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藥浴的曆史與發展一(2 / 3)

養生與康複治療相結合

藥浴不僅是治療疾病的方法,還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藥浴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之一,可增強治療效果,縮短療程,減少或不留後遺症。

作為保健措施,藥浴可以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發生。通過藥浴可消除疲勞,促進機體代謝,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

作用迅速且藥效明顯

藥浴屬中醫的外治法。將藥物直接浴洗於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以調整機體、疏通經絡、聯係上下、溝通表裏內外。由於藥物的直接接觸,局部組織中的濃度顯著高於其血中濃度,但對局部兼具清潔、消炎、殺菌等作用。如治療婦女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陰癢,口服藥物較難奏效,而應用熏洗、坐浴等法治療,則藥專力宏,奏效迅速。用此法治療皮膚病、跌打損傷等症,其療效遠勝於內服藥。

藥浴由於其療效可靠,簡便易行,既可避免病人打針怕痛、服藥怕苦的弊端,又可通過簡便的外用方法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並彌補內治的不足,故深受歡迎,廣大病人樂於接受。

藥浴的作用

藥浴是中醫內病外治法的一種,也是強身健體、保健養生的有效措施。藥浴在臨床應用中體現了如下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熏洗、熏蒸、浸浴等藥浴療法通過熱和藥的共同作用,可加速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升高皮膚溫度,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研究證明,藥浴可改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強其心肌收縮力,增加血排出量,既有藥浴的短期效應,又有長期效應。對腦部可增加其血流量,增加腦血管搏動性血流供應強度,並且可持續較長的時間。

另外還可改善顱內血管彈性,降低血管緊張度,減少外周阻力,防治中老年腦血管疾病。肝髒經肝阻抗血流圖提示,肝髒血液強度增大,肝動脈充盈度增大,可改善肝髒血液循環,改善肝功能,防治某些慢性肝髒疾病。

對肢體藥浴有較好的短期效應,可使肢體阻抗血流圖波幅降低,流入容積幅度減少,此作用至少可持續40分鍾,這就保證了肝、腦等重要髒器的供血供氧,具有調節循環係統功能的作用。藥浴的溫熱刺激可改善血液循環,通過皮膚的感受器作用中樞神經係統,使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製得到有序的控製,使人容易入眠,提高睡眠質量,消除身體疲勞,保持體力充沛,從而達到養生作用。

藥物的熏蒸、熏洗等藥浴療法,通過熱和藥的共同作用,可使皮膚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特別是加入當歸、丹參、川芎、紅花等活血化瘀藥,更能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水腫和血腫的消散。以丹參、艾葉、透骨草、藿香等製成的浴液,實驗研究證明可明顯改善垂體後葉素所致的動物微循環障礙,加快微動脈、微靜脈的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

促進新陳代謝,排毒養生

由於全身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促使機體各內分泌腺體分泌激素的功能加強,有效調節機體內蛋白質、脂肪、糖、鹽、水的平衡,從而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保持內外環境的穩定,保持人體健康。

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會產生代謝廢物,這些代謝物必須通過一定的渠道排出體外,若滯留在體內就會變成有害物質,對人體產生危害。藥浴的溫熱刺激可使毛孔擴張,汗腺、皮脂腺排泄功能增強。通過排汗可將體內尿素氮等有毒廢物排出體外,保持人體健康狀態。同時,藥浴療法可以刺激經脈腧穴,起到行氣活血、調和陰陽的作用。氣血旺盛則麵色紅潤,肌肉豐滿,毛發潤澤,故而護膚養顏。

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藥浴在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同時,也改善淋巴循環。溫熱刺激可以促進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作用,加入藥物,通過皮膚黏膜的吸收,具有協同作用,更能增強機體的非免疫性功能。現代醫學證實,人體淋巴係統對外有抵抗細菌和病毒入侵的作用,對內有抑製和消滅病菌的功能。淋巴液循環加快,可使淋巴細胞不斷產生抗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實踐證明,藥浴對反複感冒等多種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有顯著的療效。

促進血壓穩定,降低血液黏稠度

原發性高血壓病人自主神經興奮抑製功能紊亂,血管收縮舒張功能發生障礙,小動脈處於痙攣狀態。藥浴使全身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後,機體大小循環(大循環指體循環,小循環指肺循環)暢通,小靜脈回流功能加強,可有效降低血壓。藥浴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隻要改變藥浴配方,對慢性低血壓等病也能有效調節。並且,藥浴的溫熱刺激和藥透效應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動正常,可防止腦血栓的形成。

調節髒腑功能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說明人體機能是內外相通的。內可以應於外,外可以應於內。藥浴的溫熱刺激和藥透效應可以直接通過經絡對相應的髒腑起到刺激和調節作用,可有效地調節五髒六腑的功能。

舒筋活絡,祛寒除濕

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受到風、寒、濕三邪的侵襲,人若中邪,邪氣會滯留於經脈、肌肉、關節,會造成經脈閉塞、氣血瘀滯。中醫認為,“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藥浴的溫熱刺激和藥透效應,可使人毛孔疏通,氣血通暢,瘀者得疏,滯者得行,起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藥液的熱力會使全身出汗,促使體內代謝廢物隨汗液排出,此時人體耗氧量增大,淋巴液回流增多,呼吸頻率增高,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增強,從而使人體得到全麵的放鬆。同時藥浴還能達到祛寒除濕、祛病強身的效果。

