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6.《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羅建文:《社會發展理念與民生幸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8.李一寧、邱誌強:《民生幸福工程讀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張顥瀚、劉德海:《民生建設邁上新台階》,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0.梁勇、葉南客:《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16┃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11.邢占軍:《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劉電芝、疏德明:《走進幸福:農民工城市融入與主觀幸福感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3.邢占軍、劉相:《城市幸福感:來自六個省會城市的幸福指數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14.周長城:《全麵小康:生活質量與測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二、文件報告類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

2.《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

3.《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

4.《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0月。

5.《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見》(蘇發〔2011〕22號)。

6.《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意見》(蘇發〔2011〕14號)。

三、中文文獻類1.張凡、羅嶼:《2020小康國家路線圖》,《小康》2012年第12期。

參考文獻┃2172.胡俊:《公共財政支出對民生幸福指數的影響及其效益分析———基於雲南省數據的實證研究》,學位論文,雲南財經大學,2012年。

3.張翼:《從“小康社會”到“中國夢”———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

4.周蜀秦:《現代化視野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學位論文,南京師範大學,2006年。

5.彭傑:《胡錦濤公平正義思想研究》,學位論文,長沙理工大學,2011年。

6.吳少進:《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12年。

7.陳岱雲:《總體上的小康與全麵建設的小康辨析》,《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8.王永平:《貴州農村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目標與實現途徑研究》,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5年。

9.張維功:《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及其發展》,《黨史文苑(學術版)》2013年第6期。

10.陳研:《中華民族精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動力》,學位論文,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11.楊海娣:《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及意義》,學位論文,黑龍江大學,2008年。

12.張磊:《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3.崔豔華:《胡錦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研究》,學位論文,南昌大學,2008年。

218┃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14.劉燕屏:《準確把握小康戰略的新要求與全麵提升小康水平》,《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6期。

15.魏金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及發展趨勢》,《赤子》2013年第11期。

16.李麗瑤:《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考》,學位論文,黑龍江大學,2008年。

17.李東坡:《建設農村全麵小康社會的指標體係及評價方法研究》,學位論文,河北農業大學,2004年。

18.楊清平:《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觀的形成與發展探析》,學位論文,東北師範大學,2008年。

19.韓明月:《小康社會的實質內涵探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2期。

20.徐小蘭:《小康理想的千年追求》,《東方企業文化》2014年第16期。

21.吳向偉:《試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22.蘇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基本問題研究》,學位論文,河北大學,2010年。

23.楊新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幾點思考》,《商情》2010年第36期。

24.《五個問題帶你讀懂“全麵小康”》,《理論導報》2015年第3期。

25.彭留英:《中國全麵小康社會建設分縣評價與情景分析》,學位論文,山東師範大學,2004年。

26.廖章庭:《論江澤民的理論貢獻: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27.曾一石:《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夢願景》,《福建黨史月刊》參考文獻┃2192013年第24期。

28.肖徐波:《論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及其發展》,學位論文,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29.劉曉濱:《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0.甘麗陳旭:《試析江澤民同誌對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的發展》,《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年第6期。

31.周結友:《全麵小康社會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務體係內涵、框架及其構建對策的研究》,學位論文,廣州體育學院,2005年。

32.邢菲:《山東農村全麵小康社會建設研究》,學位論文,山東財經大學,2010年。

33.陳怡群:《上海文化市場管理麵臨的形勢、問題和對策研究》,學位論文,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4.鄭琳琳:《論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和發展》,《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35.文芳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重大意義》,《理論觀察》2003年第3期。

36.黃昕:《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麵發展雙向互動》,學位論文,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37.邱興平:《我國貧困地區農民的反貧困與全麵小康建設問題研究》,學位論文,華中農業大學,2007年。

38.葛信勇:《重慶市山區農村科教興農問題研究》,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4年。

39.黃莉新:《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作出更大貢獻》,《江南論聞》2015年第1期。

220┃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40.張勝軍:《論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學位論文,重慶交通大學,2011年。

41.謝永萍:《如何理解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42.王宏、寧誌高、王成琛:《試析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年第5期。

