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盡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這一次反複,秦國仍舊堅持招攬和重用外來客卿的傳統,這些外來的客卿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國大梁人尉繚也來到了秦國。當時的形勢是,秦王已經除掉內部的反對派呂不韋等,大權進一步集中,積極向外擴張,東方各國都個個自危。尉繚向秦王建議說:當前,以秦國的力量消滅東方各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如果各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抗秦,結果就很難說了。因此,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他們的聯合,隻用三十萬金,就可以達到兼並各個諸侯國的目的。秦王采納了尉繚的計謀,在同各國進行鬥爭的過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勝利的。當然,秦國的反間計是以武力為後盾的,正如李斯所講:“不肯者,利劍刺之”。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繚、王翦、李斯、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並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製理論。韓非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韓非因說話口吃,不善辯說,但善於著述。韓非回到韓國以後,看到韓國太弱,多次上書獻策,但都未能被采納。於是,韓非發憤著書,先後寫出《孤憤》、《五蠹》(音妒)、《說難》等。他的書傳到秦國,由於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非常讚賞韓非的才華,並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並派他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根據秦國法令的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韓非到秦國以後,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該的,使得秦王很掃興。事後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貫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隻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從此以後,李斯沒有對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為秦王統一六國出謀劃策了。郡縣製與焚書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割據局麵,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達嶺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內蒙古、遼東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統國家。秦王,這時已稱為秦始皇了。為了鞏固這個封建統一的國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貢獻的。
(另有一說,李斯一直想將韓非留在秦國,等秦滅韓之後再為秦國所用。但由於韓非之書《韓非子》對於帝王之術、統治之術的分析過於透徹,導致秦王趙政對其才華感到恐懼,加上韓非的三條不利於秦國發展的建議、姚賈的陷害,使秦王趙政將韓非下獄拷打。李斯實心欲救韓非,曾幫韓非呈韓非絕筆之作《初見秦》於秦王趙政,無奈秦王趙政鐵心欲除韓非。後秦王趙政以韓非書中《八經》之三中除“陰奸”之術施於韓非:令李斯去處理韓非一案(結合之前所言即讓李斯殺死韓非),嫁禍於李斯,從而不背罵名。李斯無奈,隻得從命而下毒於韓非飲食,使韓非暴斃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