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淮安》編委會名譽主任?徐子佳?施恩佩主??任?顏?複?張建闖?談效豔副?主?任?鹹?勇委??員?相?華?高雲海?張?紅?孫?青?王懿明?????王其明?張大冬?管曉蓉?武龍寶主??編?鹹?勇副?主?編?相?華?高雲海?孫?青執行主編?於兆文?徐愛明編??委?徐愛明?解?軍?項?生?劉?誌?朱長榮?????李?明?鹹高軍?劉向陽?張金鑫?潘?玲?????蘇翠玉序我這個淮安的兒子,離開故鄉八十多年了。離家時才十歲,後來,遠離故土,先後在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求學、工作、生活,聽到有關故鄉的隻是片言隻語,對故鄉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近年來,故鄉教育部門在我祖父當年參與創辦並任主事的江北慈幼院的基礎上,創辦了周恩來紅軍小學。校領導與我交流後,我很欣慰。希望這所植根江淮大地的紅色學校能發揚江北慈幼院精神,辦好新時代教育。故鄉辦了這所學校,讓我打開了一扇了解家鄉的窗口。於是,我與老伴商量,將我出版的所有圖書及藏書捐贈給紅軍小學,希望能有點作用。聽說,紅軍小學為此專門建了“袁鷹書屋”。其後,區委區政府和教育部門還在全區開展了“袁鷹文學獎”和“袁鷹作文獎”評選。這讓我實在是感動,故鄉沒有忘記我這個遠在他鄉的遊子。
這次,聽說故鄉要出一本地方教材,供青少年閱讀,囑我作個序。老朽之人,才思將枯,有點勉為其難。再說我離開故鄉久矣,盡管也曾回去過一兩次。
但雖是故鄉人,不知故鄉事了,害怕做不好這篇作業了。
我的記憶裏,對故鄉的了解在一部書(《西遊記》)、一座府衙、一座古刹、一座橋(胯下橋)、一條街(河下鎮湖嘴大街)和一棵樹,當然還可以有“一道城牆”和“一條巷”。淮安那道高大嚴整的城牆姿影,至今還留在腦海裏。兒時就聽長輩說起:淮安府的城牆,同揚州府一樣,是全蘇北地區最好的城牆。記得除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外,南北還有兩座角樓,擔負著運河畔的瞭望任務。當年民間曾流傳一副有地方特色的趣聯:“南角樓,北角樓,南北角樓望南北。東長街,西長街,東西長街買東西。”如今,東西長街還在,南北角樓跟那道城牆早已夷為平地,隻能在夢裏去“望南北”了,不免引起許多惆悵。因而想起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城牆存廢之爭,曾經熱鬧了好些年,名家學者都參1名城淮安加熱烈爭論,最後終於服從“建設需要”的大局,將好端端的且相當完整的九城全部拆除,在北京市民和許多外來人的心裏留下永遠的遺憾。如今在崇文門西邊保存了一段,辟為“城牆遺址公園”供遊覽之用,還立了告示牌,請遊人小心保護,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再比如還有府衙的那副楹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舊時代竟有如此有膽有識之士,在堂堂府衙上做如此擲地有金石聲的宣言,今天讀了,仍令人敬佩而且敬畏。在這副楹聯前,時下那些人前唱高調,背後幹壞事的官員,如果還有點良知,應該出幾身冷汗!話扯遠了,就此打住。
我也記得淮安城裏那些具有文化底蘊和曆史風塵的巷子:駙馬巷、麒麟巷、雙桃柳巷……還有凡辦喜事人家花轎必定要繞道走一次的多子巷,不知如今尚存否?最難忘的是北門內的竇娥巷,傳說是《竇娥冤》主角的故裏。那竇娥是淮安曆史上可以和漂母、梁紅玉齊名的女性名人,她是遭到貪官酷吏的一件冤案,感動上天,六月飛雪,由元代第一位雜劇名家關漢卿寫成《感天動地竇娥冤》,流傳至今,感動了、教育了一代代觀眾和讀者。徜徉在那條安靜的小巷裏,眼前就會閃現出一位蒙冤受屈、孤苦無依的弱女身影,耳邊就會唱起憤懣的呼聲:“……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啊),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啊),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啊),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隻落得兩淚漣漣……”想起古代淮安人以這個冤死的弱女命名她住過的巷子,實在叫後輩人敬佩之至!
東拉西扯,散漫無稽。說了這麼多,隻是希望故鄉出的這本地方教材能盡快出版,不僅讓故鄉青少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也讓我這個“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者再熟悉熟悉“故鄉事”吧!
