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胯下橋>>>>>淮安區興文街與胯下街交叉處有一木製結構牌坊,一間二柱,柱高5米,寬4米,橫坊上有綠色行書“胯下橋”三字,這就是有名的“胯下橋”。該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以讚揚韓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清代同治丁卯年間(1867年)重建,是追思韓信少年時受辱胯下史實的紀念性建築。胯下橋現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胯下橋74第五章?風景名勝第六章名人輩出古城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這裏群星璀璨,曾誕生過一大批永垂史冊的淮安之子。
75名城淮安19.一代偉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字翔宇,幼名大鸞(luán),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淮安區駙馬巷7號。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為黨和人民建立了豐功偉績,被億萬群眾頌揚為“人民的好總理”,贏得了國內外人民的普遍敬重。
1910年,周恩來離開家鄉隨伯父到東北讀書,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思想發生改變的他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誌向。
少年讀書時的周恩來1913年,周恩來進入天津南開學校學習並參加反帝、反封建的社會活動。後又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並領導天津愛國學生運動,周恩來留學日本前作詩明誌76第六章?名人輩出參與發起成立“覺悟社”,並先後去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勤工儉學,不斷尋求、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為中國革命奮不顧身>>>>>在歐洲勤工儉學期間,周恩來逐步明確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目標。1924年11月,周恩來從巴黎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建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1925年2月、10月,分別領導了第一、二次東征,黃埔軍校時期的周恩來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做出了重大貢獻。
土地革命時期,周恩來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領導召開遵義會議,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勝利完成長征後,代表中共去西安同蔣介石的代表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長期堅長征時期的周恩來持在國統區領導中共代表團工作和南方局工作,對國民黨采取既團結又鬥爭的策略,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解放戰爭期間,周恩來直接協助毛澤東指揮了全國各個戰場的人民解放戰爭,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77名城淮安為新中國建設鞠躬盡瘁>>>>>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恩來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任外交部長,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位總理。
經過多年戰爭洗禮的新中國千瘡(chuāng)百孔、積貧積弱、百廢待興,周總理為恢複和發展我國的農業、工業、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日理萬機,不辭辛勞,對紛繁和別人無法代勞的國事事必躬親。
