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辛亥革命(1 / 2)

辛亥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曆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萬象陰霾打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劉羽回想著孫中山先生的這首革命歌,心裏就一陣感慨,“這次說什麼也不能錯過這次大革命,我一定要利用這次多召集些名將,要不然就白混啦!”劉羽憤憤的說道。

“報告老大,我有個好消息,你絕對喜歡!”範浩猥瑣的說道,“靠,有話就快說,別磨磨蹭蹭的,不說滾蛋!”劉羽很不耐煩的說,範浩委屈的說道:“是這樣的,我一個同學在德國柏林軍校剛畢業,說想讓我幫他找一份工作,我想啊,他一軍人找工作幹什麼呀,他應該去打仗啊,所以我就想到您了,您看,怎麼樣啊?”

“哦,外國軍校畢業的呀,那行,你把他帶到我這來吧,正好過不了多久就有大行動了”劉羽邊削蘋果邊說,“好的,您稍等片刻,”範浩猥瑣的一笑說道。

不一會兒,走進來一個魁梧的大漢,說是大漢吧,也不符合,因為他還帶著一副眼鏡,“將軍,您好,在下阮虎林,是德國柏林軍校第十二屆畢業生,我主修的是大規模山地、攻城的突擊戰略,輔修的是特種作戰,我這次回來,就是想為祖國添一己之力”阮虎林激昂的說道,聽完阮虎林的話,劉羽緩緩的抬起頭,淡定的說道:“很好,既然你到了我這兒,我也不會委屈你,正好,過幾天要去打仗,我打算派一個裝甲師去,你就先在那兒當師長吧,等你回來後,在具體分配吧!”阮虎林一聽這話,立馬就激動的想抱住劉羽狠狠的親上一口,阮虎林,沒說什麼,隻是深深的鞠了一躬,退出了房間,範浩也敬了個軍禮,隨阮虎林退出了房間!

“唉,總算找到人手了,但,要怎麼打出名號呢?嗯~到時候再說吧,說不定那個新來的阮虎林會有什麼辦法。管他呢,先睡一覺再說!”

第二天一早,正在夢遺的劉羽被一聲巨大的聲響驚起,“我靠,這是誰呀,大清早的,報喪呢!”

“報告!”一聲鏗鏘有力的聲音傳了進來,“進來”,劉羽的聲音特別奇怪,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從斷背山來的呢,“報告,阮師長在檢閱第一裝甲師,他請求再加三倍的戰略物資,然後立即向武昌進軍!”紅警士兵激昂的說道,“切,就這點小事,我給他五倍,趕緊走人,”劉羽不耐煩的說道!

武昌,起義總部。“黃先生,有孫先生的一封信,您看怎麼處理,”章炳麟說道,黃興思考了一會兒,說道:“先把信放下吧,你再去查查先生的去向,雖然孫先生不在,但是,起義必須成功!”章炳麟也短暫的思索了一會兒,堅定的點了點頭!

說起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似乎也總有人問疑:這場革命爆發時,怎麼不見他的身影?是的,他的身影不可能出現在國內,因為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事情還要從一年前說起:

1910年2月的一個上午,孫中山帶著簡單的隨身行李,隻身從三藩市來到美國芝加哥城。他找了家小旅館住下後,就行跡匆匆地趕去唐人街了。他在那裏找到了一家華僑經辦的“上海酒樓”,然後徑直走了進去。有服務生迎了上來,孫中山說,他不是食客,他是有事來找梅經理的。

“上海酒樓”的經理叫梅光培,也是廣東人。雖然和老鄉孫中山此前並不認識。但孫中山這個名字,梅早已不是第一次聽到了。何況孫此番前來找他又是通過朋友介紹的。一番寒暄後,孫中山向梅直言道,他此次來芝加哥,主要有兩項任務:一是向芝加哥華僑籌款,繼續準備在國內進行的革命起義;二是向芝加哥華僑宣傳革命道理,建立同盟會分會。由於孫中山當時對芝加哥華僑情況不很清楚,所以希望梅能幫助他。最好能找個可靠的人為他當“向導”。梅經理很快為孫中山物色了一名年輕的“向導”,他就是時年十六歲,住在“上海酒樓”在芝加哥半工半讀的梅斌林,其時梅斌林學校放假,正好有條件為孫中山當“向導”。許多年後,梅斌林仍清楚地記得,那陣他幾乎天天為孫中山帶路,挨家挨戶找華僑商人進行宣傳。然而,由於此前“保皇黨”的活動,尤其是在芝城發展有梅恭柏這樣的“大戶”,孫中山開展工作果然困難重重。芝城幾位華僑上層人物聽了孫中山的宣傳後,根本不為所動,他們不但不願捐款,還譏嘲孫中山宣傳的革命道理是在吹牛,根本兌現不了。除了這些極端的人外,還有一些中層人士對孫中山“驅除韃虜”,建立民國的主張雖不反對,則因心存顧慮和畏葸,也給孫中山以冷遇。在這些人看來,清政府腐敗如此,固然應該推翻,但此行為畢竟屬於異端。現在如加以支持,將來一旦回國,難保無生命之虞。而真正能夠接受孫中山宣傳的革命道理,並給予支持的,當數華僑中的下層民眾。然而由於這群人為生活所迫,忙於奔波找活,難以在籌款一事上給孫中山分憂。孫中山經曆的困難遠不止於此。更有甚者,幹脆讓他吃閉門羹。有一天年輕的梅斌林陪同孫中山來到一家也是華僑開的洗衣館,還沒進門,裏麵的華僑看到孫,先一步手拿燙衣服的熨鬥跨出來,毫不客氣地表示不想聽孫宣傳,要孫走開。見這陣勢,孫也就朝對方回以禮貌的一笑,然後走向隔壁一家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