謹此為序!
二〇一八年二月七日2目?錄第一章?名城淵源………………………………………………………………………001??1.壯麗東南第一州…………………………………………………………………002??2.曆史悠久…………………………………………………………………………004??3.地名沿革…………………………………………………………………………007第二章?史海風雲………………………………………………………………………013??4.隋唐前的淮安……………………………………………………………………014??5.隋唐五代的淮安…………………………………………………………………018??6.宋元時期的淮安…………………………………………………………………022??7.明清時的淮安(一)……………………………………………………………026??8.明清時的淮安(二)……………………………………………………………030??9.近代淮安…………………………………………………………………………034第三章?運河之都………………………………………………………………………039??10.悠悠古運河………………………………………………………………………040??11.漕運之都…………………………………………………………………………043??12.水工技術…………………………………………………………………………046第四章?名城古鎮………………………………………………………………………049??13.淮安古城…………………………………………………………………………050??14.淮安古鎮(一)…………………………………………………………………055??15.淮安古鎮(二)…………………………………………………………………058第五章?風景名勝………………………………………………………………………063??16.湖光水色…………………………………………………………………………064??17.官署遺跡…………………………………………………………………………068??18.名人遺蹤…………………………………………………………………………0713名城淮安第六章?名人輩出………………………………………………………………………075??19.一代偉人…………………………………………………………………………076??20.英雄人物…………………………………………………………………………080??21.文化名人(一)…………………………………………………………………084??22.文化名人(二)…………………………………………………………………088??23.文化名人(三)…………………………………………………………………092第七章?燦爛文化………………………………………………………………………095??24.文學藝術…………………………………………………………………………096??25.傳統藝術…………………………………………………………………………099??26.民間藝術…………………………………………………………………………102第八章?美食之鄉………………………………………………………………………105??27.名菜溯源…………………………………………………………………………106??28.名菜名點…………………………………………………………………………109第九章?紅色記憶………………………………………………………………………113??29.橫溝寺暴動………………………………………………………………………114??30.新安旅行團………………………………………………………………………117??31.抗日烽火…………………………………………………………………………121??32.華中分局…………………………………………………………………………125第十章?經濟發展………………………………………………………………………129??33.經濟概覽…………………………………………………………………………130??34.支柱產業…………………………………………………………………………135??35.名特產品…………………………………………………………………………1384第一章名城淵源淮安區地處江蘇省中北部,是鑲嵌在中國南北黃金分割點上的一顆明珠。地理位置優越,曆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這裏的曆史知識,這裏的動人故事,這裏的美妙傳說,魅力無窮。大家一起去探尋淮安的曆史淵源,去接受淮安絢爛文化的熏陶吧!
名城淮安1.壯麗東南第一州地理位置>>>>>淮安區位於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北部、裏下河平原北部,淮安市東南部,東與阜寧、建湖相連,西與洪澤、清江浦相接,北與漣水相鄰,南與寶應、金湖相通,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市的古城區、主城區、核心區。淮安區轄淮城、河下、山陽3個街道及淮安經濟開發區,轄平橋鎮、車橋鎮等13個鎮,總麵積1439平方千米,人口約120萬人,素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稱。漕運廣場河流湖泊>>>>>淮安區境內河渠縱橫,水網密布,河流、湖泊眾多。東南部有綠草蕩、馬家蕩,西南部有白馬湖,城區範圍內有蕭湖、勺湖、月湖、桃花垠(yín);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橫穿東西,黃河故道蜿蜒(wānyán)北部邊境,40多條骨幹河流流布全區。河湖水域占總麵積的11%。淮安河網密布,水韻悠悠2第一章?名城淵源土壤肥沃,草木豐盛,有“魚米之鄉”“淮上江南”的美譽。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曆史上與萬裏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總長1794千米。自淮陰楊莊以上為中運河,楊莊以下為裏運河,在淮安區境內的長度為35.8千米。
