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文化泛讀叢書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邢聲遠編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邢聲遠編著.—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科學與文化泛讀叢書)ISBN978-7-5331-9980-7Ⅰ.①絲…Ⅱ.①邢…Ⅲ.①絲綢-文化-中國-普及讀物Ⅳ.①TS14-09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275126號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SICHOUDEGUSHI——JISHUYUWENHUA責任編輯:胡明裝幀設計:魏然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市中區英雄山路189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88網址:www.lkj.com.cn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發行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市中區英雄山路189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71印刷者:山東新知語印務有限公司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城區產業園新興街郵編:251600電話:(0531)68786998規格:大32開(140mm×203mm)印張:4.5字數:60千印數:1~3000版次:2020年1月第1版2020年1月第1次印刷定價:18.00元2
《科學與文化泛讀叢書》編委會顧問郭書春主編顏實編委(按姓名拚音排序)李昂李永民劉樹勇劉毅茅昱譚建新田勇王斌王洪見王曉義王玉民韋中燊邢春飛邢聲遠熊偉徐傳勝徐誌偉遊戰洪趙文君周廣剛周金蕊3
前言絲綢是讓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偉大發明,舉世公認它是獨特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絲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
回顧曆史,追本溯源,不少學者認為絲綢是“吃”出來的,也就是說,絲綢起源於遠古時代先民們吃蛹。那麼,養蠶取絲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是誰發明的?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得到較多認可的有兩種說法:一為伏羲開始化蠶為帛,一為黃帝時始有養蠶。伏羲是舊石器時代的人,而黃帝是新石器時代的部落聯盟領袖,因此,伏羲說可能是指野蠶繭開始被利用,而黃帝說可能是指蠶開始被馴化家養。這些文獻記載可與後來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證,二者是一致的。
中國的絲綢生產曆史悠久。夏代以前是絲綢生產的初創時期,開始利用蠶繭抽絲,並將蠶絲織成織物。夏代至1
戰國末期是絲綢生產的發展時期,絲織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已能使用多種織紋和彩絲織成十分精美的絲織品。秦代至清代,則是絲綢生產的成熟時期。在這一時期,各道工序各項工藝日益完善,手工操作的絲織機器也進一步完善並得到推廣普及,桑蠶絲綢生產形成了完整的農工商體係。特別是漢唐以來,我國生產的絲綢產品豐富,花色品種齊全,大量的絲織品和生絲通過現在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深受各國和地區人民的歡迎,促進了東西方貿易以及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
中國絲綢文化博大精深,它的魅力深深地打動了筆者,於是禁不住拿起筆來書寫絲綢前世今生的光輝曆史。寫作時,貫徹了科學性、曆史性、知識性、普及性的原則,力求真實、有趣、可讀性強,以此奉獻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們。在編寫過程中,得到趙翰生、馬雅芳、邢宇新、邢宇東、耿小剛、耿銘源、殷娜等同誌的幫助,並參考了一些文獻資料,在此,對被參考文獻的作者和幫助本書編寫、出版的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
由於本書涉及的內容時間跨度大,資料來源有限,加上作者水平和經驗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2
目錄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11.1絲綢起源與“吃”有關……………………11.2誰發明了采桑養蠶………………………31.3蠶和蠶絲的種類…………………………6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122.1蠶桑技藝…………………………………121.栽桑……………………………………122.養蠶……………………………………173.結繭……………………………………274.蠶絲的成分和性能……………………282.2製絲技藝…………………………………291.煮繭……………………………………301