周恩來還是舉世公認的出色的外交家,參與製定和執行了我國許多重大的外交決策。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首創者和設計師,他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毛澤東一起打開中斷了20多年的中美兩國友好往來的大門。
1974年6月1日,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的周總理不得不離開他工作25年的西花廳,住進解放軍305醫院做第一次手術。1974年9月30日晚,做過第二次大手術的周恩來,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抱病舉行盛大國慶招待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5周年。
總理住院期間一天也未停止工作,直至1976年1月8日9時57分逝世。
萬隆會議上的周恩來周恩來與尼克鬆曆史性握手78第六章?名人輩出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傑出楷模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傑出楷模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傑出楷模自我革命、永遠奮鬥的傑出楷模勇於擔當、鞠躬盡瘁的傑出楷模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傑出楷模念周恩來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周總理怕周家諸事給地方政府添麻煩,特給家鄉“父母官”王汝祥同誌親筆信,再三叮囑。
79名城淮安20.英雄人物一代兵仙韓信>>>>>韓信,西漢淮陰(今淮安區境內)人,西漢開國功臣,著名的“興漢三傑”之一,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幼年家貧卻誌向遠大,喜讀兵書,曾垂釣於淮水邊,得漂母接濟飯食。在秦末農民起義浪潮中,因未得項羽重用改投劉邦,在蕭何竭力推薦下官拜大將軍。他率部縱橫沙場,平定三秦,擊魏、破趙、定齊、滅楚,為輔助劉邦建立漢朝立下赫(hè)赫戰功。公元前202年春,楚漢兩軍在垓(gāi)下決戰,韓信率軍全殲項羽楚軍。漢朝建立後被解除兵權,改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終在呂後與蕭何的合謀下被騙入長樂宮,斬於鍾室,三族皆被滅。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稱為“兵仙”“戰神”。
淮陰侯韓信淮安區漢韓侯祠80第六章?名人輩出巾幗英雄梁紅玉>>>>>梁紅玉,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生於淮安新城北辰坊。因功勳(xūn)卓著,先後被朝廷封為安國婦人、楊國婦人。她自梁紅玉雕像梁紅玉擂鼓戰金兵幼隨父兄習武,練就一身好功夫,又精翰(hàn)墨、通詩詞。北宋後期,金兵南犯,梁紅玉隨家人南遷,流落到今鎮江一帶,後嫁南宋著名抗金將領韓世忠為妻,多次隨夫出征,入衛平叛。
1130年,韓世忠和梁紅玉奉命鎮守京口,與金兵大戰黃天蕩,梁紅玉親執桴(fú)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
最終成功擊退金兵,使其無法過江。自此,梁紅玉“擊鼓退金兵”被傳為千古佳話。1135年,韓世忠、梁紅玉乘勝追擊金兵,屯兵楚州城。1136年,韓世忠夫婦出鎮楚州,在楚州大修城池,以淮水為界,抵抗金兵。梁紅玉親自與戰士編織蒲葦為屋,軍民同心協力,抵禦強敵,鎮守楚州“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
抗倭狀元沈坤>>>>>沈坤,字伯生,號十洲,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淮安區河下鎮竹巷街梅家巷人。1541年,沈坤成為淮安科舉史上的第一個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zhuàn),後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不久就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
