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走出侗鄉,從常德到武昌(1)(1 / 3)

一、山川秀美的會同,資源豐富,曆史悠久,相傳這裏曾是炎帝神農氏的居住地,諸葛亮、石達開等許多曆史名人在這裏留下了人文遺跡。

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個景色秀麗、物產富庶的會同縣,它東枕雪峰山脈,南倚雲貴高原,總麵積2200多平方公裏,人口34萬,渠、巫兩水常年潺潺流淌貫穿全境,見證了祖祖輩輩在這裏繁衍生息的漢族和侗、苗、瑤、滿等17個少數民族人民的喜怒哀樂,也孕育了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會同一直被中原人視作荒涼落後的“蠻夷腹地”。然而,這裏不僅有秀麗的山川和豐富的物產,而且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會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地帶,境內層巒疊嶂,遍地礦藏,溪流交織,景色如畫。各類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達20多種,其中黃金產量居全省前列,漠濱金礦已開采600餘年;森林覆蓋麵積廣,為全國商品材基地之一,所產杉木,以高大、通直、少節馳名國內,被譽為“廣木之鄉”;所產桐油,在清末民初就以“洪油”著稱而暢銷海內外;朗江茶葉則為清代宮廷禦用貢品。全縣佳景薈萃,可供瀏覽的名勝古跡近20處,諸葛井澄明清澈,九洞景區風光旖旎,高椅古民居曆史悠久,鷹嘴界自然保護區更是天然的植物活化石園區,粟裕公園碑亭相映,鬆柏蔚然,已成為湘、黔、桂三省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會同縣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幾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五溪地區(指沅水上遊的巫水、渠水及其他支流所達的地區)發掘出距今5000至7000年的稻作、製陶遺址12處。距會同連山上遊不遠的新廠鬥篷坡遺址是長江流域最大的古建築遺址之一,內有洞房基54座,灰坑、灶坑25個,窯址7座,出土玉、石、陶、木生產和生活用具3000多件,還出土了大量碳化了的水稻、瓜子、板栗等種子;最有意思的是,出土的生活用具中有一件竹飯簍,竟和湖南西南地區農家至今還在使用的飯簍一模一樣。會同連山下遊不遠的安江高廟遺址,也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還有頗為珍稀的紅陶和黑陶。這些考古發現表明,與北京山頂洞人同時,會同及其附近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而且與中原地區的發展息息相通。

考古學家還發現,安江高廟遺址出土的用於祭祀的陶器上印製有許多神農氏族圖騰的圖案,這給後人研究會同與炎帝神農氏的關係提供了有力佐證。炎帝神農氏又叫連山氏,古書中多有記載,如《世譜》說“炎帝一曰連山氏”;唐代著名學者賈公彥也說“炎帝之兼號連山”。遠古時候大多數氏族的姓氏是從固定所居地的地名演變而來的,曆史學和民族學資料都證明了這一點。根據《會同縣誌》所載考古資料,在炎帝出生之前,會同連山一帶已有農耕部落定居。而且,中國最古老的易書是炎帝首創的《連山易》,書名“連山”二字又與會同地名“連山”相同。《周易正義》解釋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會同地處雪峰山腹地,連山為一河穀盆地,四麵正好被“連連不絕”的群山所包圍。這似乎也可說明《連山易》有因地得名的因素。會同連山還有八廟,連山八廟正好坐落在連山河穀中心點的四麵八方,而且八廟與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物象相一致:坤卦代表地有地母廟,艮卦代表山有山神廟,坎卦代表水有鎮江廟,巽卦代表風有風神廟,震卦代表雷有雷公廟,離卦代表火有火神廟,兌卦代表澤有蓮花廟,幹卦代表天有盤古廟。更有意思的是山神廟居南方,南方正好有“艮山口”山名,山名與艮卦卦名相同;鎮江廟居西南,西南方正好是河水流入連山的方向;代表幹的盤古廟居西,西方正好緊靠貴州的“天柱”(天柱縣曆史上曾屬會同縣);蓮花廟居西北,代表“澤”,西北方正好有一片亙古就有的天然水澤,叫“蓮花塘”;火神廟居北,此廟正處在方圓數十裏聞名的“火神坡”上;地母廟居東北,東北方又正好有個“地靈鄉”的地名;雷神廟居東,由於連山特殊的地形,春夏雷電以東方居多,也有“雷公山”地名;風神廟居東南,東南方地勢開闊有利於東南風的吹入,並有“風神寨”地名。這麼多自然物象與八廟和八卦相對應,也從一個方麵說明了炎帝與連山有著密切的關係。連山八廟中心之地原來還有一座著名的古庵,名為“古經庵”,傳說是易學的藏經傳經之所,當地人記得,古庵前有數塊石碑,碑有一人多高,碑體已風化、殘缺,上世紀50年代石碑隨古庵一起被拆除用於修築清水溪水庫。現古庵遺址猶存,縣誌上亦有記載。近人根據以上情況提出了炎帝故裏在會同的說法,這種說法雖需進一步研究和考證,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會同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

