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有白描、水墨和工筆三種。白描,顧名思義它是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水墨一般是指采用水和墨所作的畫,作畫時,通常是以墨與不同量的清水(研為濃墨、淡墨、幹墨、濕墨、焦墨等)畫出濃淡(黑、白、灰)不同層次,86三、絲綢與中華文化圖3.2.1T形帛畫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稱為“墨韻”。工筆畫則是采用精謹細膩的筆法來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無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注重細節與寫實,力求形似,惟妙惟肖。
絲綢是中國畫的載體,它的優良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美術人物畫的風格和技法。中國畫講究87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神韻和主觀感覺的表現,在技法上講究線條的靈活運用,所以在中國人物畫中主要是通過線條描繪來表現人物的氣質神韻,從而形成中國人物畫的特點,即具有絲綢那種獨特的靜態懸垂感和動態飄逸感。東晉著名人物畫家顧愷之所作的《女史箴圖》(圖3.2.2,該畫原作已佚,唐代摹本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原有12段,現僅存9段)和《洛神賦》,都是通過衣紋的描繪來表現不同人物的神韻,而且畫中的服飾本身也是千姿百態的,由於是用千變萬化的線條來描繪,因此使絲綢的神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隋代著名畫家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被認為是中國山水畫的先圖3.2.2女史箴圖(部分)88三、絲綢與中華文化驅。這些名畫都是畫在絲綢上的。
唐代是中國繪畫真正趨向完美和成熟的時期,知名畫家很多,真跡傳世作品也不少。著名畫家吳道子創作的線描人物畫(例如圖3.2.3)相當有名,他熱衷於表現動態中的絲綢服飾的飄逸感,畫中人物的絲綢服飾在風中飄動,衣褶致密,曲折柔婉,營造出一種宛如仙境的藝術世界。唐畫流傳下來的還有韓幹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閻立本的《步輦圖》等等,都是絲綢畫。
圖3.2.3吳道子的線描人物畫89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到了宋代,中國畫除了以綢絹作為載體外,又出現了以綾錦作為畫卷的裝飾,即“裝裱”,這是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形式。采用綾錦做中國畫的邊框,其花紋和色彩可根據畫的內容格調而選用,極富裝飾性。不僅如此,采用綾錦作為中國畫的邊框也是繪畫章法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滿足中國畫藝術構圖的需要。中國畫的構圖,通常都是采用邊框為依托的。另外,中國畫絕大多數是卷繞的,將一幅很長的畫卷卷繞成一個畫軸便於收藏和攜帶,采用綾錦裱褙邊框後,可以增加畫卷的耐磨程度,便於長久保管收藏。
在元代的中國畫中,一部分仍沿用絹本,一部分開始采用宣紙。自明朝開始,一些著名畫家(如董其昌、唐寅、文征明等)均已基本用宣紙作畫,但仇英因畫工筆仕女,仍用絹本。清代畫家都采用宣紙作畫。
今天,中國畫基本上也都是采用宣紙作畫(少數工筆畫仍用絹),但也都需用絲綢來裝裱。
90三、絲綢與中華文化3.3絲綢與帛書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那麼在紙誕生之前,文化是怎樣傳播的呢?古人依靠過眾多的材料,其中絲綢曾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刻在龜甲和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為文字的載體。其後出現的鍾鼎文(金文),是銘鑄在金屬器物上的文字,其載體主要是青銅器。還有將文字刻在陶器、瓦當上的瓦當文字和刻在岩石上的刻石。要在上述載體上刻字相當困難,因而稍後就出現將文字書(或刻)寫在竹或木上的書簡,再把竹簡(或木簡)編結成冊,即將許多竹片拴在一起。從考古的出土文物來看,漢簡最多,也有秦簡(如雲夢秦簡),還有更早的書簡。據傳說,在秦代皇家的書簡都是寫在竹簡上的,秦始皇親自理政,每天一定要看完120斤的奏章才休息,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到了西漢時期,記錄文字的載體由書簡發展為將文字寫在白色絲織物(縑素)上,稱為帛書。那時,重91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要的文件就都使用帛書了。