當時,倭寇猖獗,屢次進犯淮安。沈坤挺身而出,變賣家產,拿出全部積蓄,在民間招募一千多名身強力壯之沈坤81名城淮安士,組成抗倭軍隊,百姓稱這些鄉兵為“狀元兵”。沈坤親自訓練士兵,奮死抵抗倭寇,打了許多勝仗。1559年4月,在姚家蕩一戰中,沈坤率領狀元兵斬殺來犯倭寇800多人,就地掩埋,形成一大土堆,名曰“埋倭墩”。1560年8月,嘉靖帝任命沈坤為北京國子監祭酒,尚未上任,嘉靖帝又聽信讒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沈坤逮捕入獄。後沈坤冤死獄中。
抗英名將關天培>>>>>關天培,字仲因,號滋圃(pǔ),淮安區係馬樁巷人,清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出身低微,幼時因家貧讀書不多,1803年考中武秀才,投身行伍。關天培聰慧勇敢,屢被提拔重用。1832年被提升為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鎮守祖國南大門。關天培積極整頓軍隊,築炮台、造重炮,練槍炮,鞏固並加強廣東海防,全力支持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受到誣陷被革職,道光皇帝派琦(qí)關天培官服像善替代林則徐。琦善昏庸腐敗,賣國求榮,將關天培苦心經營的海防設施破壞殆盡。1841年2月25日,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進攻。關天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以少戰多,率部死戰,頑強抵抗,親操火炮,怒呼殺賊,身受幾十處創傷,鮮血淋濕衣甲,但他仍然堅守陣地,直至胸膛又被敵人“刺刀刺傷”而殞(yǔn)絕於地,壯烈殉國,時年61歲。
道光皇帝聞聽關天培壯烈犧牲,亦感喪失一位將關忠節公(天培)祠才,於1841年5月禦製祭文,82第六章?名人輩出祭奠關天培。並且優恤(xù)關天培的子孫世襲職位,給關天培忠節諡(shì)號,入昭忠祠祭祀(sì),後又在虎門建立祀關天培專祠,且按照禮節賜葬。
位於淮安區的關天培祠、墓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抗日將領左寶貴>>>>>左寶貴,字冠廷,回族人,清朝著名抗日英雄。出生於山東費縣,父母早逝,家境貧困,因打傷官兵,被迫逃到淮安河下鎮,並娶陶氏女子為妻。後投身行伍,勇謀兼優,屢立戰功,受到朝廷重用。1875年,率部駐防奉天(今遼寧省),後被提拔為建威將軍、記名提督,成為朝廷高級軍官。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駐奉天。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朝鮮告急,清廷命左寶貴率兵進駐平壤。9月15日淩左寶貴晨,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平壤保衛戰開始打響,左寶貴率奉軍防守平壤北麵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他親自上陣,拚死抵抗,多次擊退日軍。重傷仍在炮台堅持指揮,不幸被敵軍炮彈擊中,英勇就義。
左寶貴捐軀平壤屍骨無存,手下將士隻覓得他一領血衣、一隻朝靴,從平壤護送回淮安。清廷誥(gào)授其為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左氏婦人陶氏及其子左國楫兄弟三人,遵奉朝廷旌(jīng)表,並按照穆斯林葬禮,在其自家田宅(今河下羅家橋街62號附近的圩河邊)中,舉行遺物下葬儀式。2003年3月,左寶貴墓被列為淮安左寶貴墓市文物保護單位。
83名城淮安21.文化名人(一)漢賦鼻祖枚乘、枚皋>>>>>枚乘,字叔,淮安區河下人,西漢著名文學家。枚乘曾做過吳王劉濞(bì)、梁王劉武的文學侍從。七國之亂前,曾上書諫(jiàn)阻吳王起兵;七國叛亂中,又上書勸諫吳王罷兵。吳王均不聽,致兵敗身亡。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武帝即位,十分仰慕枚乘的見識和才華,便以“安車蒲輪”接他進京,此時的枚乘因年老體弱,加上路途勞累,在途中生病而離開人世。
枚乘枚乘的辭賦造詣很高。《漢書·藝文誌》著錄枚乘賦9篇,尤以《七發》最為著名。《七發》第一次運用了主客問答形式的“七體”,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並影響了漢賦的整體風格。枚乘被尊稱為“漢賦鼻祖”。
