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開辦主副食加工坊。我發現他們這個朝代,餐桌上的主食比較單一,光有饅頭,麵條,沒有那種熏烤的食品。我覺得不如開個麵包房,把雞蛋、糖和麵攪在一起發麵,然後烤成熟的麵團子也就是麵包。同時,還可以把一些香料裝在一起,燉出老湯把雞和鴨往裏一醬,做出一些副食,對外銷售一定會受歡迎。
在此基礎上,征集那些成手的廚師,每個人出十道拿手菜彙集成相膳堂專屬菜係。
然後打出上門服務的招牌,如果誰家有家宴,我們廚師可以自帶工具和食材,或東家自購食材,上門服務僅收取勞務費用。
這一股腦的想法說出來之後,梅花更是瞠目結舌。
我說的這些,她沒聽過,也沒有想過。
“這些我們好像都能做,就聽你的指揮了,我沒什麼意見!”
楊勇說,“這些辦法好是好,容易操作,但關鍵是這些人培訓怎麼辦?”
培訓重點是各班組長。再招入一些員工,由各班組長集中進行短期培訓,再分派送到相膳堂各崗位上進行實操鍛煉。三個月為一個周期。
經過培訓的廚師,由成手的班組長帶隊,打荷主廚人員齊全,到有需求的衙門包灶房,逢年過節拎著大勺上門服務。
第三就是,大辦團餐婚宴,打出相膳堂的品牌。把整個相膳堂多年來傳承下來的一百八十多種常用的菜品進行分類歸納,由楊勇大師根據每一
道菜的主輔料配比,以及營養價值一一列出來,包括加工時流程和注意事項,統一標準。
然後每一個班組都要按照標準進行練習,確保人人都會,人人都能達到相膳堂的標準,這樣相膳堂的菜品菜係就會批量加工和生產,保持了品牌和傳承。
不過練習過程中使用的食材全部到梅花那領取,培訓期間的食材免費領取。
這裏麵每一個組裏要有一個懂成本核算的人,要學會為東家節約,我們的服務才會受到歡迎。
不僅如此,我和梅花還細化了婚宴不同檔次的標準。
像朝中大臣訂餐,為這個級別官員服務,餐費上不封頂有什麼好食材就上什麼食材,每桌打底999兩銀子。
一般大臣們的壽宴或者是喜宴388兩銀子,個別的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餐。
普通人家如果想在相膳堂場用餐,可按88兩銀子,或者考慮當事人的財力實際還可以低一點,總之就是保證場地不空,不能閑著,用起來總比不用好,收入自然會積少成多。
除了套餐之外還可以自選水果和酒水。
最後一個,在團餐婚宴的細節上做了係統規範。在婚宴服務上,重點培訓廚師烹飪和服務上菜的程序,大廳領班把握節奏,統一切配,統一加工,統一標準,統一擺盤,統一搭配顏色,比如說那個澆汁兒魚,統一澆汁兒魚的流程要一步一步來,一步也不能疏忽。由我現場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