消除壓力,振奮精神

醫學模式的轉變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壓力對人體的影響。人是有情感的,隨時會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幹擾,同時也受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製約,中醫理論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說。在當今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每個人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由於精神緊張導致失眠、高血壓、心髒疾病、消化不良等的患者越來越多。藥浴可有效地緩解人的精神壓力。藥浴過程中的溫熱刺激首先可溫熱周身或局部,調節血流量分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提高人腦血流量,氧交換充分,起到心定、氣爽、腦明的作用,全身的不適症狀也會隨之減輕或消失。其次藥液中的有效成分通過經絡和腧穴直接對五髒六腑進行良性調節,使肌體充滿活力,心情逐漸開朗,心境逐漸平和。最後,因生理不適消除,心理壓力也隨之減輕,人會覺得精神飽滿、心情舒暢,克服困難和度過困境的信心增強,從而能夠以振奮的精神麵對生活和事業。

消炎鎮痛

現代研究證明,黃連、黃柏、銀花、連翹、地丁、蒲公英等均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對局部具有較好的消炎解毒作用,蛇床子、木通、知母等對皮膚真菌有殺滅和抑製作用。用這些草藥製成的藥液對局部炎症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以透骨草、艾葉、藿香、丹參等製成的藥液對巴豆油所致的動物耳郭水腫炎症有較好的對抗作用,其作用恒定,持續時間較長。另外,藥液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促進巨噬細胞的遊出,促進其吞噬細菌、異物、壞死組織碎片,提高抗感染的能力。同時,藥物及溫熱作用,還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血氧供給,改善微循環,有利於炎症的消退。藥浴的溫熱刺激對皮膚神經末梢具有一定的封閉作用,可減輕疼痛,同時,藥物又可以止痛,因此,藥浴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以上列舉了臨床中常見的藥浴作用,藥浴的作用與水和藥的協同配合密切相關,藥浴的功效隨方法的不同而改變,方法的改變與所治疾病及養生需求密切相關,隻要辨證準確,施治無誤,則療效顯著。

藥浴防病治病的作用機製

藥浴療法是中醫藥治療學的組成部分,雖屬外治法,但卻可以達到由外治內的效果。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雖內外有別,但由於存在著“經絡”這一特殊聯係,能夠聯絡外部的組織、器官和內部的髒腑,並能夠調和氣血,使失去平衡的髒腑陰陽得到調整,從而達到自我修複並提高機體防病抗病能力的效果。因而藥浴雖外治於表,實則內治於裏。運用此療法防治疾病,增強人民體質,曆來受到重視。因此,研究藥浴療法與防治疾病的關係,具有實際意義。下麵從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角度認識一下藥浴的作用機理。

傳統醫學對藥浴的認識

藥浴有著悠久的曆史,藥浴療法可以通過局部調整實現整體控製。

中醫學認為藥浴法具有浴水的溫熱之力及藥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竅開放,起到發汗退熱,逐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去瘀生新,殺蟲止癢,祛腐生肌,美膚澤膚,悅顏香身、美發護發,強身保健等作用。藥浴液中的有效成分,通過局部進入體內,直達病所,可以避免藥物損耗,提高藥物的利用度,從而增強了治療疾病的效果。祖國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之一即“治病求本”,藥浴療法正是醫學辨證在這方麵的運用。

古代醫家對藥浴作用機理的論述較少,明清時期,隨著外治法的成熟,探討有所增多。現主要從以下三方麵加以分析:

不同途徑給藥,相同作用機理

藥浴防治疾病,同內治法相比隻是變換了給藥途徑而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張誌聰注曰:“漬者,浸也。古者用湯液浸漬取汗,以去其邪。”程士德教授更明確地指出:“以湯液浸漬其出汗,包括熏蒸、浸浴等治法。”表明外用方式亦可助陽化氣,使邪從汗出,乃“汗”法也。元代《外科精義》指出藥浴能“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疏導腠理”可調和營衛:“通調血脈,使無凝滯”即是和暢氣血,知其為“和”法也。此皆與內治法相同,作用相似。正如吳尚先《理瀹駢文》所說“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耳”。

髒腑腠理,內外相通

藥浴以祖國醫學髒腑經絡學說為依據,通過經絡腧穴調節髒腑氣血功能,使之達到平衡。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內外統一的整體,體表與內髒由於經絡的內外交錯,構成了一個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協調的統一體,通過經絡腧穴來運行髒腑氣血,調節髒腑陰陽平衡。疾病的產生多是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而導致陰陽髒腑氣血失調引起。人體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遍布全身,與五髒六腑關係密切,通過藥浴,藥液作用於體表,可刺激腧穴,激發經氣,通過腧穴循經直達病所,又能徹透廢理,循行於經脈之中,起到祛邪解毒、暢通氣血、調和營衛、平衡陰陽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經絡行氣血,營陰陽,由腠理通髒腑,如《金匱要略》雲:“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髒腑皮膚之紋理也。”據此以浴的方式使藥物入腠理,通經絡,達病所,發揮其效。《理瀹駢文》有雲:“就病以治病,皮膚隔而毛竅通,不見髒腑恰直達髒腑也。”《理瀹駢文》又有:“變湯劑為外治,實開後人無限法門。”另外,此種方式具有獨特優勢,如徐大椿雲:“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腠理,通經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吳尚先在《理瀹駢文》明確提出:“草木之菁英煮為湯液。取其味乎實取其氣而已。氣與病相中內治無餘事矣。變湯液而為薄貼。由毫孔以入之內亦取其氣之相中而已。”《醫宗金鑒》雲:“借濕以通竅,幹則藥氣不入。”草木之性,辯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