枚皋,字少儒,枚乘幼子。自幼得父親熏陶,好文善辭。17歲上書梁王,被召為郎。西漢後元三年(前141年),遭讒言獲罪,隻身逃往長安。漢武帝得知其為枚乘之子,召他作《平樂宮賦》,見其果得枚乘真傳,拜其為郎中,隨侍左右。漢武帝每枚亭巡幸、狩獵、遊曆,必召枚皋侍從,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賦。枚皋才思敏捷,一揮而就,淮安人以“馬上文”讚譽他。
84第六章?名人輩出中唐詩人趙嘏>>>>>趙嘏,字承祐(yòu),淮安區人,唐代著名詩人,約與唐代大詩人杜牧處同一時代。年輕時開始到處遊曆,844年考中進士。約848年夏秋,由吏部委授渭南尉,直到852年去世。趙嘏一生著詩200餘首,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最為出色。其詩大多充滿哀思和惆悵(chóuchàng),《長安秋望》中寫道:“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被杜牧讚為“趙倚趙嘏樓”。
趙嘏與“拋磚引玉”的典故有關。傳說常建佩服趙嘏,很想親自領略他的詩才。一日得知趙嘏要來蘇州,預先在靈岩寺寺壁上寫下半首詩。趙嘏來到靈岩寺,被壁上兩句常建的詩引發詩興,提筆後續兩句,成為一首完整的詩。常建用自己平淡的兩句詩,引出趙嘏兩句精彩的詩,後人把這叫做“拋磚引玉”。
蘇門學士張耒>>>>>張耒(lěi),字文潛,號柯(kē)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淮安區人。北宋著名詩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熙寧時期考中進士,曆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宋哲宗紹聖初,擔任潤州(今鎮江)知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後被指為元祐黨人,數遭貶謫(zhé),晚年居陳州,生活窮困。1114年去世,享年61歲。
張耒師從蘇軾,詩學白居易、張籍,詩風別具一張耒格,平易舒坦,不尚雕琢;詞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著有《柯山集》《宛丘先生文集》等。
85名城淮安畫壇奇士龔開>>>>>龔開,字聖予,號翠岩,又號龜城叟(sǒu),淮安區人。宋末元初傑出的畫家、詩人。
龔開出生之時,南宋政權怯懦(qiènuò)至極,公然對金稱臣。淮安瀕臨淮河,正處宋金對峙的分界線邊。龔開年歲稍長,親睹中原易主,曾熱血沸騰,到揚州投至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趙葵、李庭芝幕下,結交愛國誌士陸秀夫等,為抗金大業出謀獻策。
龔開1260—1264年出任兩淮製置司監,掌管茶鹽酒稅、場務征輸及冶鑄之事,為複興宋室身體力行。在元軍伐滅南宋的過程中,龔開雖年過五旬,仍在閩、浙一帶參加抗元活動。南宋徹底滅亡後,龔開歸隱山林,潛心畫藝,堅持不仕,顯現了不屈龔開《駿骨圖》的民族氣節。
龔開師曹霸、米芾(fú)、米友仁,能文善畫,尤擅瘦馬和鍾馗(kuí),不但是首位用寫意手法畫馬的畫家,而且是中國最早記錄水滸36人姓名和綽號的畫家。代表作有《中山出遊圖》《駿骨圖》。作品表現手法“怪異”,自成一家,其藝術成就對中國繪畫史、文學史都具有重要影響。
文學巨匠吳承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區河下人,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出生書香門第,曾祖、祖父都是讀書人,父親吳銳因家境中落而經商,但仍好讀書,常將湖邊被人扔掉的蒲根剝開鋪平,讓小承恩在上麵練字。小承恩以歐陽修用蘆柴棒寫字、嶽飛用樹枝寫字的故事為榜樣,用過的蒲根堆了一人多高,終於練出86第六章?名人輩出一手好字。
吳承恩從小聰明過人,博覽群書,但科考不利,直到60多歲,才得到長興縣丞的小官。吳承恩一生剛正不阿,不願與腐敗的官員同流合汙,後憤而辭官,晚年在貧窮中逝世。吳承恩在文學理論和詩詞創作方麵成就顯赫,其最大貢獻是創作了被稱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神話小說《西遊記》。