其實,帛書在西漢以前就已存在。在《魯論》(漢代今文本《論語》之一,相傳係魯人所傳,故名)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張問關於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篤敬”,子張要馬上記錄下來,可是又來不及去拿竹簡,就寫在紳(絲製寬腰帶)上。據說目前已出土的最早的帛書是戰國時(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帛書,已為美國所收藏,該帛書很奇特,上麵有書有畫,曆史文物價值極高。可能是由於絲織品的價格高昂,或是由於古代留傳下來的大量書簡還沒有全部換代,所以在西漢時存在簡書與帛書並存的情況。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簡,同時在三號墓中發現了大量的帛書,有20多種古籍,約12萬字,其中有《老子》《易經》《戰國策》等,這些古籍都寫在縑素上。由此可見,我國的帛書始見於戰國,至西漢時逐步被推廣使用,但囿於縑素價高,故與竹簡並存。帛書的出現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紙發明後,逐漸取代了縑素,但是,原始的紙是由繭衣、繅絲過程中的下腳廢絲以及漂絮時留存在筐底92三、絲綢與中華文化的短絲形成的一種薄片。這種薄片也能用於書寫,雖然價格要比縑素便宜得多,但強度不及縑素,其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非織造布。還有一種紙也是由絲構成的,它是利用蠶兒在平麵上吐絲,經壓製成為平麵絲片,稱為繭紙,日本至今還在生產這種供特殊用途的繭紙。用絲來製紙,成本還是太高,後來在西漢就出現了用植物纖維(如木材、蘆葦纖維)來造紙,東漢時蔡倫對造紙技術進行了改進,正式生產紙,從此,絲與紙才正式分道揚鑣。
3.4絲綢與教育絲綢與中國的教育關係相當密切,中國的絲綢教育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為了促進絲綢業的發展,在高等教育中有不少高校設置與絲綢有關的專業,培養專業人才。蠶學館是杭州知府林啟為實現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偉大宏願於1897年創辦的,是我國創辦最早的新學教育機構之一。1908年,因辦學成績卓著,清廷禦批將蠶學館升格為“高等蠶桑學堂”。1949年後,學校不斷開拓進取,培養了大批人才,繪就了新的93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曆史篇章。1959年,學校開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國務院批準定名為浙江絲綢工學院,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又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
上海私立女子蠶業學堂是史量才先生於1903年創辦的。1960年,經國務院批準,在蘇州絲綢工業專科學校的基礎上並入上海私立女子蠶業學堂,創辦成立了蘇州絲綢工學院,開始正式招收四年製本科生,1997年,該院並入蘇州大學。
目前,全國的絲綢職業技術學校有:位於江蘇吳江震澤的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位於山東淄博市周村區的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位於廣東佛山的廣東絲綢職業技術學校,位於福建福州的福州市技工學校絲綢分校,位於浙江嘉興的嘉興絲綢工業學校(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以及位於浙江杭州的杭州絲綢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和杭州市絲綢技工學校等。
除了各類學校外,還有一些絲綢方麵的科研院所: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杭州絲綢科學研究所,湖州繭94三、絲綢與中華文化桑科學研究所,蘇州絲綢科學研究所,鹽城桑蠶絲綢研究所,上海絲綢科學技術研究所,山東省絲綢研究所,天津絲綢技術研究所,山西省絲綢研究所,陝西省桑蠶絲綢研究所,四川省絲綢工業研究所,成都市絲綢研究所,南充市絲綢服裝研究所,廣東省絲綢研究所,遼寧柞蠶絲綢研究院等。
95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四、絲綢與現代科技4.1絲綢與化學纖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的產量已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加之紡織業進入大工業化生產時期以後,規模迅速擴大,迫使人們不得不去探索新的紡織原料。於是,人們開始利用仿生學的原理去尋找人工製造紡織纖維的途徑。