43.朱人求:《小康社會的文化詮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9期。

44.王兵:《傳統小康社會思想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學位論文,東南大學,2004年。

45.曹延莉:《以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界》2009年第8期。

46.羅誌軍:《紮紮實實推進蘇北全麵小康建設》,《人民論壇》2015年第9期。

47.李世光:《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考》,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1年。

48.楊晶石:《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學位論文,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年。

49.湖南少數民族地區小康建設研究課題組:《總體小康與全麵小康》,《民族論壇》2004年第6期。

50.馮鷹:《新世紀以來江蘇民生建設芻議》,《唯實》2012年第1期。

51.陳茵:《加快社會建設突破民生困局》,《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3年第4期。

52.侯祥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探析———以江蘇為例》,《現代經濟探討》2014年第11期。

53.車峰:《我國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NGO合作機製研參考文獻┃221究》,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4.劉新宇:《民生視角下公共服務供給與城鄉均等化的經濟效用分析———以重慶為樣本》,學位論文,重慶大學,2013年。

55.《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求實》2009年第2期。

56.曾智:《統籌城鄉視野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研究———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為例》,學位論文,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57.閆鳳茹、梁玉、梁維萍、鄭建中:《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提出背景與內涵分析》,《衛生軟科學》2012年第1期。

58.劉德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製度因素及實現路徑:文獻綜述》,《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59.黃侃:《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基於地區差別視角的比較分析》,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0.李曉莎:《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證研究》,學位論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年。

61.冷波、郜誌剛:《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著力方向》,《黨史文苑(學術版)》2013年第4期。

62.戴武堂:《居民收入倍增目標探析》,《創新》2012年第6期。

63.馮鷹:《新世紀以來江蘇民生建設芻議》,《唯實》2012年第1期。

64.陳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突破民生困局》,《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65.孫恬:《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哈爾濱市社區黨建研究》,222┃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學位論文,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66.《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人才資源開發》2012年第12期。

67.陶田田:《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證研究》,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8.尹文嘉、李飛:《馬克思的公平觀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指導意義》,《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5期。

69.馮豔:《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曆史考察》,學位論文,複旦大學,2009年。

70.孟穎穎:《改革與躍變:社會保障製度公平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實踐》,《社會保障研究》2014年第6期。

71.曾國安、楊寧:《農民工住房政策的演進與思考》,《中國房地產(學術版)》2014年第10期。

72.張崇和:《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大力促進公益事業發展》,《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5期。

73.張琳:《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研究》,學位論文,河南農業大學,2013年。

74.陳遐:《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的財政保障研究》,學位論文,華中師範大學,2014年。

75.張崇和:《積極穩妥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2年第1期。

76.李有發:《民生需求及其結構:一個社會學視角的理論分析》,《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77.範興明:《雲南省構建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的對策研究》,學位論文,雲南財經大學,2014年。

78.曾國安、滿一興:《如何深化城鎮住房保障製度和住房製度改革》,《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參考文獻┃22379.趙海峰:《基本服務均等化視角下基層政府落實改善民生政策的幾個問題》,《老區建設》2014年第2期。

80.王保安:《創新政策完善製度大力支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2年第1期。

81.李華:《江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現狀及對策》,《社科縱橫》2013年第8期。

82.許敏:《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學位論文,聊城大學,2010年。

83.周鳳霞:《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08年。

84.熊蕾:《我國社會養老保障的倫理問題研究》,學位論文,浙江農林大學,2012年。

85.《關於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職業技術》2014年第2期。

86.《第1章總綱》,《職業技術教育》2014年第30期。

87.烏日慶:《衛生事業單位體製改革問題研究———以鄂爾多斯市公立醫院為例》,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3年。

88.崔豔華:《胡錦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研究》,學位論文,南昌大學,2008年。

89.王春光:《統籌城鄉醫療保障製度的新思考》,《農學學報》2015年第2期。

90.劉敏:《站在新起點繪就新藍圖》,《企業家天地(中旬刊)》2013年第1期。

91.劉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問題研究》,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2年。

92.孫才洋:《江蘇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實踐和思考》,《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年第11期。

