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滿滿、小女、二牛三個人在太原的工作是我幫助辦的,三個人工作等於辦了五次。我給滿滿跑辦地參了軍,複員回來還要安排工作。給小女辦理到農場插廠工作了,調回來還要安排工作。在侄兒侄女的工作問題上,我也算盡到了心啦。

老家親戚張崖溝村劉安仁舅舅家我的舅舅劉安仁於1952年病故。他有個女兒名叫潤娃子,她嫁給了吳辛寨村的吳家。1989年我到內蒙古看望老同誌和姐姐孫白女家裏人時,從內蒙古下來到吳辛寨村還看望她,但聽說不久後也去世了。潤娃子的孩子很多,據64說是五男兩女。

舅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劉海忠,已去世。劉海忠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叫劉明亮,在礦上吃勞保,經常在家務農;一個叫劉明旺,在新疆克拉瑪依做工。二兒子劉二海忠,有個女兒名叫劉明林,在小莊村做媳婦;有個養子名叫劉明軍,也在小莊村務農,經常在岱嶽打工。劉明軍的媳婦是四川人,媳婦長得挺漂亮,已經生了個女兒。

下窯溝村楊寬大爺家朔縣川底下窯溝村的楊寬,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都稱呼楊寬是大爺,大爺就是我奶奶第一家生的兒子。她頭一家是楊家的媳婦,後改嫁到孫寬家的。這樣推算下來,父親孫萬祿和楊寬是同母異父,老家稱為隔(夾)山兄弟。

大爺很關照父親,我們到下窯溝村時,就在他的幫助下在狼窩溝自己打的土窯洞裏住了好幾年。孫貴就是出生在這裏的。大爺有一個兒子名叫楊白小,楊白小跟前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已去世,還有一個兒子就是楊福。他當過兵,現在太原南寒省建總公司職工醫院工作,已退休。

他有四個兒子一個侄女都已成家,都在太原工作。他(她)們也很關照我。

吳辛寨村的孫家本家現在吳辛寨村還有我本家弟弟名叫孫奪(小名叫二厚生),這孫奪就是孫貴存的父親。孫貴存本是三厚生的娃娃,他是過繼給二厚生的。孫貴存的爺爺孫萬泉(也叫孫喜元),和我父親孫萬祿是叔伯弟兄。

65奶媽和阿姨曹毛女:是原平縣上合河村人,大家總稱她為“奶媽”,實際是我二兒子海豹的奶媽。她在我家待了有二十多年,直到“文革”後才回到自己家。她很勤勞,也能吃苦,我的幾個娃娃她都照管看護過,是個有功的人。她回到家後,我和娃娃們每年都去看望她,生活上給她接濟。

她去世後,海豹和鋼花還去送葬。

金葉子(大名叫梁秀花):我的三兒子江豹是她看管長大的。她是平遙梁關村人,心地很善良,對人誠實,在我家待了有八九年,現在還在太原居住。

張黃英:忻州人,是四兒子小豹的奶媽。她結過幾次婚,在婚姻問題上有過不幸。但她還是頑強地活到了八十多歲。她與人為善,是個好人。

我的娃娃們長大成人,她們三人非常辛苦,出了很大的力,我們全家感謝她們。

66第八章我的晚年生活為逝去親人立碑1998年陰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祭奠祖先節,我和四兒子鄭小豹及小豹的兒子豆豆一塊兒回了趟老家山陰縣水頭村,給父母、哥嫂上了墳。我跪倒在父母墳前,低頭高聲呼叫著:“媽媽,我回來了!大大(父親),我回來了!你未盡到孝心的女兒孫平從太原回來了,給你老人家上墳來了,請你們來拿錢!”我含淚呼叫著。人人都說養兒才知父母恩,我是覺得人老了才知父母恩。寫到此落淚擱筆,現把母親留下的圖章蓋上作為留念。這是1945年日本投降後我給家裏郵錢,母親取錢時用的圖章。

1999年10月8日,我帶領著侄兒侄女孫巧蓮、孫玉蓮、孫培俊,回山陰縣玉母親印章67井鄉水頭村,給父母、哥嫂立碑。我們到了朔州市,是朔州市政府辦馮國山同誌接待的。這天正逢下雨,路上2012年清明節,孫平回水頭村給父母親上墳泥濘得不好走,司機王根宏和馮國山同誌可是辛苦啦,難走的地方還得推汽車,還得修路。快到中午才好不容易走到東莊附近的窩棚溝,在岱嶽縣城裏吃完中午飯返回到東莊,叫上孫巧蓮一起去水頭村墳裏立碑。立完碑天已近黃昏,就返到岱嶽縣城住了一夜。