2.繅絲……………………………………332.3絲織技藝…………………………………371.原始紡織技藝…………………………372.商周至明代的絲織技藝………………402.4染整技藝…………………………………431.練漂……………………………………432.染色……………………………………483.印花……………………………………534.整理……………………………………592.5各種絲綢產品及其用途…………………621.紡………………………………………622.縐………………………………………633.綢………………………………………644.緞………………………………………655.錦………………………………………676.羅………………………………………697.紗………………………………………708.綾………………………………………719.絹………………………………………732
10.綃………………………………………7411.呢………………………………………7512.絨………………………………………7613.綈………………………………………7714.葛………………………………………78三、絲綢與中華文化…………………………………793.1絲綢與文學………………………………793.2絲綢與繪畫………………………………853.3絲綢與帛書………………………………913.4絲綢與教育………………………………93四、絲綢與現代科技…………………………………964.1絲綢與化學纖維…………………………964.2絲綢與非織造布…………………………974.3絲綢與醫療保健…………………………99五、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代“一帶一路”倡議……1035.1古代絲綢之路…………………………1031.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1032.沙漠-綠洲絲綢之路………………1053
3.草原絲綢之路………………………1074.海上絲綢之路………………………1085.絲綢之路是連接世界幾大文明的紐帶…………………………………………1116.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145.2當代“一帶一路”倡議…………………1151.“一帶一路”的提出…………………1152.“一帶一路”產生的背景……………1163.“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和原則……1194.“一帶一路”建設的範圍和措施……1215.“一帶一路”合作重點和合作機製…1236.“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267.“一帶一路”的影響與曆史意義……130參考文獻……………………………………………1324
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1.1絲綢起源與“吃”有關在學術界有不少學者認為絲綢是吃出來的,也就是說絲綢起源的契機在於吃蛹。回顧曆史,在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食物極度匱乏,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廣泛采集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
當時的先民們發現桑樹上結出的桑葚(桑樹的果穗),成熟時呈黑色或白色,味香甜,可以吃;而桑葉上懸掛的白色蠶繭自然也逃不脫先民們饑餓的目光,經過大膽的嚐試,發現蠶繭中的蠶蛹不僅味美可口,而且營養豐富。由於采摘桑葚和蠶繭比較容易,於是先民們就非常重視桑林,有桑林處常常有眾多的先民聚集而居。在涉及麵甚廣、內容豐富的先秦奇書《山海經》中,以“多桑”標記的地名竟達到14處之多。有意思1
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的是在文中特別提到“歐絲之野”,記述了“一女子跪據樹歐絲”的故事。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雲:歐即嘔,吐也。“據樹歐絲”即“啖桑而吐絲”。與直接可以食用的桑葚相比,蠶蛹包裹在蠶繭之中,食用時必須將蠶繭咬破或是用利器將其剖開,才能吃到蠶蛹,顯然要困難得多。1926年,在距今5600~6000年的山西省夏縣西陰村民居遺址中,出土過一個半截蠶繭(圖1.1.1)。此繭殘長約1.36厘米,最寬處約0.71厘米,繭殼明顯為利刃切割,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取蠶蛹供食用。由於切割不慎,蛹血汙染了繭殼,所以導致繭殼腐敗變成黑褐色。這一發現印證了先民曾大量食用蠶蛹。民族學的一些材料,也支持這一觀點。在四川省大涼山有一支藏族自稱“布郎米”,意為吃蠶蟲的人。
後來隨著人們采集蠶繭能力的增強和蠶蛹食用方法的增多,先民又發現將蠶繭放在水中浸煮,繭絲會自然鬆散,這樣就可以一次得到大量的蠶絲。先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早已利用麻、葛纖維進行紡織的經驗,於是嚐試著利用鬆散狀態的蠶絲進行紡織。經過一段2
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蠶絲纖維纖長、光滑,其韌性和光澤極佳,是其它纖維無法比擬的,並且具有良好的紡織性能。於是先民們從過去采集蠶蛹為食品,到後來開始養蠶抽絲紡織。因此,說絲綢是先民們“吃”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
