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硬著頭皮“救場”(2 / 2)

做通了自己的工作,生活還要繼續,還要打起萬分的精神,繼續往前走。

那麼既然上麵不給錢,門客們又不交夥食費,就自己想辦法吧。

自己動手,自己創收,不然也沒有別的路可走。

可現在的情況是,麵對折騰得百孔千瘡的後灶,要恢複起來得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老職工們麵對眼前的情景都歎氣連連。

因為原來的灶台和排煙道等原始結構均已破壞,這裏的一切的一切都要重來,都要重建。

全麵恢複,全得靠自己,歲數少的師傅沒白天黑夜的連續作業多日,受不了這樣的累,而且工資沒漲反而還少了一塊,因為要把有限的家底用在刀刃上,也隻能內部節流。所以這部分人就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走了不少,弄的員工群體人心惶惶,軍心不穩。

還好老師傅們,特別是上了歲數的,還在堅持,楊勇大師傅也在,這給我內心增添不少信心,說明,他們對相膳堂是很有感情的。

梅花這兩天上班都比較早,但來到崗位上,常常坐在角落裏呆坐很久。

這麼大的一個家,一個女人,十幾年就在這裏生活,沒有出去過,能有什

麼見識,要想讓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不可能。

可我倒有三個方案,想跟她交流,畢竟很多執行的任務得靠她組織人員推動。

第一,上一次,為了給姚大人通簽養生堂公文,給人家梁穆王“打進步”,曾經操辦過一次88桌的壽宴大席。可以說開創了梁國朝野開辦大席的新高度新紀元,場麵之大,用料之精良,加工之精細,服務之精心,令梁國上下都讚歎不已,通過那一次,都知道相府有我這樣一個能張羅辦大席的劉半程,據說讓我回來直接上任相膳堂堂主,也有這方麵因素。其中更重要的因素是在之後的接觸中才了解到的,暫先不提。

不過,正是因為有了那一次辦大席的成功經驗,辦其它團餐,我想應該不成問題。

想想都有點好笑,自己在老家的時候,“十四五”歲的時候,連農村的三十幾桌簡易加工的酒席都不敢上前,現在能操辦起一個國家上層的高品質高標準高質量的大型團餐,這個時間跨度和成長跨度,自己都覺得像在夢裏。

從眼下來看,各個府衙的後廚,這裏剛運營的姚府養生堂,都沒有這個實力來操辦這類數十桌或者上百桌的團餐。

可這恰恰是這些王侯將相的痛點,誰家沒有紅白喜事兒,誰家沒有大事小情,有交往有喜事慶賀就得有像樣的場地和團餐保障,甚至還要有團餐禮儀主持及場地服務。

自己

承辦呢費時勞神,還未必能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都希望有一個人或者一家能幫助他們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在晉代的梁國,明顯是個空白。

而且這種團餐,都是先交定金再下單加工,利潤高且來錢快。

因為提前定日子,提前要交定金,積少成多,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相膳堂日常開銷的周轉的問題了。

梅花聽我這麼一講,似乎是懂了,又覺得沒有懂,畢竟她沒有經曆過我所經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