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可找到用人工方法製造紡織纖維的記載。據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周去非所撰《嶺外代答》一書記載,廣西某縣楓樹上有“食葉之蟲”,稱作“絲蟲”,它的外形“似蠶而呈赤黑色”,每當5月間“蟲腹明如蠶之熟”,當地人就捉回用醋浸漬,然後剖開蠶腹取出絲素,在醋中牽引成絲,一蟲可96四、絲綢與現代科技得絲長2~2.3米。這種用野蠶抽絲的方法,堪稱最早的人工製絲技術。
由於受到野蠶抽絲和桑蠶吐絲的啟示,人們經過多年篳路藍縷的精心研究,1833年,法國藥物化學家佩盧茲(T.J.Pelouze)和布拉康納特(H.Braconnot)首先研製成功硝酸纖維素。1878年,法國化學家夏爾多內(H.B.Chardonnet)開始進行人造纖維的研究,並於1884年成功取得了用硝酸纖維素製造纖維的專利權,後又經多年的研究,解決了這種纖維的易燃問題。他於1891年在貝桑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化纖廠。
自19世紀80年代夏爾多內開創了化學纖維製造的先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的前半葉,有越來越多的化學纖維相繼問世,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2絲綢與非織造布非織造布是一種不經過傳統的織布方法,而是用有方向性或無方向性的纖維製造成的布狀材料。非織造布綜合了紡織、化工、塑料、化纖、造紙、染整等多97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種學科的有關原理與基礎知識,成為從紡織工業中派生出來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非織造布技術的仿生學原理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社會,其中氈製品製造技術經延伸與發展,便成為現代的針刺法非織造技術。我國古代利用蠶吐絲直接成網製成絲質非織造布,在原理上啟示了今日的紡黏法非織造技術的誕生。早在公元前2世紀,我們的祖先受漂絮的啟發發明了大麻纖維紙,這與濕法非織造布的生產原理十分相似。由此可見,現今非織造布的各種製造方法都起源於中國古代,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非織造布起源於中國。
非織造布的工業化生產是近100年來的事情。
1870年,英國一家公司首先設計製造了一台針刺非織造樣機。1892年有人在美國申請了氣流成網機的設計專利。1900年,JamesHunter公司開始研製開發非織造布。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從事纖維素纖維研究的科技人員曾試驗將纖維直接吹到網簾上,由於當時的技術難度較大,被迫放棄。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海軍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首先對聚合物成網技術進行98四、絲綢與現代科技了研究,將熔融的聚合物擠出成型得到纖維,再用熱空氣將纖維吹到網簾上,使纖維黏結成網,由於當時紡絲成型技術尚未達到所要求的水平,所以隻好將該研究項目又遺憾地放棄了。其後化學纖維成型技術及非織造布技術快速發展,為聚合物直接成網非織造布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杜邦(DuPont)公司和德國的弗羅伊登貝爾格(Freudenberg)公司開始對紡絲成網法非織造布進行工業化生產的研究,陸續出現了有關紡絲成網法非織造布的專利。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種紡絲成網法非織造布在歐美得到了廣泛應用。
4.3絲綢與醫療保健絲綢是由蠶絲構成的,蠶絲不僅是高級紡織原料,性能優良,而且含有18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氨基酸,因此蠶絲及絲綢具有較好的醫療和保健作用。
蠶蛹體內含有大約50%的粗蛋白,30%的粗脂肪,6%的肝糖以及維生素(如含有可延緩人體衰老的維生素E)等。一個雞蛋所含的蛋白質大約為10克,而一99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個蠶蛹大約含蛋白質2.1克,也就是說,5個蠶蛹所含的蛋白質與一個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而且蠶蛹所含的蛋白質內氨基酸種類齊全,對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有重要作用。一般可用於加工蠶蛹粉、氨基酸飲料、蛋白粉和蠶蛹油等。據報道,韓國以蠶蛹為原料生產了17種保健食品。日本采用蠶蛹蛋白做營養添加劑,用以製作油條、麵包、餅幹及滋補飲料。