圖1.1.1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半截蠶繭1.2誰發明了采桑養蠶養蠶取絲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是誰發明的?流傳至今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很多,伏羲、神農、黃帝、帝嚳、嫘祖等都曾被作為養蠶的創始者來供奉。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嫘3
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祖始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的傳說。
據《史記·黃帝內傳》載:“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稱織維之功”;《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把養蠶取絲的發明權歸屬於黃帝。但元初金履祥所著《通鑒綱目》“前編·外紀”中的說法則與此有所不同,認為養蠶取絲是來自四川一帶的嫘祖發明的,書中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這兩種傳說都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這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而嫘祖又是黃帝的元妃,我國曆來有“男耕女織”的傳統,將他們想象為養蠶治絲的創始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據史書記載:嫘祖任西陵部落的酋長時,在發展農業、經貿及安邦治國等方麵取得很大成就而深受人民的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並聯合炎帝,戰勝了蚩尤,統一了華夏,得到全體人民的愛戴,被尊稱為“萬邦之母”。嫘祖因為首先馴養家蠶並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和“蠶神”,曆代每到春天植桑養蠶季節,4
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人們都要先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以此來紀念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者。不僅如此,後人還把嫘祖發明采桑養蠶的傳說搬上了熒幕,國外的大百科全書和字典也多次加以引述。
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認為嫘祖發明了養蠶治絲的傳說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眾所周知,任何一項技術發明從開始到投入生產,都需要經過醞釀、多次試驗和失敗後才能獲得成功,決不會也不可能是一圖1.2.1嫘祖雕像5
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個人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出來的。尤其是遠古時期,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情況下,要完成栽桑育蠶、繅絲、織造等多道工序得到絲綢,肯定需要經曆極其漫長的歲月,融彙不同時期人們的發明創造,並在各個環節上都取得突破,才有可能完成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把“采桑養蠶”這樣巨大的功績歸功於黃帝或是嫘祖一人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雖然傳說不能用來作為證據,但傳說是曆史的影子。黃帝所處的時代相當於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眾多的出土文物證明我國養蠶織帛的曆史在這一時期就已開始,也許我們隻能依據考古學者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來考證蠶絲的起始時代和發明人。筆者認為,絲綢的發明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它不是由哪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幾代先民的共同創造。
1.3蠶和蠶絲的種類蠶絲是熟蠶結繭時分泌的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絲,它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是珍貴的紡織原料。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使用蠶絲的國家。早6
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在漢朝時,我國的絲綢產品就暢銷於中亞、西亞及歐洲各國,從此開辟了一條通向世界的絲綢之路,並形成了中國絲綢文化。
蠶絲是高級紡織原料,它具有較高的強伸度,纖維纖細而柔軟,平滑而富有彈性,且吸濕性佳。由蠶絲製成的絲綢產品薄如紗,華如錦,織物富有光澤,具有獨特的“絲鳴感”,手感滑爽,穿著舒適,高雅華麗。
