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之孫吳
這是一個智者雲集,謀者成群的時代,這是一群胸有甲兵,腹有良謀的天下奇才,他們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他們出謀劃策,意平天下;他們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他們血灑疆場,縱橫天下。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他們構成了那個時代已到特殊的,精彩的一道“風景線”。他們為了明主,為了國家,為了百姓貢獻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無怨無悔,心甘情願。他們的高尚情操永遠為後人所銘記,他們的功績永遠為後人所讚頌。同樣的他們在《三國演義》中夠有濃厚的一筆。
這裏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不管在真實三國中的地位,還是演義中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當然最主要是在曹操陣營中的。但是其英年早逝另後人為之惋惜。現在大家都猜得八九不離十了,他就是郭嘉。
郭嘉子奉孝。三國時期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也是曹操最器重信任的人物之一。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天生奇才》中特意講述了起重要程度,起曆史地位。足以表明其身懷絕技,可見一斑。對於真實的曆史我們是模糊的。那麼我們現在來研究演義中的郭奉孝,從演義中看看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看他是不是真正的謀士,配不配的上天生奇才的榮譽。能不能對得起曹操對他的信任。
易中天說過他這位嘉哥是一位軍事天才,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高手,那麼我們先來看看,瞧瞧,研究研究,考察考察他是不是軍事天才?是不是在軍事上,如在戰略上,戰役上,戰鬥上麵,在出謀劃策上麵有著驚人之筆?
有人把他比喻為三國時期的孫吳,這個榮譽的分量實在是太大了,弄不好是能把人壓得踹不過氣來的。也不想想孫,吳是什麼人啊。
現在我們來研究郭奉孝的功績,但是在研究孫吳,再用郭嘉的功績來比較,看看是不是承受的其世之孫吳的讚譽。首先來看看他們的軍事本領軍事功績。
孫,吳其實包括三個人:孫武,孫臏,吳起,說起這幾個人作為兵家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在軍事方麵的造詣那真的是鬼斧神工,鬼神難測,舉世無雙的。後人對他們的軍事才能無不豎起大拇指讚歎不已。司馬遷把這三個人放一起作《孫子吳起列傳》足以說明其知名度,其鼎鼎大名,足以說明他們在中國曆史zhan有重要一席。足以說明他們是我們中華名族的驕傲和“財富”。
孫武,也就是兵家的傑出代表,帶著13篇也就是著名的《孫子兵法》麵見吳王闔閭,也就是被西施迷惑誤國的吳王夫差的父親,吳王問他能不能用婦女練兵也就是要證明13篇的實用性,借以考察其軍事才能,史記上麵有這精彩的細節的描述:出宮女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名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缺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然,將之罪也。”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複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然,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事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誒。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斬。”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複鼓之。婦人左右前後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由此可見孫武的軍事藝術,軍事本領之高超並非浪得虛名,並非是誇誇其談,而是真材實料的。而最後吳西破強楚,占了楚國的都城,被威齊國,晉國兩個諸侯大國,這些都是孫子之功啊,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孫子立有蓋世之功。
孫武的後人孫臏,是大家總所周知的,許多事件:田忌賽馬,桂林之戰,馬陵之戰講的都是有關於孫臏的。對此我們都津津樂道,對其才能毋庸置疑,著名的圍魏救趙就處之他的手筆,所以我們沒有比偶要對此要更多的敘述了。
孫吳嘛還有一個主角就是吳起,說起吳起,他和孫子起名在我們中國曆史上鼎鼎大名,其才能更是舉世無雙,這中人才真的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啊,寥寥無幾的啊,王立群教授在《秦始皇—水淹大梁》一節中講述的魏國流失的第一個頂尖級人才就是此君,王教授曾經感慨道:魏國有這樣的人才那是魏國的福氣啊。顯而易見吳起的曆史地位那是非常高的。看看他軍事上麵的成就吧:在楚國的時候,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而且留下了《吳子》這本兵書,其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術。
以上三位都是我們古代的戰功卓越的,立有世奇功的軍事天才,那麼我們緊接著來研究演義中的郭嘉,看他能不能和前輩分庭抗禮,zhan有一席之地。證明自己呢?
在演義中郭嘉的戲份並不多,屈指可數,但是件件事情都經典,次次謀劃都絕倫。
郭嘉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經曆大小戰爭,戰役數不勝數,但是出於某些原因1.曹操凡事躬親,2職位過低。以致於郭嘉沒有太多的出彩機會,如親自統兵,更多的是作為參謀而已,他沒有像吳起那樣封為主帥親自領兵打戰所向披靡,但是同為參謀的孫臏雖然也不是主帥,但是田忌對他言聽計從,而我們嘉哥沒有這麼很高的機會,但是有才能就算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麵,認真稱職的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兢兢業業,不抱怨,也是會去得成功,成名的,畢竟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就算是那些雜質很多的金子也行,更何況是含金量十足的金子呢?
