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與匈奴開戰了,上至劉徹下至普通士兵都在興奮和緊張,尤其主戰派的官員。劉徹最後決定的此戰最高指揮官,卻是一直主張和平的韓安國。韓安國是目前唯一一個經曆過大戰的高級指揮官。也許不想要戰爭的將軍才是真正會打仗的將軍。

韓安國麾下,王恢,李息,公孫賀,李廣。李息是景皇帝留下來的,從基層慢慢升遷,現任太中大夫;公孫賀算是世家出身,父親曾任隴西太守,劉徹做太子時公孫賀就是太子舍人,也可以說是劉徹的老部下。

李廣,我們知道,當年吳楚七國之亂後,出任上郡太守,上郡在今天陝西和甘肅交界處一帶。李廣任職期間,景皇帝派了一個宦官跟著李廣一起整訓邊防,這算是一種激勵和督促。這個宦官叫什麼名不知道,不過他(?)從喧鬧的長安來到邊地,一切都很新鮮,喜歡縱馬馳騁。有一次不留神跑得太遠,遇到匈奴人---三個匈奴人。宦官太想表現自己,領著二十幾個隨從騎兵就要上前殺之。

沒想到這位宦官遇到的是三個神射手,他自己中了一箭,二十幾個隨從轉眼間一多半已經中箭墜馬。宦官帶著傷狼狽逃回李廣軍營。李廣聽完宦官的描述,淡淡地說了一句,這三個一定是匈奴射雕的人。神射手相當於今天的狙擊手,屬於優先級非常高的一類,一旦發現蹤跡,必須消滅,否則損失難以估計。於是李廣親自帶著一百名騎士,追殺匈奴人。

這三個匈奴人沒騎馬,李廣的騎兵很快追上,並將其包圍。

匈奴人亂了陣腳,漢兵人數眾多,不知道該射殺哪一個。就在他們猶豫的這一點點間隙,李廣搭弓發箭,一個匈奴人應聲而倒;其餘兩個正在詫異,眨眼間又被射倒一個,都是被射中要害當場死亡;最後的一個不敢做任何抵抗,舉手投降,被李廣活捉。一審問,果然是射雕者。李廣如神助一般的箭法讓士兵們驚駭不已,大為佩服。

李廣帶上俘虜正準備回營,忽然感覺地麵震動,由北方衝過來大群匈奴騎兵,看人數至少上千。匈奴騎兵在距離李廣一段距離時,止步不前,並開始布置陣形。

李廣的騎兵們麵如死灰,下意識調轉馬頭就要回撤。李廣忽然下令,不準回撤,所有人向敵軍方向前進!

匈奴人不來進攻原因很簡單,就是怕李廣這支小隊伍是擔任誘敵任務的,後麵有大軍埋伏。李廣也非常清楚,他們現在離自己的大營有幾十裏地,如果調轉馬頭,明顯就是在露竊,匈奴人很有可能追擊。李廣這一百人離大本營太遠,而匈奴騎兵數量眾多,匈奴人的馬天生優良,速度極快,一旦他們追擊,漢兵必死無疑。

這就是那種電光石火的時刻,用來做決定的時間太少,指揮官水平的高低在這種時候會完全展露。

李廣指揮騎兵們前進到離匈奴大軍二裏左右的距離停下來,不到一千米,雙方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李廣忽然又下令,所有人,下馬,解鞍!騎士們驚恐萬分,將軍這是什麼意思?下馬就下馬吧,解鞍做什麼?萬一匈奴人真來追的話,豈不是跑都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