根據蠶或繭的品種不同,蠶絲可分為家蠶絲和野蠶絲兩種。家蠶以桑葉為飼料,故稱桑蠶絲,它是天然絲的主要品種,並且其質量最好,俗稱真絲或廠絲。野蠶的品種很多,有柞蠶、蓖麻蠶、樗蠶、樟蠶、天蠶及柳蠶等。野蠶有的可在室外放養,所食飼料也因蠶種的不同而不同,其中以在柞樹上放養的柞蠶為主,其蠶絲已成為天然絲的第二大來源。然而,除柞蠶和天蠶以外,其它品種的野蠶繭均不能繅絲,一般將它們切成短纖維作絹紡的原料。
桑蠶又稱家蠶,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蠶蛾屬、家蠶種,起源於野外桑樹上食桑的野蠶。桑蠶有中國種、日本種及歐洲種三個品係。桑蠶7
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所結的繭稱為桑蠶繭,又稱家蠶繭,由它繅得的絲稱為桑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一種蠶絲。
圖1.3.1桑蠶圖1.3.2桑蠶繭柞蠶在國外稱為中國柞蠶,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蠶蛾屬、柞蠶種。柞蠶所結的繭稱柞蠶繭。由柞蠶繭所繅製的絲稱柞蠶絲,一般用於織造中厚型絲織品。柞蠶有中國種、印度種及日本種三個品係,它生長在野外的柞樹(即櫟樹)上。我國的圖1.3.3柞蠶圖1.3.4柞蠶繭8
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柞蠶品種很多,目前放養的主要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兩種,前者一年放養一次,所結的繭既作種繭,又是繅絲原料;後者一年放養兩次,春繭隻作秋繭的種繭,秋繭作為繅絲原料。
蓖麻繭又稱印度繭,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天蠶蛾科。它原是野外生長的野蠶,食蓖麻葉,也食木薯葉、鶴木葉、臭椿葉、馬鬆葉及山烏柏葉,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多食性蠶。蠶和蠶繭通常是按所食葉類來命名的,如蓖麻蠶和蓖麻蠶繭,木薯蠶和木薯蠶繭等。現在的蓖麻蠶大多是在野外生長,由人工放養,也有在室內由人工喂養的。
天蠶又名日本柞蠶、山蠶,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天蠶屬、天蠶種。它是一種生活在天然柞林中的一化性四眠五齡完全變態的昆蟲,以卵越冬。
圖1.3.5蓖麻蠶圖1.3.6天蠶9
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其幼蟲的形態與柞蠶酷似,隻能從柞蠶幼蟲頭部有黑斑而天蠶沒有這一點來加以區別。天蠶幼蟲體呈綠色,多瘤狀突起,被剛毛。食山毛櫸科櫟屬樹葉,如柞、赤櫟、橡、白櫟、槲樹葉等。天蠶絲珍稀,價格昂貴,高於桑蠶絲、柞蠶絲近百倍,經濟效益令人咋舌。
天蠶是一種野蠶,一般生長在氣溫較溫暖而半濕潤的地區,但也能適應寒冷氣候,能在北緯44°的寒冷地帶自然生息。主要產於中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的部分地區。我國天蠶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在長江以南直至亞熱帶地區的廣東、廣西、台灣等省區也有少量分布。此外,在河南省商城縣境內發現一種名叫龍載的天蠶,它吐彩絲,有綠、黃、白、紅、褐五種顏色。由於受到蠶蠅和鳥的侵害,無論是野生還是人工放養的天蠶,其存活都有一定的難度。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經過多年的精心研究,不僅摸清了天蠶的習性,而且摸索出一係列的飼養方法,並於1988年成功地將天蠶引入江南落戶,由以往單靠收集野生天蠶繭的階段跨入了人工飼養的嶄新階段。
天然彩色家蠶絲是由家蠶經過人工培育而成的彩色家蠶吐的絲,其色調柔和、高雅華貴,是彩色蠶絲10一、絲綢的起源和蠶絲的種類珍品,它的顏色是目前的染色工藝難以模仿的。彩色蠶絲可分為黃紅係和綠色係兩大類,黃紅係包括淡黃、金黃、肉色、紅色、蒿色、鏽色等,綠色係包括竹綠(淡綠)和綠色兩種。天然彩色蠶絲的特性是色彩豐富,具有很好的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和一定的抗氧化功能。
11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當人們見到絢麗多彩、五色斑斕的絲綢時,總免不了會問:這樣精美絕倫的絲綢在遙遠的古代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其實,中國的絲綢生產迄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曆史了。據考證,在所有的紡織品生產中,絲綢生產是最古老的,也是最複雜的,從栽桑、養蠶、吐絲結繭、煮繭、繅絲、織綢,到絲織物的印染和整理,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這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和紡織技藝的一項重大貢獻。
2.1蠶桑技藝1.栽桑蠶以桑為本,養蠶必先種桑。家蠶靠吃桑葉成長,12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育蠶與栽桑技術密不可分。
桑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落葉樹種,主要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以亞洲最多。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的自然條件最適宜栽桑養蠶。
桑樹主要有四大品種:魯桑(山東)、白桑(新疆)、山桑(山西格魯桑)和廣東桑。
