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不斷地由西城牆湧入洛陽城內,此時的洛陽城變成了一片汪洋,隻有一些屋頂還露在水麵之上,在屋頂上麵站滿了人,正不斷地大喊呼救,還有一些人在洪水中掙紮,但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已變成了一具屍體。
永曆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可是他對此卻束手無策,洛陽距離最近的河流也有二十餘裏,根本找不到船隻去營救落水的百姓,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在水中掙紮,最後慢慢地沉入水底。
就在這時,方孝玉竟然找來了兩條小船,不過他對呼救的百姓棄之不顧,而是直奔東門,見到永曆之後,請求他趕緊上船,離開洛陽,尋找一處安全之所避險。
永曆不想走,也不能走,丟棄數萬官兵不說,就是將洛陽城內的十幾萬百姓棄之不顧,他也做不到。
可是現在永曆也是無可奈何,想救人卻沒法救,沒有足夠的船隻,甚至沒有足夠大的地方安置百姓,如今洛陽城內幾乎全部被水淹沒,隻有城東的城牆地勢較高,尚能讓數萬官兵有一席之地,如果再將百姓接到城牆上,那麼就算將城牆擠滿了,也根本不能放下二十萬左右的人口。
此時的洛陽已經陷入絕地,而且大水過後,一場大饑和大疫也在所難免,還有清軍就在某處盯著這邊,他們正等著洪水落去後,向洛陽發起總攻,到了那個時候,洛陽城也許將不複存在。
所以方孝玉認為永曆必須馬上離開,那兩條小船可能是從慈河隨著洪水漂過來的,被明軍拾到,方孝玉得知後,派出幾個會操船的士兵,準備接上皇上離開洛陽,不過他並不打算離開,第四軍團決不能沒有軍團長。
當方孝玉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永曆立即表示反對,但是張英和毛八重明白了其中的關鍵,和方孝玉一起力勸永曆立刻乘船離開洛陽。
永曆不想離開,其實他的心裏也有些擔心,不說滔滔洪水會不會打翻那兩條小船,就是萬一遭遇清軍,恐怕自己就憑兩艘小船,可能最後連骨頭都得被人家吞掉。
不過方孝玉對此並不擔心,他說清軍也要躲避洪水,此時肯定窩在那個山頭,他們也是度日如年,肯定不會出來堵截。還有那兩條小船上的官兵,都是挑選出來的,水性非常好,絕對能保證永曆的安全。
聽到這裏,永曆還是不想走,他尋思怎麼也得等洪水小一些再走,再說自己現在走,恐怕會引起軍心和民心不穩。
看到永曆還在猶豫,方孝玉等不及了,一揮手,上來幾個侍衛,連拖帶拉就拽著永曆向城下的小船走去。
為了保護永曆的安全,方孝玉下令毛八重跟隨,其實方孝玉是沒有權力對毛八重下令的,因為毛八重的官職可是禦林軍統領將軍,他直接聽命於永曆,但是事有緊急,方孝玉必須做主,而毛八重為了萬歲爺的安危,也隻能聽從方孝玉的安排。
經過短暫的商議後,方孝玉和張英留守洛陽,等待洪水退去,然後重修城防,固守待援,而毛八重負責護衛皇上,坐小船向南走,直到離開洪水泛濫之地,然後繼續南行,想辦法回到南方由大明控製的地方。
就在永曆和毛八重上了小船,正要離開的時候,方孝玉和張英兩人一起奔到甬道盡頭,對著小船俯身下跪,鄭重地行了三叩五拜大禮,而後站起對著小船揮揮手。
永曆站在小船上,抬頭望著城頭的方孝玉和張英,心中百感交集,有心不走,卻實在難以提起勇氣,留下來,可能沒有好結果,離開吧,可是方孝玉和張英兩位自己的愛將和良臣卻要留在洛陽,凶多吉少。
洛陽經過洪水的洗劫,等洪水退去,就算城外泥濘難行,清軍不會趁機進攻,可是糧草都被侵泡在水中,可以食用的微乎其微,而且能帶到城牆上的糧食並不多,根本不夠三萬多明軍官兵食用的,更不用說活下來的百姓,這幾日之內,城內就得斷炊,到時候官兵食不果腹,恐怕就要不戰自潰了。
如此說來,洛陽已經成為一座“死城”,方孝玉和張英留下來凶多吉少,甚至可以說就是與困守洛陽的第四軍團和百姓們一起赴死罷了。
永曆想到這些,心裏糾結萬分,又痛苦難當,望著城頭,突然大喊道:“方孝玉、張英,你們兩個聽著,一定要給朕活著,朕不許你們死,聽到了嗎?”
張英早就淚流滿麵,縱是方孝玉也虎目赤紅,強忍著淚水,兩人相視一眼,然後揮手大喊:“請陛下保重,臣等為陛下守土護國,雖死無憾!”
“不,不,朕不要你們死——”永曆大喊,他突然感到了什麼不好的預感,現在有些後悔,剛才把方孝玉和張英兩人也帶到船上一起離開,那麼兩個棟梁之才不就保住了嗎?
可是這根本不可能,永曆坐船離開,已經影響了士氣,如果方孝玉和張英都走,恐怕官兵必然大亂。誰不想離開這塊絕地?誰不想逃出生天?而那兩隻小船就是現在唯一的生路,而方孝玉和張英不走,則可以繼續指揮和彈壓軍隊,否則引發了嘩變,別說方孝玉、張英走不了,就是永曆也要留在洛陽了。
小船漸漸地遠去,永曆慢慢的再也看不清楚東門樓,這時,站在身邊的毛八重說道:“陛下,外邊風大,請進船艙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