春秋戰國時代,會同屬楚國的黔中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裏屬天下36郡之一的黔中郡。西漢、東漢時期,這裏是“武陵五溪”之一的雄溪所在地。三國時代,諸葛亮曾掌管湖南一帶的征調賦稅、安撫少數民族的事務,傳說他南征路過此地時曾下馬入“古經庵”謁祭;在團河鄉紮營時,因無清水可喝,幹渴難耐之際,他拔出寶劍往地上一插,一股清泉汩汩而出,且清泉常湧,四季不竭,“諸葛營”、“諸葛井”等人文遺跡留存至今。唐宋以後,先後有王昌齡等文學家、政治家被貶“流放蠻荒”,在這裏做官,客觀上促進了中原與湘西的文化交流。北宋崇寧元年,即公元1102年,縣名始由朗溪改為會同,迄今已900餘年。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會同人民形成了尚武奮進的傳統,從宋代到清代,會同地區爆發的各族人民的武裝起義與全國的農民起義遙相呼應,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專製統治。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就在會同一帶與清軍激戰,重創清軍。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會同人楊勉之、馬耀湘先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會同等地從事革命活動,成為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粟裕就是從湘西會同這塊古老秀麗而又富有革命傳統的土地上走出去的共和國第一大將。

二、舊社會,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非常嚴重,許多少數民族人民為了少受欺辱,便自稱是漢族。毛澤東笑著問粟裕:“你是少數民族吧?是不是苗族?”

1951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個國慶節。首都北京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天安門廣場上,各族人民載歌載舞喜迎國慶,歡慶的鑼鼓聲、嘹亮的歌聲響徹雲霄。天安門城樓上,共和國的黨政軍領導人聚集一堂,談笑風生。

毛澤東見到剛從蘇聯療養回來的粟裕,非常高興,立即走上前與這位老鄉攀談起來。

談話中,毛澤東笑著問粟裕:“你是少數民族吧?是不是苗族?”

粟裕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我們家鄉少數民族很多。我們家是漢族。”

粟裕的家鄉湖南省會同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侗、苗、瑤、滿等17個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57.8%,而侗族最多,占45.8%。在舊社會,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非常嚴重,當地許多少數民族人民為了少受欺辱,便自稱是漢族。粟裕在家鄉度過了童年和少年,17歲才外出求學,他聽家中老人說粟姓居民是漢族,所以一直以為自己也是漢族。

毛澤東問粟裕的這個問題,直到毛澤東、粟裕逝世後才有了準確的答案。1986年1月,會同縣人民政府根據當地侗族群眾的要求,經過長期的調查和甄別,確認會同縣粟姓居民的祖先是從湖南省通道縣遷來的侗族。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口普查文件,會同縣粟姓後裔全部恢複為侗族。粟裕一家也相應地由漢族恢複為本來麵貌——侗族。

粟裕由一名偏遠山區的侗家子弟,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走過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公元1907年8月10日,農曆丁未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初二,粟裕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樹腳村一個地主家庭,幼名繼業,學名多珍,字裕。

幼小的粟裕雖然當時並不清楚自己是侗族,但侗族文化卻給他以潛移默化的熏染。

侗族的生產方式、耕作製度與漢族沒有多大區別,生活上卻仍保持著一些古樸的民族習慣、風俗。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拚音文字。他們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侗族的簫與笛也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家人喜聚居,一寨一姓或數姓,一般是房族關係。房屋是幹欄式的。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很有特色。其服飾,男裝較簡單,夏穿白色,冬秋著青藍色高領對襟衣,寬腿褲;女子服裝講究,上著青、紫、藍色,圓領寬袖開襟,下著精致、大而肥的百褶裙。女有“穿不離銀”之說,多戴項圈、手鐲、耳環等銀飾,尤以銀項圈的多和大為美,有的從小到大戴七八個,銀光閃閃,叮當作響。侗家人倡導自由戀愛,村寨有專門公房,讓青年男女交談、對歌。女子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待一兩年後女方才在夫家長住,這是母係社會的遺風。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占半數以上,可以說是“無菜不醃、無菜不酸”。

侗家人有自己的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薩神”的祭日。侗族自稱是薩的後裔,“薩神”即最古老的祖神。這一天,全寨都把外嫁的女兒接回村,殺豬宰羊,在薩堂擺酒宴,並誦歌祭“薩神”,跳祭拜舞蹈、對歌等,進行集體祭祀,異常隆重。農曆的三月初三是播種節,這天各地村寨之間互訪,集體做客,鄰近村寨的大聚會,曆時三四天。有的青年男女集體約會,唱對歌、賽歌,互相贈送禮物,然後一雙雙、一對對進入情網,有的地方又叫“戀愛節”。傳說在很久以前,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有很古老的桐木樹,每年“三月三”開花。桐樹開花時,種下穀種,禾苗長得又齊又壯。寨老們決定,每年“三月三”為播種節,並進行慶祝活動。從三月一日起,各家的主婦、姑娘們為節日準備米酒、佳肴,姑娘、後生們為各自的情人準備禮物。還有一種傳說,說“薩神”托夢給各村首領,要在“三月三”農忙之前,給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時間,因而“三月三”也往往是青年們的“歌會節”,他們通過對歌達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農曆四月初八是侗族的“牛節”。傳說“四月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吃黑糯米飯,清早家家戶戶都給牛洗澡,讓牛休息一天,也用黑糯米飯喂牛,表示對牛的敬意。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一些地方現在還保留此習俗。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初是侗年。這時一切農耕事務完畢,禾穀滿倉,禽畜滿圈,正是慶祝豐收之時。侗家人家家殺豬宰羊,以示慶賀。各村寨舉行大規模的踩堂歌、跳蘆笙舞、放鞭炮等等。由於與漢族交往頻繁,特別近數十年受漢族習慣影響,很多地方也把春節當過年,侗年有被春節代替的趨向。但仍有一些地方依照古習,在農曆十一月初過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