蘇北灌溉總渠是1951年冬天至1952年春天開挖的一條人工河道,全長168千米,淮安區境內長約53.5千米。它是淮安排淮河洪水入海,引江水、淮水灌溉,排除沿線積水和東西通航的主要河道。
氣候特點>>>>>淮安區地跨北亞熱帶與暖溫帶兩個氣候帶,位於中國東部平原,東臨黃海較近,西邊有洪澤湖調節,受大陸、海洋和季風影響較大,氣候濕潤,光照充足,水熱同期,雨水充沛(pèi),四季分明。冬季幹燥寒冷,春季冷暖、幹濕多變,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晴朗。地處南北分界線上的淮安,呈現出獨特的地理風貌。
南北地理分界3名城淮安2.曆史悠久青蓮崗文化>>>>>約四五萬年前,淮安大地上就已有人類活動的足跡。約六七千年前,在淮安的青蓮崗等地,居住著一批氏族部落。他們生活在河流岸邊或近水台地上,形成規模較大的母係氏族公社。
1951年,在淮安區東北35千米的宋集鄉(現欽工鎮宋集片)青蓮村發現一處曆青蓮崗先民使用的工具史遺存,被稱為“青蓮崗文化”。青蓮崗文化是江淮地區母係氏族社會繁榮時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青蓮崗文化遺址表明,淮安的先民們在此過著定居生活,他們不僅吸收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與中原黃河流域的原始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獨特文化。
青蓮崗文化遺址的發現,為我國研究原始社會史、古代文化史、藝術史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資料。2013年5月,青蓮崗文化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淮安青蓮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第一章?名城淵源大禹治水鎖鎮水怪無支祁>>>>>淮安長期流傳著大禹鎖淮河水怪無支祁的傳說。據傳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三次到過桐柏山,每次桐柏山都有一股看不見的暴虐(nüè)力量,阻止大禹動工治水。大禹經過調查了解知道:原來是淮渦(guō)水怪無支祁作怪。
大禹治水大禹鎖水怪無支祁(石雕)無支祁在別處又稱為“水母娘娘”,它是猿形水獸、水神,被譽為“千古第一奇妖”。無支祁能言善辯,知道江水、淮水各處的深淺,以及地勢的高低遠近,無論是搏擊跳躍,還是快速奔跑,都異常迅捷,常常眨眼之間不見蹤跡。大禹擒獲無支祁後,用大鐵鏈鎖住無支祁,壓在淮河南邊的龜山腳下。
打敗了無支祁,大禹在淮安的治水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終於使淮水永遠安寧,淮安為此曾建禹王廟紀念大禹,現尚有大聖堂、大聖橋等遺跡。
淮安作家吳承恩,正是在淮安民間這個神通廣大的“千古第一奇妖”無支祁的傳說基礎上,塑造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淮夷與古徐國>>>>>夏、商、周時期,淮安是淮夷及徐戎的活動地域。淮夷為聚居在淮河中下遊地區的土著民族,延續了2000多年,創造了淮河流域的古老文化,是溝通南北文化的橋梁,對中原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5名城淮安徐戎是伯益後人。伯益當年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夏、商朝封伯益之子為徐氏,立徐國。徐國封域於淮水、泗水一帶,是當時淮夷中最強大的一個封國。徐人創造了發達的農牧漁獵業。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有稻、麥、粟等;開始飼養狗、牛、羊、豬等家商斝(jiǎ)(出土於茭陵,國家二級文物)畜。這段時期,他們的農牧漁獵、製陶、紡織、商貿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春秋時期,隨著南方楚國與吳國的強盛,及北方大國的南下,徐國由盛而衰。公元前512年,吳王引淮水入徐國都城,徐國滅亡。
夏商周時期氏族部落分布圖6第一章?名城淵源3.地名沿革淮陰?射陽>>>>>春秋戰國時期,淮安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淮安區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淮安區屬楚王國。
公元前201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緾(chán)為射陽侯,淮安區分屬淮陰侯國、射陽侯國。公元前196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降為縣。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製時,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
“淮陰市”石碑射陽名稱源於後羿射日山陽?楚州>>>>>公元39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兩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五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縣與山陽縣並存。隋唐時期,楚州治山陽縣。元朝7名城淮安淮安府路、明清淮安府均治山陽縣。1914年,山陽縣更名淮安縣。