吳承恩吳承恩扇麵書法87名城淮安22.文化名人(二)樸學大師閻若璩>>>>>閻若璩(qú),字百詩,號潛丘,祖籍山西太原,明正德初其祖遷居淮安河下。清代著名的考據學家、中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之一。閻若璩幼年並不聰慧,天生口吃,體弱多病,秉性遲鈍,讀書至千百遍也讀不熟。後他將書拆散,背一頁用漿糊粘一頁,全部記住之後就將書燒掉,終身不再讀。水滴石穿,積思自悟。多年孜(zī)孜不倦地潛心研讀,使他成為才富學贍的青年士子,為日後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20歲研讀《尚書》時,懷疑《古文尚書》是閻若璩後人偽造的古籍,便開始潛心研究,查檢了大量的經籍資料,反複考證,用了整整30年時間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得出《古文尚書》是魏晉間偽作的結論,翻了一千多年經學史上的一個大案。此書一出,就獲得了其他學者的普遍讚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
閻若璩以記誦博贍,考核精審名著一時。其主要著述尚有《四書釋地》《潛丘劄記》《毛朱詩說》等。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是清代考據學的一麵旗幟。它與顧炎武等人橫掃了當時流行的空疏無本的心學,開創了清代樸實學風的道路,為乾嘉考據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尚書古文疏證》書影88第六章?名人輩出“揚州八怪畫派”畫家邊壽民>>>>>邊壽民,初名維祺(qí),字壽民,號葦間居士,淮安區人,清代著名花鳥畫家,“揚州八怪畫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寒門,自幼聰穎好學,所作詩詞清新俊逸,遠近聞名,為“曲江十子”之一。
20歲時,考中秀才,後多次參加鄉試,均未中舉,心灰意冷,從此建“葦間書屋”,潛心鑽研書畫。葦間書屋遠離鬧市,清幽靜寂,四麵環水,蘆葦叢生。
邊壽民居於其中長期接觸觀察,對雁的形體、動作、情態、習性了如指掌,下筆每聚深情。由此形成邊氏蘆雁的筆墨疏簡、以形寫神、寫意傳神、出神入化的特色,有“邊蘆雁”之稱。與鄭板橋、金農等人齊名,並稱“揚州八怪”,是中國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怪才”。
邊壽民蘆雁圖溫病學家吳鞠通>>>>>吳鞠通,名瑭(táng),字配珩(héng),號鞠通,淮安區河下人,清代傑出的中醫溫病學家。他出生於窮苦書生家庭,19歲時父親因溫熱病而死,於是憤然放棄科考而專事醫術。23歲時,侄兒又患溫熱病死亡。他立誌獻身醫學事業,探索溫病的病理和醫治方法。
1783年,吳鞠通參與抄寫《四庫全書》的工作,得以博覽醫書,“取諸賢精妙,考之內經”,不斷總結傷寒與溫病治療理論。1798年,經過10餘年的苦心鑽研,終於完成中醫學史上經典著作《溫病條辨》,創立了“三焦辨證”的學說,89名城淮安吳鞠通吳鞠通中醫館以醫治溫病。《溫病條辨》問世後受到醫學界的推崇,培育了諸多名醫,形成頗有影響的“山陽醫派”。
《溫病條辨》是中國治療溫熱病較有係統的一部溫病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列為中醫學四大經典之一。
文學評論家潘德輿>>>>>潘德輿,字彥輔,號四農,清代詩文家、文學評論家。生於淮安區車橋鎮一書香門第。潘德輿“幼而聰慧,記誦如成人”。1800年,潘德輿入縣學為秀才;1806年後屢應鄉試均未中舉。在鄉裏開館授徒,著書立說。
1823年,潘德輿在車橋建書屋三間,命名為“養一齋”,從此即以“養一先生”聞名於世。1828年,潘德輿再次應考,中舉解元(第一名舉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書影90第六章?名人輩出人)。此後潘德輿6次參加會試,未能考取進士。1830年春,潘德輿應邀入京,設課講學,盛名遠揚。他認為天下禍害在於官吏墨守成例,不思改革,不思進取,其實質在於追逐金錢,貪贓(zāng)枉法。此語可謂切中時弊,體現了其勵精圖治的政治抱負。1835年,潘德輿被分發安徽為候補知縣,未得赴任,後從事講學及教家塾,1839年病逝,年僅55歲。20年後,淮安學界舉行隆重典禮,迎潘氏“神位”入府學鄉賢祠。
潘德輿一生治學,著作等身,有《養一齋詩文集》24卷等傳世,最早問世的是《養一齋詩話》,其詩歌理論曆來受到人們重視和關注。他在賦、古文、詩、詞以至《紅樓夢》研究方麵均有很深的造詣,在經學、哲學研究方麵亦堪稱專家、學者。
91名城淮安23.文化名人(三)江淮經師丁晏>>>>>丁晏,字儉卿,號柘(zhè)唐,清代校勘(jiàokān)學家。生於淮安城大溝巷。家境貧寒,但天資聰穎,愛好讀書,見典籍即詳閱默識心通。1821年考中舉人,後考試屢敗,一心研究經學,著書考古,為清代飽學鴻儒、經學大家。丁晏潛心向學,留心鄉裏利弊,辦堤工,司賑(zhèn)務,修府城,浚市河,開通文渠中支,應邀主政普濟堂、育嬰堂,使無家可歸的孩童得到很好的照顧。丁晏撚軍擾淮時,號召團練分防要隘,保全了淮安城,1861年因辦團練有功,由侍讀銜內閣中書加三品銜,1864年欽賞二品封典。
