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書生為了大家看的爽,在寫的時候非常注重心理的描寫,希望各位在看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戴凝,若是您去了三國,會不會也像這樣一樣,若如此,書生之苦心,不白費也!)
且說伊籍新野見了劉備,問清楚劉備的動向,當下說道。
“若無戴凝,則後日皇叔前去,性命休矣!”
伊籍此話一出,舉座皆驚!
劉備聞言,卻問道:“不知機伯所言戴凝,卻是何人也?”
嘿嘿,一代梟雄,果然不假,先不問自身安危,卻先問賢才,劉備後來成功,卻也是必然啊。
此時,趙雲卻插話說道:“莫非是製作‘跪得容易’之人乎?”
伊籍道:“趙將軍所言正對,正是此人也。”
這話一出,關羽卻是怒哼一聲,閉起了他的丹鳳眼,一言不發。
而張飛卻是大聲聒噪道:“此等微末之人,商販之徒,何足掛齒!伊籍先生所言之戴凝,未免太過也。”
“三弟不可胡言!”劉備出聲阻攔,卻說道:“豈不聞英雄起於草莽之間乎?焉能以出身而論之哉?”
劉備見張飛不吭聲了,就繼續說道:“備層聞襄陽‘陶然居’之主奇思妙想,世所罕見,敢問先生,果是戴凝乎?”
伊籍說道:“正是此人,皇叔也略有耳聞乎?”
劉備唏噓一聲,說道:“此人所創之物,雖是微小,卻極其巧妙,真可謂智謀之士也。”
“唉”伊籍聞言卻是長歎一聲。
“先生何故歎氣也?”劉備問道。
“非為其他,皇叔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伊籍撚了撚他的胡子說道。
“哦?先生觀此人如何啊?”劉備不解的問道。
伊籍說道:“昔日曹操攻伐袁尚、袁熙,皇叔知之否?”
“此等軍國大事,備倒也略知一二也。”
“昔日曹操北伐之時,這戴凝卻已斷言,曹操平此二人,猶如訊風之掃落葉也。更曾言此二人走投無路之時,卻會遁入遼東之地,而曹操必然不會深入遼東,侯其自相相圖也,如今籍觀之,戴凝之言,一一應驗,方才覺此人真乃神人也。”伊籍感慨的說道。
“哦?”劉備聞言,兩眼發光,問道:“果如先生所言乎?”
伊籍又說道:“若僅僅如此,尚倒罷了,昔日籍與之相見之時,此人卻曾向我建議趁曹操深入幽州、遼西之時建議劉荊州聯合江東共往討之,則許昌空虛,可一鼓而下,更借天子之詔,至時曹操內外夾攻,立足未穩,恰如甕中之鱉也。”
這趁曹操北伐乘虛攻之的建議,本來就是劉備的想法,焉能不聽得興趣盎然?那劉備聽到此處,卻是驚喜非常,開口說道:“若果如先生之言,這戴凝真乃是大才也。”
在位的眾人也都是聽得抓耳撓腮,唏噓不止。
見眾人模樣,伊籍卻又長歎一聲。
劉備忙問:“先生何故又發長歎也?”
伊籍卻又說一句:“若僅僅如此,還倒罷了!”
“啊?先生之言,卻似此人還有別的計策乎?”劉備問道。
“皇叔不是外人,籍在此地也不加掩飾也”那伊籍頓了頓說道:“此人前來襄陽之時,窮困潦倒,卻在街邊算命為生,智懲潑皮,名聲一夜之間,傳遍襄陽,公子劉琦聞之,剛好在依翠樓又苦求一女子而不得,前去相求,卻是此人獻計,連過三關,公子感其相助之恩,故而賜之宅院奴仆。”
伊籍說道這裏,喝了口水,見眾人都是聽得如癡如醉,就繼續說道。
“誰知這戴凝卻是極重恩義之人也!公子賜宅,本是小事,可戴凝卻以為是大恩也。於是在所住之所‘陶然居’連獻‘青梅懷袖’、‘暗室欺心’、和‘驅虎吞狼’三策,為公子謀取荊州之位也。”
“哦?”劉備聞言,微微吃驚,卻問道:“這荊州之位,本就是公子劉琦所有,何言謀取也?”
伊籍苦笑著搖搖頭,說道:“籍也原本是此想法,可戴凝之言,卻句句切中人心,入情入理,令人不信不行也。”
“哦?”劉備問道:“敢問先生,此三策何解啊?”
“此人斷言,劉荊州不久於人世,蔡氏專權,劉琮在此,則公子劉琦之位定然不保也。”
劉備聞言,一言不發。
伊籍說道:“罷了,籍不再隱瞞也,此人第三策卻和皇叔有關也!”
“哦?敢問先生,卻是何策啊?”
伊籍看了劉備一眼說道:“此人所言,曹操日後必伐荊州,卻讓皇叔守之,而皇叔日後定取西川,卻讓公子助皇叔也。”
“哦?”那劉備聞言,激動不已,也難道,他現在三四十歲了,基業全無,現在猛然聽到有人說他能夠成就事業,取得哪一塊土地建功,卻如何不激動?當下顫巍巍的問道:“戴凝之言,果如是乎?”
伊籍歎了一聲,說道:“吾聽聞此言,也是唏噓不已,以籍之見,此人猶然言猶未盡也!可惜公子劉琦毫無遠誌,在他獻策之時,居然睡著了!此人心灰意冷之下,就轉而從商也。”
劉備聽了,連連長歎,不知道是惋惜還是慶幸。
當下劉備開口說道:“此人真可謂大才也。備緣淺德薄,在襄陽日久,居然未能謀得一麵也。”
“唉”伊籍卻又是重重長歎一聲!
媽的,這家夥不去做相聲演員真的是可惜了,一驚一乍,要嚇死人啊。
“啊?”劉備趕忙問道,“機伯何故又發長歎也?”
“若僅僅如此,還倒罷了”伊籍又說一遍。
劉備趕忙問道:“此人還有何言語也?”
伊籍道:“此人可謂識人之心肝肺腑也!看人毫不差錯,因人定計,推斷事理,有若神人也!”
“先生何故如此?有甚言語,盡可一次道來,如此反複,真真急煞人也!”那張飛豹眼圓瞪,連連跺腳催問。
伊籍微微一笑,卻緩緩說道:“皇叔可知,正是此人料定蔡瑁又害皇叔之心,令籍日夜打探,故而上次僥幸,助皇叔脫得大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