想要成為一名軍事家,或者說被人認為是軍事天才,那麼其戰略眼光肯定是要有的,不可或缺的。隻有對大局對全局看得深看得遠,就是所謂的大局觀嘛,那麼對以後的軍事指導,軍事行動都有著指導,深遠的影響。這是衡量帥才的重要標準之一,作為一名元帥,軍隊的控製者,戰場的指揮者,這一點非常重要,那些鼠目寸光,隻見眼前小利,不知未來大害的,沒有深遠的軍事計劃和戰略眼光的實在配不上帥的稱號。對於軍隊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就是克星就是無間道,就是為以後失敗的鋪墊和根源。
作為一名謀士,郭嘉是成功的,是稱職的,是大材小用的。他的戰略眼光之深,遠非其他謀士甚至曹操能比,曹操何許人物也?那個舞台的主角,那個時代的時世英雄。舉個列子:曹操想要和袁紹一決雌雄,大打出手是的時候,郭嘉就認為必須滅掉呂布這個豺狼,否者這頭狼會在你的背後咬上一口。這隻是一個小片段,或許人們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那麼精彩的一幕即將產生,如果你看了,那麼你就會忍俊不禁的拍手叫好,暗自叫奇。演義中有這麼一段“郭嘉遺計定遼東”:當時官渡之戰之後,曹操乘勝追擊而袁紹節節敗退,誓要統一中國北部。消滅殘敵,鏟除心腹之患,到後來,袁紹的連個兒子袁熙,袁尚,擋不住曹操的兵鋒,守不住袁紹留下的基業,狼狽的逃亡烏丸,困獸猶鬥,做垂死掙紮,烏丸是少數名族,當時是站在袁紹這一邊的。他們狼狽為奸勾結在一起,試圖以此為基本,為收複原來的地方,剿滅曹操的基地,的反跳板,而他們所在的地方也偏僻之極需要穿過那荒蕪邊際,寸草不生的沙漠,曹操商議是否要殘草除根以絕後患?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投出了反對的意見,理由非常實在,也是考慮到了自身的狀況和當時的情況和天下大勢:如果引兵西擊,如果劉表,劉備乘虛襲許都,我救應不及,那麼為禍不淺矣。就是說劉表這個小子如果在我們追擊殘敵時候從後麵捅我們一刀,那麼我們可就慘了,到時候根據地沒有了,皇帝也沒用了,那麼就算是征服了姓袁的那兩個小子,我們也得不償失,虧大了。所以大家都諫曹操,曹公啊,不能追啊,如果劉表那小子來偷襲我們的根據地,那我們不是虧大了嘛,那個損失是不可估量也是無可挽回的啊,我們辛苦了N年所積累下的成本就會被他們所得,虧老本的啊。一般人都會這麼想的,這是很有道理的啊。但是惟獨郭嘉有異議,提出了一定要追擊。理由很充分非常有意義,很讓人佩服,很讓人震驚。郭嘉說:主公雖威震天下,持其邊遠,必不設備。乘其無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且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劉表座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已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郭嘉的理由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1.對手認為長途奔襲乃兵家大忌,而且需要穿越沙漠,必會疏忽大意,不加防備。2.袁氏兄弟關係那是非常鐵的,而且袁紹對烏桓是有恩的。不乘機滅了他們那麼無疑與放虎歸山,後患無窮,那個時候不僅前功盡棄,中國北部不能得到統一,而且他們虎視眈眈,實為大患,不如盡早除之,以絕後患,保持後方基地的穩定。3.劉表這個人是不行的,這個人吹吹牛聊聊天那是可以的,但是真材實料那是沒有的,優柔寡斷,胸無大誌,隻想著抱住那一畝三分地。,劉備確實是個英雄,但是劉表實不會信任他的,而他是沒有實際權力和軍隊的。就像是一隻老虎缺少牙齒和爪子,想一隻雄鷹缺少翅膀。曹操認為郭嘉言之有理,於是聽從他的意見揮師向北,浩浩蕩蕩的向沙漠殺將過去,一戰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殺的袁家兄弟倉皇而逃帶著一群烏合之眾投遼東去了。於是曹操班師回易州,而此時郭嘉已經去世,但是留有書信一份給曹操,信中講述平遼之事。部將認為此時因該乘勝追擊直搗遼東,乘勢完成統一。曹操笑笑說不用諸公虎威,幾天之後公孫康必定會把袁紹兩個兒子的首級送將過來的。各位大將謀士皆不相信,結果與曹操說的不謀而合,,眾人為之驚訝不已,佩服曹操說,曹公啊你真的是神機妙算,,在下佩服之至啊。曹操笑笑拿出郭嘉的遺書書略曰: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並,二袁投必疑。諾以兵擊之,必並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看到這書信大家無不踴躍稱善,這就是郭嘉,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其戰略眼光不得不為我們後人之敬佩,試問對之孫吳是不有過之而無不及,孫吳用兵也不過如此啊。當然這隻是軍事上的一部分,對於軍事天才來說,那是遠遠不夠的,那麼我們來看看奉孝在戰術上麵有什麼驚人之處和神來之筆?1.征戰呂布的時候久攻不下,郭嘉獻計決水以淹之,這對拿下呂布起著關鍵性的,轉折性的作用。2.剛才講述的郭嘉力薦曹操千裏追擊袁軍,但在路上困難重重,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而此時曹操萌生回軍之心,但在此時郭嘉又病重躺在車上。但是還是力薦曹操繼續前進,不能半途而廢: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輜重多而難以趣利。不知輕兵兼道而以出。掩出不備,但須得識路者為引導耳。試問以此與孫臏的圍魏救趙是否可相提並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