早在商周時期,隨著養蠶業的迅猛發展,野生桑樹就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就開始進行人工栽桑。桑樹的栽培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有性繁殖就是用桑籽播種育成實生苗,一般用來作為嫁接用砧木;而無性繁殖則是利用枝條或桑樹根進行嫁接、扡插、壓條來繁殖,蠶桑的優良苗木繁殖一般都采用無性繁殖。
自然生的桑樹為喬木,采葉管理都不便,一般需要進行人工修剪和整枝。不論樹形是高幹、中幹、低幹還是地桑,在栽植當時或發芽之前都要按培養樹形的要求剪去苗幹,其後進行修剪整枝成樹形。在夏代的曆書《夏小正》中就有對桑樹進行修剪和整枝工作的詳細記載。
13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到了西周時,人們又認識到桑樹適宜種植在高燥的地方,如在《詩經》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南山有桑”和“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這裏的“南山”的“山”是指山坡,而“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則是指住宅裏的桑樹,而古代的住宅大多建在高地上。此時,人們還懂得采用撒籽播種的方法來繁殖桑樹。而修整桑枝的技術,在西周以後更為成熟,如《詩經·七月》雲:“蠶月采桑,取彼斧斤,以伐遠揚,猗彼女桑。”意思是說,三月裏修整桑條,拿起砍柴刀,把太長的枝兒圖2.1.1夏代曆書《夏小正》圖2.1.2西漢農書《氾勝之書》14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全砍掉,用嫩枝兒紮牢。
在秦漢時期,栽桑養蠶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我國最早的農書是西漢的《氾勝之書》,書中詳細地記載了桑樹的栽培方法。由於桑樹修整技術的不斷提高,樹形也產生不斷的變化,由原來的自然形變化成高幹、中幹和低幹三種,修剪形式也由原來的“無拳式”發展到“有拳式”。桑樹的修枝整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獨特創造,它可以提高桑葉的產量和質量,以滿足養蠶業發展的需要。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蠶桑技術又有了更大的進步。北魏時期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了用壓條法繁殖桑樹的方法:“大都種椹長遲,不如壓枝之速。”這比西漢汜勝之時是一大進步。
圖2.1.3北魏農書《齊民要術》15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在隋唐時期,桑蠶技術沒有新的變化,直至宋元時期,桑蠶技術又有所創新。從北宋開始,我國南方的蠶農發展了桑苗嫁接的先進技術,這對舊桑樹的複壯更新、保持桑樹優良性狀、加速桑苗的繁殖以及培育優良品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培育的桑樹品種也有較大的差異。例如,我國華南地區以地桑為主,華北地區以中、高幹桑為主,華東地區則以低幹桑為主。
桑樹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樹種,桑葉是家蠶唯一的飼料。在正常情況下,春季桑樹的新梢每3~4天就長出新葉一片,葉片從開葉到成熟需20~25天。由於桑葉富含生物堿成分,還可用來製作成茶葉,作為抗癌的保健品。桑葚是桑樹的果實,古代曾經作為皇家的補品。桑皮可入中藥,有止血、潤肺、止咳的功效,還有淡化疤痕、利水消腫之功效,也可用來加工成紡織纖維,用於紡紗織布製衣裳。桑樹的嫩枝條可以用來釀酒或入藥,也可用作造紙的原料。
16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2.養蠶蠶的品種很多,按種類可分為家蠶(即桑蠶)和野蠶兩類,野蠶又包含柞蠶、蓖麻蠶、樟蠶、天蠶等10多個品種,用於織製綢緞的原料通常是家蠶絲。家蠶是以桑葉為食料的昆蟲,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生要經曆卵、幼蟲(俗稱蠶兒)、蛹、成蟲(即蠶蛾)四個形態和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剛從蠶卵孵化出來的幼蟲,形態酷似螞蟻,故稱為蟻蠶。蟻蠶以桑葉為飼料,攝取營養,不斷生長發育成蠶,其體色由黑褐色轉變為青白色。蟻蠶生長數天後便不吃不動,蛻去舊皮而換上新皮,這一過程稱為“眠”。這種在生長過程中多次停止食桑、就眠、蛻皮的遺傳特性,稱為蠶的眠性,它是影響蠶繭質量和產量的重要生理因素。
人們通常是以蠶的幼蟲從孵化到結繭要經過的就眠蛻皮次數來計算其“年齡”,幼蟲每結束一次眠期,蛻去舊皮後便開始進入新的齡期。從蟻蠶到第一次就眠蛻皮稱為1齡,從第一次蛻皮後開始食桑到第二次就眠蛻皮稱為2齡。依次類推,第四次就眠蛻皮後進入5齡。
到5齡末期,幼蟲逐漸老熟,吐絲結繭,經過2~3天吐17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絲結束後在繭內化蛹。蛹期經曆13~15天便羽化為成蟲,隨即交配產卵,完成一個世代。整個世代約需60天,其中隻有幼蟲期間攝食桑葉,從孵化至吐絲結繭經曆22~26天。
9810蠶的一生要經過17卵、幼蟲、蛹、成2
蟲四個發育階段3645圖2.1.4蠶的一生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祖先是在什麼時候學會養蠶的呢?