還可從蠶蛹中提煉蛹油、激素等物質。
使用蠶蛹蛋白製成的黏膠長絲,其商品名為波特絲,簡稱PPV,是用中國獨創技術製成的具有皮芯結構的新型蛋白複合纖維。它兼有黏膠絲和蠶絲的特點和優良性能,富含18種氨基酸。穿上用這種纖維做成的服裝,能有效地促進新陳代謝,防止皮膚衰老,並具有止癢、減輕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等功能,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人們很早就知道天然絲素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可使皮膚變美,能消除皮膚黑色,還能治療皮膚病,可廣泛用於化妝品生產。天然絲素、絲肽含有10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絲氨酸、賴氨酸、穀氨酸等100四、絲綢與現代科技是防止皮膚衰老的有效成分,乙氨酸、纈氨酸等具有防止日光輻射的作用,並能幫助皮膚調節水分、增強光澤。相關的係列化妝品已開發成功,並已銷往日本、歐美和港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絲蛋白製成膜、微粒子、多孔體等,具有透氣性能好等特點,可在角膜眼鏡(隱形眼鏡)、人造血管、人造皮膚及固定酶等醫療、食品和生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利用靜電紡絲法製得的絲素非織造布具有較高的比表麵積和一定的孔隙率,且纖維尺寸可達到納米及微米級,有利於細胞的黏附。研究結果表明,角質細胞、成骨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可在絲素非織造布上黏附、生長、增殖、分化,證明了絲素非織造布在骨、血管、皮膚等組織的替代和再生方麵具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絲素還可以和聚己內酯(PCL)、聚氧化乙烯(PEO)、膠原、殼聚糖、明膠、聚乳酸(PLA)等材料共混製成靜電紡絲非織造布,這些材料在生物醫藥領域裏具有多種用途。
水凝膠是一種內部具有網狀交聯結構的物質,具有很強的吸水性,而且不溶於水,並能保持一定的形101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狀。通過控製pH、添加表麵活性劑、利用超聲波等方法製成的絲素蛋白水凝膠,具有優良的生物醫用性質,如具有較好的藥物緩釋效果、細胞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
通過添加製孔劑或采用發泡法、冷凍幹燥法可製備孔隙率大、孔徑分布範圍廣、表麵粗糙且具有較好力學性能的絲素多孔海綿,這種材料可用於醫療領域,它具有良好的細胞相容性,可誘導幹細胞的分化,並促進組織再生和創傷愈合。
采用不同的方法製成的不同性狀的純絲素及其共混材料,可用於製作血管、神經、皮膚、骨、軟骨、肌腱、眼睛、肝髒、膀胱等組織和器官的替代物或再生支架,同時也可用於藥物緩釋、癌症治療等。
納米材料因具有特殊的磁性、光電性、延展性、選擇吸附性、催化活性等物理和化學性能以及特殊的生物學性能而迅速發展並被廣泛地應用。目前,由絲素製成的絲素蛋白納米材料已廣泛應用於生物電極、生物傳感器、生物礦化模板、組織工程支架、藥物緩釋、熒光發射元件及壓電元件等,大大地助推了新技術的發展。
102五、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代“一帶一路”倡議五、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代“一帶一路”倡議5.1古代絲綢之路1.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這條路上販運的物資主要是中國的絲綢,故此得名。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在《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樣一個充滿浪103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漫與夢幻色彩的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被運用。其後,德國曆史學家赫爾曼(A.Herrmann)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考古文物資料,進一步將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從而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就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絲綢貿易往來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