丁晏治學嚴謹,成績斐(fěi)然,獨樹一幟。撰著達47種136卷,其中有23部著作被編入《頤誌齋叢書》。丁晏還編纂《重修山陽縣誌》《淮安藝文誌》《山陽詩征》等。丁晏著《金天德大銅鍾款識》彈詞女作家邱心如>>>>>邱心如,清代著名彈詞女作家,出身於淮安區一書香家庭。受父兄影響且聰明好學,是當地人皆盡知的才女。19歲嫁與當地張姓儒生,生活窮愁潦(liáo)倒。愛子夭(yāo)折、父親棄世、妹妹寡居、長兄病逝,家庭屢遭不幸,邱心如回到母親身邊艱難度日,以教蒙童維持生計,同時創作《筆生花》。
92第六章?名人輩出邱心如《筆生花》書影《筆生花》的前5回撰寫於閨秀之年,回到娘家後繼續寫作,前後近30年,完成這部32回,約120萬字的鴻篇巨著。邱心如的《筆生花》結構宏偉,情節曲折,感情豐富,描寫細膩,有說有唱,詩文並茂,是我國通俗文學史上罕見的曲藝巨著。
《筆生花》講述了明代民間女子薑德華遭奸臣迫害,被點名為“秀女”,以死抗爭,投水自殺,被好心人救起,女扮男裝,刻苦攻讀,赴京趕考,得中狀元,終於與表兄結為夫妻,過上幸福美滿生活的故事。
《筆生花》是一部由女作家創作的反映封建社會婦女思想感情與命運的優秀作品,在我國通俗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晚清全才劉鶚>>>>>劉鶚,字鐵雲,號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祖籍鎮江,寄籍淮安區。清末小說家、音樂家、收藏家、水利專家,有“晚清全才”之稱。劉鶚雖出身官僚家庭,卻不喜科場文字,致力於數學、水利、醫學、音樂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一生涉獵煙草生意,開醫館、書局,治理黃河,救濟難民,開采煤礦和鐵礦,與人合辦精劉鶚93名城淮安鹽公司,開發地產等多種行業。曾因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後又成為外商的買辦與經紀人。1900年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劉鶚設平糶(tiào)局以賑北京饑困。1908年,被清廷充軍新疆,次年死於烏魯木齊。
劉鶚的著作涉及小說、詩歌、音樂、醫學、天算、治河、金石等領域。其中《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
劉鶚的《鐵雲藏龜》是我國第一部甲骨文專著,為後來的甲骨文研究奠定基礎。
國學大師羅振玉>>>>>羅振玉,字叔蘊,號雪堂,出生於淮安區南門更樓東羅家巷,在淮安度過近30年光陰,晚清時應宣統皇帝之召,與王國維一同檢點宮中器物。宣統帝被驅逐出宮時,為清室善後委員之一。“九·一八”事變後,曾任職於偽滿洲國。1940年病逝於旅順,終年74歲。
羅振玉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大庫羅振玉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是我國近代農學、古器物學的開拓者,敦煌學研究的始創人,簡牘(dú)學的奠基者,位列著名的“甲骨四堂”之首。
羅振玉一生致力於中國的科學、曆史、文化等領域研究,成果顯著。著有《殷墟書契菁(jīng)華》《三代吉金文存》等達189種,校對、刊印、編輯各類書籍642種,為中華文化研究做出傑出貢獻。
《三代吉金文存》書影94第七章燦爛文化淮安這座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的古城,經青蓮崗文化的洗禮和大運河碧浪的滋潤,積澱了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家一起走進淮安,感受淮安燦爛的文化。
名城淮安24.文學藝術“詩城”淮安>>>>>淮安人文蔚發,詩文化積累厚重,自古便有“詩城”之譽。明清之際,淮安望社以張養重、閻修齡、靳(jìn)應升等人為核心,吸引了顧炎武、毛奇齡等全國著名詩人於此遊曆,與淮安詩人唱和,極一時之盛,其唱和詩集名《淮安詩城》。清代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之鄉”稱號道光年間淮安人丁晏編著《山陽詩征》,後來王錫祺又編著《山陽詩征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