又在漫長的歲月裏發明了哪些養蠶的技術呢?據考證,我們的祖圖2.1.5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帶18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先大約在7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蠶繭可以利用,那時被利用的是長在桑樹上的野桑蠶繭。大約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開始飼養家蠶。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錢山漾圖2.1.6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絹片遺址發現距今4200~4400年的絲帶和絹片,經鑒定,確認出自家蠶。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汪溝遺址發現距今5300~5500年的炭化絲織物。把野桑蠶馴化為家蠶,這是我們祖先的一大創造,開辟了人類利用絹絲為原料生產製作被服的全新的途徑,也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生產絲綢的國家。
在古代的夏、商、周時期,在每年的陰曆三月份都要集中養一季春蠶。《夏小正》一書中有我國養蠶的最早記載,其中雲“妾子始蠶”。當時,古人嚴格禁止飼養夏蠶,即“禁夏蠶”,這可能是為了保證蠶絲的質量,因為春蠶的絲質要好於夏蠶。據春秋戰國時期的19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管子·山權數》記載,政府要在民間物色能防治蠶病的人,並以重賞聘其傳授經驗。另據《禮記·祭義》記載,在春秋戰國期間,人們已經懂得了蠶卵的清潔:將蠶蛾放在專設的布帛上產卵,在蠶卵孵化前,還要把蠶種拿到流水中衝洗,以清除上麵附著的病菌,然後才孵化。這是我國關於浴蠶的最早文字記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此時,先民們還懂得要用鮮嫩的桑葉來喂食蠶,正如《詩經·七月》雲:“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同時,蠶農也懂得了不喂帶有雨露的桑葉,如一定要喂也必須用風吹幹後再喂。對蠶室和蠶具也有嚴格的要求。例如,要采用煙熏的辦法來對蠶室進行消毒,室內不能高溫和高濕,同時,還要防止閑雜人員出入蠶室,要有專用的盛放蠶蛾和蠶兒的容器等等。這是一套養蠶的經驗之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2300多年前荀況所著的《蠶賦》一書,這是養蠶經驗的總結,也是最早做出係統整理的理論著作,敘述非常到位。例如:①“屢化如神,功被天下”記述了蠶的變態。因為蠶是完全變態的昆20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蟲,一生要經曆卵化蠶、蠶化蛹和蛹化蛾的三次變化,每次“化”都是以不同的麵貌出現的,所以叫“屢化如神”;蠶的一生都貢獻於人類,確實是“功被天下”。
②“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此兩句的意思是說,蠶既然是由父母所生的,難道蠶本身就無雌雄的性別之分嗎?直至20世紀之初,科學界才證實了蠶是有雌雄之分的,而我國在2300多年前,《蠶賦》中就已有了肯定的推論,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③“冬伏而夏化”敘述的是一種一化性的柞蠶,這種柞蠶是每年的4月暖卵,5月化蠶,6月變蛾產卵,卵長期休眠,要等到第二年夏季再化。④“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這兩句簡明而準確地記錄了蠶在生長期尤其是大蠶期的生理要求。蠶是怕高溫的,高溫不利於蠶的生長發育,而且容易得病。另外,蠶的生長還需要有一定的濕度,但又不能過大,否則蠶體中的水分難以散發而導致蠶體弱多病。
⑤“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作者在這裏記錄了蠶兒吐絲結繭的規律,即開始吐絲時是亂絲,而後才是整齊而有規律的好絲(即繭絲),這一規律相當準確。
21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由此可見,荀況的《蠶賦》已把養蠶的經驗提升到理論化、係統化的高度,為後世養蠶業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