碑文是這樣寫的:慈父孫萬祿之墓慈母劉桂林父親孫萬祿,生於1895年,故於1957年11月,享年六十二歲母親劉桂林,生於1897年,故於1967年4月2日,享年七十歲1999年8月25日(陰曆七月十五)女婿鄭林女兒孫平敬立68哥哥孫富之墓嫂嫂朱桂英哥哥孫富,生於1925年,故於1985年5月27日,享年六十歲嫂嫂朱桂英,生於1918年,故於1986年3月16日,享年六十八歲1999年8月25日(陰曆七月十五)妹夫鄭林妹妹孫平敬立2001年清明節時,我們把弟弟孫貴的屍骨、弟媳張月英的骨灰遷回水頭村。這年的4月2日,我和侄兒孫二牛從太原動身回山陰縣,當天下午約6點到了山陰縣城岱嶽。

侄女巧蓮早已到了,我們一同住在雁山飯店,這次還是朔州市政府馮國山同誌與山陰縣政府辦給聯係安排的。小馮借了一輛小轎車,第二天他開車把我們三人(二牛、巧蓮、1998年農曆七月十五,孫平回老家山陰2012年清明節,縣玉井鄉水頭村給父母親哥嫂上墳(陪同上孫平在水頭村父母墓墳的是親戚王占山)碑前托碑留影69我)送到玉井公社。4月4日我們到達水頭村,在公社馬懷清副書記的幫助下,村支書高成和孟二有協商解決了墳畔子問題,給我們空出一畝二分地的墳畔子,少收孟二有二畝地的產糧,這就恢複了我們原來墳地麵積,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4月5日是清明節,把孫貴的屍骨和張月英的骨灰合葬埋在祖墳裏並立了碑,買了房子和院子;給我父親母親、哥哥嫂嫂也買了房院,圓圓滿滿地把事辦了。我家的老老祖墳在平魯縣吳辛寨村,那裏埋著我爺爺奶奶和爺爺的兩個雙胞胎弟弟。從我父母親開始埋到了水頭村,把弟弟孫貴、弟媳張月英送回老家水頭村,和父母、哥哥嫂嫂埋在祖墳裏。我們大家覺得屍骨回到家鄉——落葉歸根,一勞永逸地辦好了。

孫貴和張月英的碑是他們兒女們給立的。

我的近況我經過炮火連天的抗日戰爭和三年的全國解放戰爭,也經過1943年的整風運動和建國後“三反”“五反”運動,以及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在各種運動和艱苦的戰爭年代中,經受了考驗,同時也得到了鍛煉,使我在各方麵有很大的提高,並且養成了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

我1983年離休,到現在已經是八十七歲了。每天我的主要任務,一是剪摘報上重要資料進行學習,二是鍛煉身體,三是種花養花,陶冶心智。

我的娃娃們對我都好,很孝順。五個娃娃自然形成了70分工。老大金豹在香港工作,經常不在太原,但他一回來總是給我拿些吃、穿、用的東西,有時遇著中午就到飯店給我買餃子等等。

老二海豹在北京工作,退休後在太原照顧我三四年(他也經常回北京照料家),他親自開車帶我在北京遊覽天安門和其他名勝,我想到什麼地方轉轉,他總是滿足我的要求。2010年清明節,我想到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巧爾什營村給我姐姐家人上墳,他和公司的小胡(胡東林)就開車領我去了一趟,把我的心願給了啦。他還給我買生活用品,各方麵都想得很周到。但他不幸於2013年8月18日因突發性心髒病去世,這對我是個重大打擊。他揪走了我的心,使我無比的悲痛。他很善良,也很聰明,他的一言一行以及給我辦的事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我的腦子裏經常轉來轉去地想到他。我努力想忘掉他,但怎也無法忘掉,鬧得我的心忽抖忽抖揪心地難受。

老三江豹領我到醫院看病、取藥等等。

老四小豹給我拿他家媳婦高靜萍做的麵包和好吃的,也給我弄藥等等。

老五鋼花,生活上很關心照顧我,並且在吃、穿、用等方麵想得細致入微。

在太原的幾個侄兒、侄女對我也很好。特別是孫玉蓮(小女)給我買鞋,繡床上的用品,買被罩子、床單子,還給我洗鞋、買頭巾、買零吃的東西。孫家如遇著清明節和辦什麼較大的事情,總是她帶頭領先給辦理。她是個能吃苦,也個助人為樂的人。孫建平(二牛)陪我外出照顧我,給我燉肉、燉豬蹄子吃,給我買這買那等等。孫改蓮(毛71毛)給我做內褲,幫我打掃家。孫培俊(三牛)有什麼好事情、好消息就馬上告訴我,也給我辦些零碎事情。孫培祥(滿滿)過時過節給我買東西送吃的。他們平常工作都很忙,還能來幫我辦事,就很不錯的了。

我現在的生活由於娃娃們關照得好,我感到很幸福。

但人老啦,各種機能都在衰退,有病也是自然的,要正確地對待它,要積極地治療,不要怕它,要力所能及地鍛煉,向前走就是了。走到哪一站就到哪一站。回想起我十二歲就參加革命走向社會,經過艱難困苦戰火紛飛的年代,活到現在也就夠幸運的了。

