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國家棟梁(上)(1 / 3)

上一章我們講述了郭嘉,了解了他在曹操集團的地位,但是就像一顆茁壯大樹並不會隻有一根枝幹,一隻展翅高飛,稱霸天空的雄鷹不會隻有一對翅膀,他們還有更多的樹葉,還有牙齒,鷹爪等。這些可是起到至關重要,沒有這些,想想吧大樹能受得了風吹雨淋,雄鷹能捕食稱霸嗎?而曹操的這些“樹葉”,這些“牙齒”就在演義中就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曹操有了這些人猶如困龍出海,得以一展才華和抱負,才能威震四方,稱雄天下,讓四方諸侯聽到其名而膽寒,讓各地蠻夷對其忠心不二,不敢興兵伐之。這些人為曹操集團出生入死,血灑疆場,衝鋒陷陣,建立蓋世奇功,他們配得上將軍的稱號,他們身上劍傷刀疤足以證明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名將,他們分工職位不同但是都懷著一顆忠義赤誠的心,他們為了主公,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他們勇敢的站在了戰爭中的第一排,他們之中有些死在了疆場上麵,但是我相信他們那時毫不畏懼,毫不後悔。有些人他們身懷武功,藏有謀略,他們縱橫天下,有時更是單槍匹馬,他們虎背熊腰,怒發衝冠。但是為人親切甚至在我們現在人看人更多的是可愛,他們忠心耿耿為自己服務的集團貢獻出了他們自己的一生,他們還立有蓋世奇功卻沒有太大的錯誤,他們雖然經常失敗,但是他們至此而後勇,並最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最終的勝利。這些人我們稱之國家棟梁,以上講述的這些人就是國家棟梁。

當然,既然是棟梁,就因該拿出他們應該有的某些東西來證明他們不是吹出來的,現在我們來看看他們是不是有真才實學,他們是不是有著過人的品質,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講的是演義中的他們。

可以通過他們之間的比較來看看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加以來論證他們是否能配得上國家棟梁的標準。

共同點:1.曹操成立義軍時候核心力量就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各帶的千餘人,這些是曹操起兵的根本,最開始的資本,曹操正是有了這些軍馬,一步一步做大,到最後問鼎中原,成功的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百年難得一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豐功偉績,從而使他威震天下,建立一番基業,也可以說曹操之所以有後麵的成就全靠這幾個帶來的軍馬,才有基礎,才有實力去做驚天動地,氣壯山河之事,。

2.他們都立有汗馬功勞:在演義我們,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血戰疆場,衝鋒陷陣的情景,他們為曹氏集團,攻城略地,南征北戰,大小戰爭數百次,大小戰役更是數不勝數,身經百戰,是的曹操平定各路諸侯所有謀略全靠的是眾謀臣以及自己,但是戰爭是操作性很強的東西,再好的計謀沒有人去操作,沒有人去行動,那麼也是沒有用的,但是正是曹操有了這些人那麼什麼事情都變得簡單了。

3.他們幾個和曹操都有這很密切的關係,因為曹操本是夏侯氏,所以他們都是親戚。也就是曹操最以信任的手下。

不同點嘛就是他們的結局不怎麼相同,有的戰死疆場,有的病逝家中,但是不論是戰死疆場還是病逝家中的他們為曹操集團鞠躬精粹,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功績,讓我們來欣賞他們一下吧,畢竟在數以千萬計的三國迷中,崇拜五虎將的占了98%以上,但是這些英雄和五虎將比起來那是有過之無不及的,讓我們帶著佩服的心理去了解他們,去認識他們。

先說曹氏兄弟吧,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此而二君弓馬嫻熟,武藝精通,曹操招募義兵是後他們兄弟二人各帶千餘人來助,構成了曹操開始起步的基礎,看看好像沒什麼,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其深刻涵義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首先,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曹操剛剛刺殺董卓未遂逃回老家,可以說在政治上軍事上一無所有,而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甚至是現代的年代裏麵我們都知道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是大多數人心目中所羨慕的,一生所要追求的東西,在我們現在親兄弟還為一微不足道的利益爭個你死我活的,更何況是享不盡的財富,看不完的美女,但是曹氏兄弟他們並沒有做,他們大可以憑借自己的本事去投靠袁紹,或者袁術等當時實力強大的諸侯,但是他們沒去,他們知道曹操是真正的心係天下之人,擁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們來助曹操,雪中送炭遠非錦上添花能比,忠義之心遠非榮華富貴能比,這就是義氣,就是大義。

忠義忠義,忠在前義在後,作為將領,忠是最起碼的品質,那麼我們來看看曹氏兄弟是不是真的大將是不是真正的忠心呢?

話說那惡管滿盈,人人得而誅之的國賊董卓抵擋不住關東聯軍的兵鋒,劫持天子,百姓,大量財富狼狽的逃亡長安,以保全自己的安全,而此時關東聯軍的首腦們心懷鬼胎,自己打這自己的如意算盤誰也沒用跟進一步,顧著自己享樂,看看舞蹈,聽聽音樂,快哉快哉,皇帝關我什麼事,隻要自己過得開心過的好就OK了,曹操見此說到: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諸公何慮而不進。結果諸侯都搖搖頭說,這個不好嘛。曹操大怒自己一個人帶著自己軍隊去追趕董卓去了,結果呢?賊軍以逸待勞,打了曹操一個伏擊,曹操潰不成軍,落荒而逃,本人肩膀中箭,被兩個賊軍所擒拿,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人如天神下凡一般,飛馬而來,砍死小賊,曹操一看是曹洪,那個真的是高興啊,而此時敵軍隨時可能追擊而來,我們來看看演義中一段,這段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