用1.好習慣共養成。家長與孩子共同養成一個好習慣,相互監督,相互影響,21天打卡完成。
2.我學爸媽講文明。孩子以家長為榜樣,學習家長的文明習慣和文明行為,通過學一學、比一比,促進孩子文明習慣的養成。
152第四篇?
合作共育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家庭、學校合作育人,需要老師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更需要家長主動參與到學校中來。
孩子進入二年級後,對家長的依戀逐漸減少,對老師、同伴的依戀增強,尤其對老師有特殊的依戀心理,幾乎無條件地信任老師,對老師發起的活動,都會爭先恐後地參加,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肯定。家長應為孩子樹立尊師重教的榜樣,維護老師的權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
家長主動與老師溝通,邀請老師家訪或者擇時主動校訪,深入全麵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並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現,互通有無,統一思想,構建和諧家校關係,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積極參加學校、家委會等組織的家校共讀、親子運動會、社會誌願服務等共育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孩子、了解老師、了解學校,拉近彼此的距離,架起家校共育連心橋。
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第32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於學生的重要影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隻有願意主動親近老師,才會對老師所傳授的道理給予認可和信任。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跟老師相處了一年,有了一定的師生感情,但依然需要家長言傳身教,正確引導孩子尊師重道。
案例小浩雖頑皮但很聰慧,全家上下疼愛有加,視若珍寶。小浩自己也漸漸養尊處優。上學後,如此聰慧可愛的小浩學習成績卻一般,課堂紀律的約束讓他很不舒服,回家常常抱怨上學不好。而老師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現時,家長總是給孩子開脫,解釋一家人為了孩子的學習也沒少費勁折騰。小浩每次挨老師批評,哭訴“老師不喜歡我,我不願意學習”時,家長看在眼裏,疼在心上,越來越認為老師能力欠缺,教育方法有問題,不能依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尤其多次聽老師談到孩子在校的不足後,家長出現了反感情緒,開始躲著老師,不接老師的電話,或者放學接孩子的時候故意不與老師照麵,甚至產生了找學校換老師或者向上級反映問題的念頭。
154第四篇?合作共育分析小浩的家長在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中給孩子的信息是:老師是錯的,是不值得被親近、被信任的。這樣,孩子自然不會相信老師,對於老師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孩子會產生抵觸心理,進而影響了學習。家長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對孩子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一?家長對老師心存偏見二年級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自主意識,但絕大部分還是非常依戀老師的,一般情況下,老師說的話依然比家長說的話管用。出現小浩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家長對老師心存偏見所致。小浩的家長認為,老師能力欠缺,教育方法有問題,孩子很難與老師形成依戀關係,也更談不上對老師的認同和尊重,自然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聞而不信。
二?家長不當的溝通方式孩子在校表現各不相同,不同的老師對同樣事件的處理方法會不同,批評學生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家長平時疏於同老師溝通,或和老師溝通不暢導致他們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一無所知,出點什麼事情容易聽孩子的片麵之詞:孩子犯了錯,怪老師處理方法不當;孩子成績差,怪老師不認真教;孩子評不上“三好學生”,怪老師偏心……甚至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掙回麵子而大鬧課堂。家長的這種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無形中讓孩子習得家長的行為模式和對待老師的態度。
建議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孩子親師信道呢?
15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一引導孩子理解老師理解是家長尊重老師的前提。每個人都有其局限性,有些時候老師處理問題不是那麼完美,這是非常正常的。家長也要對老師多加理解,肯定老師的辛苦付出。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學會尊重老師的付出,當孩子能體諒老師時,自然會對老師產生一種敬畏感。這樣孩子就能懂得尊重老師的工作,學會遵守課堂紀律,團結同學,熱愛班集體。
二引導孩子欣賞老師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欣賞、感恩老師,這會讓老師更加有力量、有動力,也會更加愛班上的孩子們。家長和孩子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從積極、正麵的角度發現學校和老師的優點,這樣孩子就會更加喜歡老師、喜歡學校,願意遵守學校的紀律,提高學習質量。
三引導孩子和老師正確溝通有些家長麵對老師時,經常三句離不開孩子成績,或者直接問孩子在校聽不聽話等,這往往會讓老師很難回答。如果用這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家長基本上都是在做無用功。在與老師溝通之前,家長可以做一些準備。比如,先和孩子通過聊天了解一下學校的近況,孩子在班上能否聽懂老師講課,在課堂上有沒有大膽舉手發言,有沒有和同桌發生摩擦,在班上遵守紀律情況怎麼樣,等等。通過親子溝通,家長可以掌握孩子在學校的156第四篇?合作共育一些基本情況,把握和老師溝通的重點,溝通會更有針對性,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要想讓孩子親師信道,就得讓孩子學會尊重老師、理解老師、依戀老師和包容老師,並時時與老師保持有效的溝通。
思考與應用家長和孩子一起列個“老師優點清單”,把老師的優點記錄下來,還可以通過家校聯係手冊反饋給老師。
15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第33課孩子被批評了怎麼辦批評和表揚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生活中,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很難接受批評,他們對批評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於是家長產生了這樣的困惑:如果隻表揚不批評,擔心孩子不知悔改,繼續犯錯,也擔心時間長了會造成孩子承受能力差,受到批評後容易走極端。反之,又怕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正確麵對批評呢?