224┃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93.孫宏健:《試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以堅持“五個統一”的思想為視角》,《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94.張雋:《貴州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問題研究》,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12年。

95.李潁華:《我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公平性研究》,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4年。

96.陳少英:《論地方政府保障民生的財政支出責任》,《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97.吳誌鵬:《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學位論文,上海師範大學,2009年。

98.《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編輯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動工會工作躍上新台階》,《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99.楊麗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國際比較及借鑒》,學位論文,河北經貿大學,2013年。

100.王利軍、龔文海:《河南省建立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係的基本條件及對策分析》,《人才資源開發》2013年第6期。

101.羅楚亮:《絕對收入、相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來自中國城鄉住戶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財經研究》2009年第11期。

102.吳麗民、陳惠雄:《收入增長與幸福指數演化———基於浙江的實證分析》,《現代經濟探討》2009年第6期。

103.朱建芳、楊曉蘭:《中國轉型期收入與幸福的實證研究》,《統計研究》2009年第4期。

104.魯元平、王韜:《收入不平等、社會犯罪與國民幸福感———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學》2010年第4期。

參考文獻┃225105.官皓:《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絕對水平和相對地位》,《南開經濟研究》2010年第5期。

106.朱成:《淺析農村居民收入滿意度與幸福度的相關性》,《經濟視角》2008年第9期。

107.唐東波、李巧玲、劉穎:《收入滿足度與生活幸福度的相關性研究》,《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21期。

108.馮立天:《中國人口生活質量與國際比較》,《人口學刊》1995年第6期。

109.曹大宇:《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係的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110.任海燕:《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幸福研究———以國外幸福經濟學發展為參照》,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111.魯元平:《中國“幸福-收入之謎”的作用機製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112.潘春陽:《中國的機會不平等與居民幸福感研究》,複旦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113.裴誌軍:《家庭社會資本、相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一個浙西農村的實證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第7期。

114.溫曉亮、米健、朱立誌:《1990—2007年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財貿研究》2011年第3期。

115.喬洪武、沈昊駒:《恩斯特·費爾對經濟倫理研究方法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術貢獻評介係列》,《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4期。

116.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於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第3期。