隋朝開皇元年(581年)設立楚州。592年,移楚州治山陽縣。隋大業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複置。621年,唐置東楚州,治山陽縣。625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宋朝楚州戰亂州,仍治山陽縣。1129年,南宋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製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
隋唐前山陽縣地圖8第一章?名城淵源唐宋時期楚州地圖淮安軍?淮安州?淮安府路?淮安府>>>>>1227年,南宋政權因淮地多叛亂,為在防守上輕淮河、重長江,改楚州名為淮安軍。
元朝淮安路地圖9名城淮安1228年,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1234年,改淮安軍為淮安州。1276年,元朝設淮東安撫司於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1283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
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1912年,淮安府裁撤,改山陽縣為淮安縣。
明代淮安府地圖淮安縣?淮安市?楚州區?淮安區>>>>>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dú)、破釜(fǔ)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
抗日戰爭時期,淮安區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1940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10第一章?名城淵源1946年元旦淮安總隊在城牆腳下閱兵留念解放淮城前,新四軍爬城牆訓練11名城淮安府。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並入淮安縣。
1948年12月,淮城第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6年淮安縣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12年2月,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12第一章?名城淵源第二章史海風雲滄海桑田,世事變化。那雄渾壯闊的楚風漢韻,那波瀾壯闊的隋唐氣象,讓人著迷;那儒雅質樸的宋元雅趣,那驚豔迷人的明清芳華,受之熏陶。大家一起打開塵封的記憶,開啟時光之旅,走進茫茫史海,追尋前賢蹤跡,了解淮安的史事。
13名城淮安4.隋唐前的淮安北辰鎮的興起>>>>>商周時期,淮安境屬揚州,扼交通要津,富灌溉之利。春秋、戰國時期,淮安成為大國爭奪的重要地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hán)溝,溝通江淮,南入長江,北達淮河南岸末口。邗溝入淮處末口迅速興起了一個重要城鎮——北辰鎮,它就是曆史文化名城淮安區的前身。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淮安地域隸屬越國。公元前334年,楚國滅越國,淮安地域改屬楚國。公元前223年,秦王滅楚,後置淮陰縣,屬九江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會稽(kuàijī)後渡江北上,經邗溝轉入淮河,北至琅琊(lángyá)。
先秦兩漢時期,北辰鎮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南邗溝起源示意圖達長江、北達河濟、西出中原的交通要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兩漢的經濟、政治>>>>>漢朝時,淮安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得以較好利用。西漢初期,吳王劉濞(bì)發展灌溉農業,淮安是重要的墾殖區。漢獻帝建安初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yàn)30裏,遏(è)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使得“梗(jīng)稻豐饒”。漂母賜飯韓信14第二章?史海風雲漢朝的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鐵製農具和牛耕得以廣泛使用,淮安農業經濟繁榮,頗有魚米之鄉景象。手工業作坊(zuōfɑng)和商業走向繁榮,“淮陰市”有專門從事絲絛(tāo)漂洗加工的“漂母”,還有專門從事屠宰、出賣肉類的場所。
東漢後期,政治極端腐敗,宦官、外戚(qī)爭相專權,豪強地主勢力膨脹(péngzhàng),農民紛紛破產流亡。在黃巾起義前40多年間,江淮一帶發生過多次農民起義。黃巾起義時,淮安人民紛紛響應,參加起義。黃巾軍被鎮壓後,陶謙、呂布、劉備、袁術、曹操等程度不同地在淮安采取過軍事行動。
漢代銅舟(出土於淮安區複興鎮)漢代灰陶倉(出土於淮安區城東蔣南村)南北對峙的前沿重鎮>>>>>魏晉南北朝時期,淮安處於戰爭和對峙(zhì)的前沿。隨著雙方力量的消長和戰場上的成敗利鈍(dùn),淮安處於淮南、淮北交界之處。當時,南入南北朝醬釉錢紋雙耳罐(國家一級文南北朝武士圖物,出土於金畫士巷北首)15名城淮安長江必經邗溝,北伐中原必由泗水,加之原淮河兩岸地區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好,宜稻宜麥,有墾殖之利。因此淮安是“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xiǎng)運無阻”的要塞之地。所以南北雙方,守者都委以大將,攻者都遣以重兵。