案例8歲的瑩瑩是獨生女,家人都非常寵愛她。尤其是媽媽,閱讀了大量的育兒方麵的書籍,知道表揚和鼓勵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幾年來一直奉行賞識教育,對孩子從不吝於各種讚美之詞,很少批評。瑩瑩活潑開朗,陽光自信,對此媽媽感到很欣慰。
不過,媽媽最近有些憂慮,因為她發現瑩瑩與人交往時總是很強勢,要求別人什麼都聽她的,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別人說話稍不合心意,她就生氣。尤其是今天,班主任打電話來,說瑩瑩在課堂上和同位交頭接耳,老師批評了她幾句,她不但不認錯,還相當抵觸,趴在課桌上哭了半節課。
媽媽聽了非常心疼,晚飯後勸了孩子好半天,告訴她不應該頂撞老師,最好能明天找老師道歉。一開始瑩瑩低著頭默不作聲,最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好。
158第四篇?合作共育分析很多孩子像案例中的瑩瑩一樣,隻能聽好的評價,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一聽到批評就生氣發火,甚至大哭大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能正確麵對批評呢?
一?家長沒有認識到批評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的批評是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目的是幫助被批評者更加完善。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但有時自己卻看不到,這就需要別人的提醒和建議,對於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隻有坦然地麵對批評,才能接納不同的觀點,開闊眼界,打開思路,看到更全麵的自己和更多的可能性,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反之,隻會故步自封,看不到自身的錯誤和不足,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有些家長沒有正確看待批評,而是對批評存在誤解和偏見,擔心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案例中的瑩瑩家長沒有看到批評的力量,因而瑩瑩沒有得到過任何誠懇的批評,一旦老師批評她,自然一時間無法接受。
二?家長一味盲目賞識有些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遇事不能客觀評價,隻是一味表揚誇讚,即使孩子做錯事也不忍心批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不足,變得盲目自信,自以為是,對於別人的觀點不屑一顧,更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案例中瑩瑩家長過於注重表揚,殊不知隻是一味賞識,缺乏必要的批評和指正,造成瑩瑩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更無法接受批評。
三?家長對批評孩子的錯誤認知帶來的心理暗示有的家長擔心批評孩子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擔心孩子會怨恨自己,破壞親子關係。長此以往,家長的態度也會給孩子一種暗15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二年級學堂示,讓孩子覺得被批評是一件糟糕透頂的大事,因而對批評的字眼極為敏感,一旦受到批評就像天要塌下來般無法忍受。就像案例中的瑩瑩,明明是自己犯錯挨了老師的批評,她卻反應過激,這完全是瑩瑩家長平時太顧及她的感受,使她很少聽到批評。
建議要想讓孩子正確麵對老師的批評,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批評首先要引導孩子正視批評。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犯錯,適當的時候需要別人的批評指正,尤其是老師的批評。被老師批評並不是壞事,是在提醒自己有些地方需要改進。此外,虛心地接受批評,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麵對批評不要過於敏感,應該坦然麵對。要讓孩子明白,老師是關心你的人,老師希望看到更加優秀的你,批評的背後透露出老師濃濃的愛意。
二家長做好榜樣示範麵對老師批評,家長要做好榜樣示範。在生活中,家長如果犯了錯,就要虛心接受他人(包括孩子)的批評,還應及時認錯,知錯就改。這會讓孩子深刻體驗到被批評是很正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用不著大動肝火。同時,孩子也會從家長身上學160第四篇?合作共育到謙虛好學、知錯就改的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