226┃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四、外文文獻類1.A.Campbell,P.E.Converse,andW.L.Rodgers,犜犺犲犙狌犪犾犻狋狔狅犳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犔犻犳犲:犘犲狉犮犲狆狋犻狅狀狊,犈狏犪犾狌犪狋犻狅狀狊,犪狀犱犛犪狋犻狊犳犪犮狋犻狅狀狊,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1976.2.B.S.Frey,andA.Stutzer,犎犪狆狆犻狀犲狊狊犪狀犱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犎狅狑狋犺犲犈犮狅狀狅犿狔犪狀犱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狊犃犳犳犲犮狋犠犲犾犾犅犲犻狀犵?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2.3.F.M.Andrews,“Stabilityandchangeinlevelsandstructureofwellbeing:USA1972and1988”,犛狅犮犻犪犾犐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犚犲狊犲犪狉犮犺,1991,25:130.4.E.Diener,E.Sandvik,L.Seidlitz,andM.Diener,“Therelationshipincomeandsubjectivewellbeing:Relativeorabsolute?”,犛狅犮犻犪犾犻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犚犲狊犲犪狉犮犺,1993,28:195223.5.M.R.Hagerty,“Socialcomparisonsofincomeinone'scommunity:Evidencefromnationalsurveysofincomeandhappiness”,ournalof犘犲狉狊狅狀犪犾犻狋狔犪狀犱犛狅犮犻犪犾犘狊狔犮犺狅犾狅犵狔,2000,78:764771.6.Clark,Frijters&Shields,“Relativeincome,happinessandutility”,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2008,46:95144.7.O.Lelkes,“TastingFreedom:Happiness,ReligionandEconomicTransition”,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犅犲犺犪狏犻狅狉犪狀犱犗狉犵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2006,59:173194.8.C.Graham&S.Pettinato,“Happiness,markets,anddemocracy:LatinAmeric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犑狅狌狉參考文獻┃227狀犪犾狅犳犎犪狆狆犻狀犲狊狊犛狋狌犱犻犲狊,2001,2:237268.9.C.GrahamandS.Pettinato,“Frustratedachievers:Winners,losersandsubjectivewellbeinginnewmarketeconomic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犛狋狌犱犻犲狊,2002,38(4):100140.10.FerreriCarbonell,AdaandPaulFrijters,“HowImportantIsMethodologyfortheEstimatesoftheDeterminantsofHappiness?”犜犺犲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犑狅狌狉狀犪犾,2004,114:641659.11.R.A.Cummings,“PersonalIncomeandSubjectiveWellbeing:aReview”,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犎犪狆狆犻狀犲狊狊犛狋狌犱犻犲狊,2000,(10):133158.12.MichaelMcBride,“RelativeIncomeEffectsonSubjectiveWellBeingintheCrosssection”,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犅犲犺犪狏犻狅狉牔犗狉犵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2005,45:251278.13.W.E.Saris,“WhatinfluencessubjectivewellbeinginRussia?”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犎犪狆狆犻狀犲狊狊犛狋狌犱犻犲狊,2001,2:137146.14.E.F.Luttmer.“Neighborsasnegative:Relativeearningsandwellbeing”,犙狌犪狉狋犲狉犾狔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2005,120(3):9631002.15.J.Knight,L.Song,andR.Gunatilaka,“SubjectivewellbeinganditsdeterminantsinruralChina”,犆犺犻狀犪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犚犲狏犻犲狑,2009,20(4):63549.16.P.Frijters,M.Shields,J.HaiskenDeNew,“Moneydoesmatter!EvidencefromincreasingrealincomesinEastGermanyfollowingreunification”,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犈犮狅狀狅犿犻犮228┃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犚犲狏犻犲狑,2004,94(3):730741.17.R.Easterlin,“Incomeandhappiness:Towardsaunifiedtheory”,犜犺犲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犑狅狌狉狀犪犾,2001,111(473):465484.18.B.S.FreyandA.Stutzer,“Whatcaneconomistslearnfromhappinessresearch?”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2002,40:402435.19.E.D.Diener,andS.Oishi,“Moneyandhappiness:Incomeandsubjectivewellbeingacrossnations”,InE.D.DienerandE.M.Suh(eds.),犆狌犾狋狌狉犲犪狀犱犛狌犫犼犲犮狋犻狏犲犠犲犾犾犅犲犻狀犵,Cambridge,Mass:MITPress,2000.20.E.D.Diener,“MarissaDienerandCarolDiener.FactorsPredictingtheSubjectiveWellBeingofNation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犘犲狉狊狅狀犪犾犻狋狔犛狅犮犻犪犾犘狊狔犮犺狅犾狅犵狔,1995,69(5):851864.21.R.Veenhoven,犎犪狆狆犻狀犲狊狊犐狀犖犪狋犻狅狀狊:犛狌犫犼犲犮狋犻狏犲犃狆狆狉犲犮犻犪狋犻狅狀犗犳犔犻犳犲犐狀56犖犪狋犻狅狀狊19461992,Rotterdam:ErasmusUniversityPress,1993.22.A.J.Oswald,“HappinessandEconomicPerformance”,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犑狅狌狉狀犪犾,1997,107:18151831.23.R.A.Easterlin,“WillRaisingtheIncomesofIncreasetheHappinessofAll?”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犅犲犺犪狏犻狅狉牔犗狉犵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1995,27:3547.24.DavidG.Blanchflower,AndrewJ.Oswald,“Therisingwellbeingoftheyoung”,InD.G.BlanchflowerandR.B.Freeman(eds.),犢狅狌狀犵犲犿狆犾狅狔犿犲狀狋犪狀犱犼狅犫犾犲狊狊狀犲狊狊犻狀犪犱狏犪狀犮犲犱犮狅狌狀狋狉犻犲狊,Chicago:NBERandUniwersityofChicago參考文獻┃229Press,2000.25.AdaFerreriCarbonell,“Incomeandwellbeing:anempiricalanalysisofthecomparisonincomeeffect”,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犘狌犫犾犻犮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2005,89:9971019.26.MichaelMcBride,“RelativeIncomeEffectsonSubjectiveWellBeingintheCrosssection”,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犅犲犺犪狏犻狅狉牔犗狉犵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2005,45:251278.27.I.Grosfeld&C.Senik(2008),“TheEmergingAversiontoInequality:EvidencefromPoland19922005”,WilliamDavidsonInstituteWorkingPaper,No.919.28.B.S.FreyandA.Stutzer,“Measuringpreferencesbysubjectivewellbeing”,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犪狀犱犜犺犲狅狉犲狋犻犮犪犾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1999,155:755788.29.ErnstFehrandKlausM.Schmidt,“Source: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9,114(3):81786.30.D.Kahneman,A.B.Krueger,D.Schkade,N.Schwarz,&A.A.Stone,“Wouldyoubehappierifyouwerericher?Afocusingillusion”,犛犮犻犲狀犮犲,2006,31:1908!1910.31.ElizabethTricomi,AntonioRangel,ColinF.CamererandJohnP.O'Doherty,“NeuralEvidenceforInequalityaverseSocialPreferences”,犖犪狋狌狉犲,2010,463:10891091.32.RichardA.Easterlin,“Dosegrowthimprovethehumanlot?Someempiricalevidence”,InP.A.DavidandM.W.Reder(eds.),犖犪狋犻狅狀狊犪狀犱犎狅狌狊犲犺狅犾犱狊犻狀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犌狉狅狑狋犺:犈狊狊犪狔狊犻狀犎狅狀狅狉狅犳犕狅狊犲狊犃犫狉犪犿狅狑犻狋狕,NewYork:AcademicPress,1974.33.D.Morawetz,“IncomeDistributionandSelfrated230┃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Happiness:SomeEmpiricalEvidence”,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犑狅狌狉狀犪犾,1977,87(347):511522.34.J.Schwarze,andM.Harpfer,“ArePeopleInequalityAverse,andDoTheyPreferRedistributionbytheState?EvidencefromGermanLongitudinalDataonLifeSatisfaction”,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2005,72:375396.35.U.Ebert,andH.Welsh,“HowdoEuropeansEvaluateIncomeDistributions?AnAssessmentbasedonHappinessSurveys”,犚犲狏犻犲狑狅犳犐狀犮狅犿犲犪狀犱犠犲犪犾狋犺,2009,55(3):801819.36.C.Senik,“WhenInformationDominatesComparison:APanelDataAnalysisUsingRussianSubjectiveData”,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犘狌犫犾犻犮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2004,88:20992133.後記此書稿初成正值新中國66周年華誕之際,我沉浸在民生幸福的夢想中,陶醉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裏。