369年,東晉荊州刺史桓(huán)溫親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九月,桓溫焚毀戰船退軍,被騎軍追趕,大敗,死傷3萬人。桓溫兵敗後,收集殘兵,退屯山陽。408年,南朝宋宗室大臣、征虜將軍劉道憐坐鎮山陽,督領淮北諸郡軍事。
僑置郡縣和石鱉屯田>>>>>307—313年間,因中原大亂,中原的士族大量向江淮地區遷移。宋明帝時,宋失淮北,又有大量流民移居江淮之間。由於流民南遷太多,曾先後在江淮地區僑置許多北方州郡,以為安置。東晉和整個南北朝時期,山陽等地先後僑置過北兗(yǎn)州、陽平郡等州郡。僑置郡縣均無實土,隋統一後廢除。
作為大規模南北戰爭的前沿,江淮之間常凋敝到赤地千裏。作戰雙方隻得北魏石刻銘文造像碑(國家一級在戰爭間隙裏,利用這裏優越的自然條文物,出土於淮安區西長街)件屯兵墾田,積蓄軍糧。約公元240—241年,魏國大將鄧艾為了對付吳國,修築石鱉城,屯兵墾田,麵積850平方千米左右,約在今淮安區裏運河、白馬湖、寶應湖以西,新三河以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的地域。兩晉時期,祖逖(tì)、荀(xún)羨先後鎮守淮安,大興屯田,以為北伐之資。
16第二章?史海風雲僑置郡縣示意圖17名城淮安5.隋唐五代的淮安大運河的疏鑿和隋末農民起義>>>>>587年,隋文帝疏浚(jùn)邗溝西道——山陽瀆。隋煬(yáng)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南糧北運,控製南方經濟中心,征發河南、淮北諸郡百餘萬人開挖通濟渠,連接穀、洛、黃、汴諸水,以達淮水。接著又征發淮南民眾10餘萬人將邗溝拓寬、扒深、改道取直,由於勞動條件差,強度大,大批民工死在工地上。
費時6年動用500餘萬民工的大運河,是用隋代勞動人民的鮮血和生命開鑿出來的。此後,隋隋煬帝煬帝3次南巡,使楚州等運河沿線的人民不堪隋末義軍領袖杜伏威古邗溝變遷示意圖18第二章?史海風雲徭(yáo)役之苦。611年,東海彭孝才起義,之後杜威伏義軍、孟讓義軍也進入江淮地區,楚州人民紛紛加入這幾支義軍,多次擊敗隋王朝的隊伍,成為推翻隋王朝的重要力量。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zhuō)郡,南至餘杭,全長2700餘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大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唐代的水利建設與農業生產>>>>>唐代初年,為擴大灌溉麵積,在白水塘以北開置羨塘,與白水塘合。後又於羨塘以北開置茶陂(bēi)。
從陂塘的分布範圍看,唐代屯墾的麵積,遠比魏晉南北朝時期大。為了節約用水,確保漕運和灌溉用水,806—812年間,唐代天鹿鸞(luán)鳳鏡在運河西岸開挖了一係列泄水塘,名歸水(國家二級文物)澳,使水得以重複利用。此間,還推廣輪灌法,不僅節約用水,更重要的是,使低田和高田同樣可以得到灌溉。這是水利技術的重要進步。
唐王朝實行官屯,在楚州設置了淮南營田副使和營田判官,專門負責屯田事務,以加強對官屯田的管理。
淮水東南第一州>>>>>581年,隋文帝置楚州,治所在淮陰故城,開皇十二年(592年)移治山陽縣。轄有淮陰、山陽、鹽城、安宜(今寶應縣)數縣的楚州城,成為區域性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唐代的漕運比前代更為繁榮。天寶年間,每年漕糧高達400多萬石。這些糧食,大部分來自江淮及其以南地區,大多必須經過淮安的運河,輾轉而達京師。
19名城淮安唐代時,楚州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商品貿易興旺,吸引著海內外商人,甚至大食(今阿拉伯國家地區)、日本、新羅(今朝鮮半島)等國的商人,都不遠萬裏,遠涉重洋到此貿易。楚州的新羅坊就是新羅商人聚居之地。時開元寺、東嶽廟、紫霄宮、宴花樓等處,都是文人學士雅集流連之所。楚州以其繁華,被白居易讚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唐朝淮南道楚州揚州圖戰亂對楚州的影響>>>>>安史之亂時,“亂兵不及江淮”。唐肅宗以後,淮上軍閥割據,楚州人民生靈塗炭。
五代時,沿淮有過幾次軍事紛爭。931年,後唐一度改楚州為順化軍。955年後周派趙匡胤(yìn)攻打南唐。958年正月,周世宗與趙匡胤趙匡胤浴血疆場20第二章?史海風雲率兵攻南唐楚州,遭到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南唐守將張彥卿誓死不降,而且手刃了想要投降的兒子。張彥卿率軍巷戰至死,手下將士為其所感,皆戰死,無一人投降。周軍攻克44天轟塌城牆後進入,百姓被殺戮(lù)殆(dài)盡,楚州遭到毀滅性破壞。
唐代的楚州詩人>>>>>唐代是詩歌的國度,詩人李白、韓愈、劉禹錫、白居易、崔國輔等都遊覽過淮安,留下了大批的詩作,白居易的詩作竟有9首之多。
唐代楚州的文化,亦以詩歌為特色,湧現了吉中孚(fú)、趙嘏(gǔ)、劉采春等著名詩人。吉中孚,能文善詩,為“大曆十才子”之一,《新唐書·藝文誌》著錄其詩1卷。其“大曆十才子”吉中孚劉采春妻張夫人,也會寫詩,《全唐詩》收錄其《拜新月》。劉采春,伶(líng)工出身,詩歌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全唐詩》收錄其6首《望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