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餘歲時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後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穀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並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後,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後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孔子14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製社會向封建製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穀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於人死後是否變鬼的問題。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主張“德刑並用”,“寬猛相濟”;對學生,性格過於進取的加以遏製,過於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願”行為,稱“鄉願,德之賊也”。
孔子注重社會倫理問題,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製度的重要手段,是區別華、夷的標誌。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要求人們“克己複禮”。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範疇之一。
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社會進步的。所以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於曆史的原因,漢以前並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
漢代以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後,曆代統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的需要,片麵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係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彙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