在西漢初期,我國就出現了二化蠶,就是說,一年可養兩次蠶,如《淮南子·泰族訓》上就有“原蠶一歲再登”的記載。《四民月令》還記載了“浴種”防病和整治蠶室、防風保溫等技術措施。東漢仲長統在《昌言》中雲:“鈞之蠶也,寒而餓之則引日多,溫而飽之則引日少。”說明蠶農已認識到蠶齡的長短與飼育的溫度和是否飽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北魏時期的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養蠶的育種技術:“收取種繭,必居族中者,近上則絲薄,近下則子不生也。”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大創舉,說明14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蠶兒上簇營繭的規律:體質強健、成熟齊一的蠶一上簇就找到適當的位置(中間位置)吐絲作繭,而那些體質較差的蠶兒則爬上爬下尋找地方作繭,此時已吐掉一部分絲,隻能結一個薄繭,因此必須從簇中部選繭留種,以保證下期的蠶兒能正常發育生長。《齊民要術》還記有蠶的製種22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技術,特別是“永嘉八輩蠶”的經驗。當時的永嘉(現浙江溫州一帶)已有一年養八批蠶的事例,這又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世界生物史上一項當時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據《齊民要術》載:將蠶卵置於小口壇內,放在室外樹蔭下的冷水(溪流或泉水)中,使之降溫,待21天這批蠶卵孵化後,當年又可再飼養。
如此循環,一年可養八個世代(即可養八批蠶)。這種製種技術創舉出現時間之早確實使人感到驚訝詫異。
在20世紀30年代,中外學者對蠶的化性和低溫催青一套辦法的研究成果,原則上都沒有超出1400年前“永嘉八輩蠶”的範圍。
晉代的楊泉也將成套的養蠶技術與經驗總結寫成《蠶賦》一書,其要點如下:①養蠶開始時要調節好蠶室的溫度;②讓有養蠶經驗的人把蠶種拿進蠶室進行暖種、孵化;③在清明至穀雨時采摘嫩桑葉切成細絲狀來喂養幼蠶;④大蠶喂食的桑葉要幹濕度適宜;⑤觀察大蠶的生長狀態,如果蠶吃桑葉似龍騰、休眠似虎躍就可判斷此蠶是健壯的;⑥蠶室內光線強弱明暗對蠶的飼養影響很大,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蠶室坐23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落方向,等等。這些充分說明了在1500年前我國蠶農已積累了豐富的成套養蠶經驗。
到了宋元時期,養蠶技術又有創新。選種不僅要選蛾,而且還要選卵、選蠶。浴種已成為當時的常規操作程序。不僅要在養蠶前浴種,而且自當年收種到來年的飼養前要經過3~4次洗浴。選種與浴種的目的,都是為了選留良種,提高蠶種的質量和產絲的質量與數量。南宋陳旉所著的《陳旉農書》較詳細地記述了浴種的新經驗,即卵種要經“雪壓”或用朱砂水卵麵消毒以預防蠶病(可防止發生紅、白僵蠶),並且第一次記載了用茅草做簇具的經驗。《士農必用》一書不僅提出用快要落葉的桑葉搗磨成麵治療蠶熱病的方法,而且還總結出幼蠶時室溫宜暖些,而大蠶時則宜涼些的經驗。元朝初年由司農司編撰的《農桑輯要》總結出養蠶的十大關鍵問圖2.1.7元朝的《農桑輯要》24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題,並首次提出利用日光消毒的經驗,其辦法是將蛋座底箔鋪設兩領,一領使用,一領撤出讓日光曝曬,然後再交替。王禎(山東東平人)在1295~1300年間先後任旌德(安徽省)、永豐(江西省)縣尹,他積極倡導桑蠶、棉、麻生產,後於1313年(皇慶二年)在收輯舊聞的基礎上編成《王楨農書》,該書也總結了許多有關桑蠶的好經驗。
圖2.1.8元朝的《王禎農書》在明清時期,我國的桑蠶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
蠶農對蠶的膿病、軟化病、僵病等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且創造、采用淘汰或隔離的辦法來防止蠶病的25絲綢的故事——技術與文化傳染蔓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兩書都總結了養蠶的新經驗,將我們祖先的養蠶技術和經驗推向高峰。
例如,《天工開物》總圖2.1.9明朝的《農政全書》結出三種浴種方法,即天露浴、鹽鹵浴和石灰浴,特別是鹽鹵浴和石灰浴是首次提出的新經驗。此外,《天工開物》還總結了不同繭色交配出現雜種優勢的經驗,書中記載“若將白雄配黃雌,則其嗣變成褐繭”,“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幼出嘉種”。這種利用家蠶圖2.1.10明朝的百科全書式科技著作《天工開物》26二、中國絲綢生產的技藝和產品雜交培育新品種的記載要比法國人比爾茲比斯雅要早兩個世紀。《天工開物》還記載了我國培育出的名為“賤蠶”的產絲量多的品種,宋應星由此得出一個理論性的結論“一異也”,即生物學上的物種變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