2014年3月寫於麗華苑小女鋼花家中72簡介一孫平簡曆孫平,女,1928年11月出生,山西平魯縣人。1940年1月參加革命,在朔縣、平魯等縣從事婦女兒童工作。

1942年先後進入雁北李林高小、晉綏民幹校、晉綏師範學校學習。當時學校有一個四十餘人的文化宣傳隊,每逢較大集會或重大節日,便編排一些反映抗日救國、減租減息、勞動生產、學文化、講科學、破除迷信等內容的節目進行演出。

1944年春,晉綏師範學校經整風後改名為晉綏新民主主義教育實驗學校。同年5月5日馬克思誕辰紀念日,文化隊正式命名為“五五”劇社,孫平被分配到演員隊擔任演員。期間,在劇社上演的《陳鐵茂報仇》《新三娘教子》《兄妹開荒》《運鹽起家》《王德鎖減租》《鬧對了》《白毛女》等劇中,分別扮演了不同角色。此外,還深入農村,熱情輔導農村業餘文化活動。為普及農村文化,活躍群眾文化73生活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後,“五五”劇社編入綏蒙工作團隨軍北上,9月到達綏蒙區黨委所在地左雲縣時,奉命改編為雁門劇社。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10月,調離雁門劇社。1947年到五寨縣做土地改革工作及負責婦女工作。1948年任五寨縣四區區長。1949年在興縣地委組織部、宣傳部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太原市供銷社、市文教局、市財政局工作。1954年到省幹部文化補習學校學習,學習兩年後分配到市委監察委員會和山西省委監察委員會工作。1970年7月“文革”中下放運城,1973年4月調山西省民政廳工作。1983年離休。

該同誌在國家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刻,在共產主義旗幟和革命進步思想的感召下,毅然奔赴革命戰場。她參加革命後,緊緊追隨中國共產黨,聽從黨的調遣,服從黨的命令,認真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時時處處從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獨立做出了貢獻。在被黨培養、提拔擔任了一定職務後更是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該同誌對黨、對人民、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她始終善於積極加強政治學習,積極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業績曾入編《晉綏革命根據地文藝人物錄》《山西戲劇圖史》《開國將士風雲錄》等。

2005年4月5日(選自《開國將士風雲錄》第一卷,中國工人出版社2005年版)74簡介二鄭林生平鄭林同誌原名趙汝森,字林泉,1908年出生於山西省永濟縣任陽村。他在學生時代就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思想,由於受大革命和馬列主義的思想影響,開始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運動。早在30年代初期,他在太原求學時,就參加了中國革命互濟會山西分會的恢複和組建工作,193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抗戰以前,他先後擔任了中國革命互濟會山西分會委員、部長、書記,中共山西工委宣傳部幹事,中國民族武裝自衛會山西分會書記,積極參加了學生救亡運動,組織和領導了“山西革命婦聯”,參與了山西學生反對會考運動的領導工作。1935年,由於叛徒出賣,他被捕入獄。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麵前,鄭林同誌始終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革命氣節。

鄭林同誌被黨組織營救出獄後,於1937年7月,受當75時北方局的指派,深入晉綏邊界地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任黨的綏西特派員、綏西工委書記。1937年冬,組織上調鄭林同誌赴晉西北工作,先後擔任中共晉綏邊工委宣傳部長,中共晉綏邊特委組織部長,中共塞北九地委書記。

1939年上半年,鄭林同誌赴延安向黨中央、毛主席彙報工作,受到黨中央的肯定和表揚。同年12月,閻錫山發動反共反人民的“晉西事變”,鄭林同誌領導人民武裝,積極參加了消滅頑固勢力的鬥爭,在建立晉西北抗日民主新政權的工作中做出了貢獻。

1942年至1945年,鄭林同誌先後任晉綏分局黨校幹部科長兼黨總支書記、二部副主任、晉綏新民主主義教育實驗學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鄭林同誌曆任中共綏蒙區黨委宣傳部長,中共雁北區黨委宣傳部長,中共五寨地委書記,中共晉西北中心地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鄭林同誌曆任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太原市副市長,中共山西省委統戰部部長、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省政協主席等職。鄭林同誌擔任省委統戰部部長期間,全省的統一戰線工作還處在創始階段。他從實際出發,堅決貫徹執行黨的統戰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團結同誌,辛勤工作,努力健全各級統戰機構,為全省黨的統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粉碎“四人幫”後,鄭林同誌又肩負起領導統戰工作和恢複重建政協的重任。他擔任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政協主席以後,認真撥亂反正,積極落實黨的各項統戰政策。在開創我省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麵、鞏固和發展我省愛國統一戰線的大好形勢方麵,取得了突出成績,深得各階層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76鄭林同誌在擔任山西省常務副省長期間,分管全省的政法、文教、外事等項工作。他為加強全省的基層政權建設和推進民主政治所作的努力,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一貫重視、熱愛科學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關心和愛護知識分子、藝術工作者,為培養有文化的革命幹部,為繁榮山西的文化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發起、組織編纂《山西文史資料》,為我省史料收集整理及文史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他長期兼任省外事辦公室主任,為我省外事機構的組建、隊伍的培養和工作的開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