民生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也是當代中國的現實課題。

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曆史進程中研究民生幸福建設,對於從事實際工作的我來說是一項挑戰。民生幸福涉及麵廣、影響因素多,是跨學科、跨部門、跨層次的研究,雖然多層次、多崗位、多領域的工作經曆,為我的研究累積了素材,提供了方便,但專業理論儲備仍顯不足,特別是實踐不斷提出新課題,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和眼界的局限性是難免的。所幸的是,與時俱進的民生幸福建設,領導師長親友的關心支持,激勵著我排除困難、探索前行。

在此,我要表達對很多人的感激之情,他們是長期以來給我關懷的領導、師長、同事、親友,給予我思想啟迪的研究者,給我諸多感動的社會大眾。本書參考借鑒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省有關部門及高校老師專家的悉心指導和無私幫助,恕不一一列名,在此誠摯致謝。是他們,使我逐漸成為了中國夢、民生夢、幸福夢的無悔追夢人!當然我還要感激我的父母妻兒。雙親養育我成人,教育我做好自己、多為大家;妻子一直支持我,讓我感受到家和萬事興、勤奮幸福來;犬子譯達232┃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給了共同成長的機會,期待他珍惜美好年華,立誌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踏實努力。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幸福共享,永無止境。我的研究成果是階段性的,肯定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麵對不斷發展的民生幸福建設實踐,我的研究還將繼續進行。祖國是海,我是浪花一朵,我願作不懈的實踐努力和理論探索,分擔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邱誌強2015年10月6日於南京金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