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有著可以分裂的特性,隻要有強烈的刺激,某些特殊的能耐常可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魯鎮街頭搗鼓了四年,手裏有了蠻多的積蓄,初有成效,王胡有了十分的信心,覺的正如小D和趙貴翁所言,人隻要有膽,尋錢實在不是難事。他決計膽子再大一點,到城裏去尋錢。於是他跟幾個洗衣服的雇工開口借銀子,說是城裏的人更有錢,又懶,他要把生意做到城裏去,等有了大利,將來給她們漲工錢。這些無事可做的女人隻盼著王老板把自己留下來等長工錢,王胡一說,都你一兩她二兩的湊了起來。兩天功夫就湊了三十多兩,外加上自己的積蓄,攏共有七八十兩。用這些銀子,王胡到外麵置辦了一台七成新的機器,把洗衣店從魯鎮街頭搬進了城裏,還到商會登了名冊,注了字號,領了經營的執照,他王胡的名字也第一次以經理的身份寫在官衙的文書上,寶號更名為“王氏服飾洗衣公司”。門前“祖傳技法”的小木牌換成了一人多高的大廣告,上麵請有文化的高人雲裏霧裏寫了一大堆順口的句子:“百年老字號,天下第一家,各式汙斑油漬,把你一洗搞定,保你虱子不叮,蚊子不咬,男人幹幹淨淨,女人漂漂亮亮。”上頭還畫著一個穿旗袍的年輕女人,弄的煞是新潮氣派。最有門麵的是那洋式的機器,那家夥雖是二手的東西,可開關一擰便呼呼的響,連洗帶烘一會功夫一大堆的衣服弄得幹幹淨淨,立馬就能上身,神奇的不得了。來人看了都說這是科學的玩意,洗的衣服幹淨徹底,比人還有本事,了不得的東西。那魯鎮的報紙也登了好幾回,說這洗衣店是尋錢的好路子,發財的好點子,魯鎮的新亮點,世代必不可少,前景無量廣闊,雲雲。把個王胡也捧得老高,讚他有膽有識,敢幹敢想,腦子活絡,發家有方。。。。。。總之,這虱子趴在頭上咬出來的主意,分明就是個先見之明的錦囊妙計,無上法術。
搬了店鋪,改了名號,添了機器,上了報紙,王胡洗衣服的名氣傳揚出去,生意更加的火爆,衝城裏人有錢,王胡也提了價格,盈利果然比先前漲了不少,東風得便,王胡一步一步地實現著他的發財之夢。因這店堂較為寬大,裏間擱一台機器,仍有些空空蕩蕩,看看煞是浪費,王胡想再連帶弄個名堂,把這空的地方利用起來。想了幾天,上回在海寧買機器時看到哪裏有不少的皮貨,雖然都是人造的皮毛,可看起來猶如真的一般,成批的買價格也不算太貴,合計合計,第二天便去海寧的市場上進了些人造的毛皮掛在店裏,準備一邊替人洗衣服,一邊外帶做些皮貨的買賣,等洗衣服的主顧上門時,湊便賣給哪些不識貨的娘兒們。為了讓成立人知曉,王胡又請人寫了紙張貼了出去,說是:“新到一批國產的皮貨,時尚的服飾,身份的象征,貨真價實,物有所值。”誰知該當王胡發財,這假的皮貨一掛了出來,不少人都說這“皮草”最是時髦好看,是新潮富有的象征,所以手裏有點錢的都跑過來挑選,不是自己打扮,就是給情人或給兒女。王胡當然是當真皮草買的,隻不過為了顯示“價廉物美”稍微比真貨便宜了兩成,弄的好一件假皮有成倍的賺頭,可買的人都說這皮貨不貴,真錢買了假貨還當是拾了便適宜,說蠻是劃算,這便是隻有錯買,沒有錯賣的例子。王胡就這樣連洗帶賣,一天到晚的忙活,新雇的幾個年輕婦人跑裏跑外,王胡收錢理賬,打理不迭,原本不起眼洗衣服的行當弄得熱火朝天,銀子也是源源不斷,尤其是這“國產的皮貨”隻要賣出去一件,便是翻倍的利潤。假貨真錢,王胡嚐到了“做生意”的甜頭,從此便信服了“無商不奸”、“無奸不發”的道理,學會了做生意的經絡。
王胡先前討飯為生,隻指望三頓熱湯水便謝天謝地了,誰知鬼使神差弄出了一番名堂,和以前的光景天上地下,憑著這份行當他王胡也是從此不會再少飯吃了。可人於金錢名利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有了一百,又巴一千,滿了一千,再奔一萬,隻指望財源不斷,越聚越多。初始創業,大獲成功,王胡覺得小D哪天在戲台上說的話無比英明:不管正事歪事,能尋錢發家就是好事。現今的世道,掙錢門道五花八門,隻要敢闖敢冒,發財倒不是太難。肚子裏囫圇來囫圇去,還是嫌眼前的行當來錢太慢,如今手裏有了點本錢,又有了些名氣,官府又很是看重,索性放開膽子大幹一場。看看那機器一天用不了多少時間便閑在哪裏,於是又到錢莊借了點銀子,在正街上租了一處蠻大的閑置庫房,請匠人整修一番,開了個“二手衣被大買場”,試著做二手衣服的生意,雇了一幹閑漢,一路吆喝著走街串戶,把家家戶戶的舊衣、舊褲挑揀一些好的通統收了過來,放到放到機器裏一洗,叫幾個女人躲在裏間熨燙整理整一番,第二天便掛到大賣場去賣,說是公道便宜,價廉物美,極適合下中產的人士穿戴。雖然這二手的衣服來路說不清楚,裏麵死人活人的衣服都有,但一經加工便看不大出來多少的嫌弊,畢竟價錢比新的便宜了許多,因此好些手裏不太豐富的“下中產的人士”都來挑選,說是價錢便宜,回去家常穿穿很是合適。所以,這二手的生意蠻是紅火,況且本錢微小,效益比漿洗衣服豐厚了許多。
麵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麵,見舊衣服很是行銷,王胡又在外麵設了幾個收購的網點,增加了貨源的渠道,並又添了機器和人手,兩台機器成天呼隆呼隆的忙,外人看了隻當是做什麼技術活計的工廠,內裏分明是一個舊衣服的“加工場。前店後廠,這邊賣人造的“皮草”,那邊賣二手的衣服,還帶漿洗,幾頭的賺錢,不到幾年功夫便大成氣候,“王氏”成了紹興城裏洗衣服的第一店鋪和最早的皮草行。三年下來,王胡捉捉賬,手裏淨賺了二萬多銀子,在當地已然是一個中等的富人。有了這第一桶子銀子,王胡的心更加有了雄心壯誌,竟試著去“剝洋人的屍皮”,倒騰起洋人的舊衣服來,說是要讓我等國民也穿一穿正宗的洋服。可弄了兩回被競爭的仇家報了官府,說是偷漏了國稅,挨查處了兩次,賺的錢全被罰了回去,這才作了罷。後來又搞了皮鞋翻新、襪子補洞等許多的名堂,但都不及假皮草和二手衣服來錢快。於是王胡決計集中心思專打一行,把這二手服裝和人造皮毛的生意進行到底。所以,後來王胡才成了中國最早最大的“再生服裝專業戶”。那二手的賣場也被親商的官府當做“資源綜合利用”的典範,不但時時對其關照,還把曆年的稅負全給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