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彼此,不過不早點還真不行,學校離菜市場有二十分鍾的車程,光是來回趕車就要花一個小時,老麻煩了。”自動化專業的一個班長微微抱怨說。
確實,現在的大學都是往郊區發展,就像陳林所在的大學,最老的校區是在市中心,後來又搬到郊區了,現在又打算再搬,而且是往大山裏麵搬,距離市中心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最主要的是裏麵交通很不方便,一路進去都是崇山峻嶺,為此政府和學校都要投下巨款修路。不過裏麵的地確實是便宜,說是白菜價也不過分,每畝才賣一千塊(一畝=667平方米)。
陳林一開始不明白學校為什麼要把學校搬到那麼一個山旮旯裏去,不過後來陳林也就想明白了,其實繁榮經濟的不一定隻靠商業,文化也可以,一所大學就相當於一個小城鎮,政府正好借著大學搬遷來發展山區。如果平時要修一條山區到市區的公路,這是很困難的,各方麵都需要考慮,申請上級撥款也不容易,特別是這種工程浩大的穿山公路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有學校出資,當地政府撥款,再申請上級的款項就會相對容易,既支持了教育,又發展了經濟,兩全其美。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學校就會遷一部分學生去新校區,前世就是這樣子的,而且運氣很不好,搬遷的人之中就有陳林他們這個學院。
陳林他們作為最早一批搬進新校區的人,可以說是最慘的一屆,因為當時新校區還沒有徹底建成,很多區域都在規劃施工當中,隻是建成了幾棟學生公寓樓和教學樓,隻能基本解決學生的衣、食、住,至於‘行’根本就沒有解決好,當時學校裏的路都處於施工當中,一旦下雨就很泥濘,走得人都斷魂了。因為地皮超級便宜,所以學校一口氣買了六千畝,校區是非常的寬闊,可是也把陳林他們害慘了,因為規劃中的教學區和住宿區是分開的,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邊,從住宿區走到教學區都要半個小時。
說到地皮,就讓陳林想起了一些往事,當時學校以一千塊一畝的價格買下地皮,大家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特別是一些城裏來的同學更是不能理解。因為當時國內房價呈爆炸性增長,很多一線城市的商品房價格更是高達上萬元每平方米,突然間發現竟然有如此低價的地皮,這讓他們很不能接受。當時陳林也很不理解,因為在陳林的家鄉就算是租別人的地種莊稼,一年的租金至少也要五百塊每畝地,難道有什麼黑幕?強買強賣?陳林是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到大三那一年他回家過年,他心中的謎團才被打開。
大學寒假放得比較早,所以陳林回老家的時候,他父母還沒有放假回家,當時妹妹也出事了,家裏很冷清,陳林就幹脆住在伯父家裏。一次和伯父閑聊中,伯父問起陳林學校的情況,當時的情形陳林記得清清楚楚,首先是伯父先說:
“聽說大學都很大,像個鎮子一樣,去年劉三家的女娃考上了大學,劉三送女娃去學校,結果交學費的時候在大學裏迷路了,晃了半天都沒有找到地方,最後還是別人給指了路才找到的。回來後,他逢人就說起這件事,你們學校是不是也那麼大。”
陳林一聽,額頭立刻就冒起了黑線,大學校園是大,可是也不至於到迷路的地步,而且劉三家女娃去讀的學校陳林也聽說過,隻是一個三本學校,就算是大,肯定也有限,應該是劉三吹牛誇大了。
“老校區不知道,不過新校區是六千畝。”陳林回答說。
“六千畝?這也太大了”伯父非常吃驚,他繼續問:“那你們學校有多少人?”
說實話這個問題當時可是難住陳林了,剛入學的時候,學校倒是每人發了一本學校概述,主要介紹學校的規模和輝煌曆史,不過都過了幾年了,而且當時陳林也沒有仔細看,所以根本就不記得了。不過陳林也不好意思說不知道,當時他腦筋急轉,總算讓他想到一個推算人口的法子。他們年級的人數是350人,總共是四個年級,那他們學院就大約有1400學生,全校有10個學院,學生大概是14000人。學院裏大概有100名老師,這樣算的話全校也是就1000名老師,假如一個老師帶兩個家屬,再加上一些內勤人員和研究生,大概是25000人左右。陳林的這種算法是有很大出入的,因為有些學院是大院,專業多,而且是熱門專業,學生也就多一點,有些是小院,專業少,而且比較不吃香,學生自然也就少一點,沒辦法具體統計,他隻能通過這種折中的方式粗略計算。
“大概25000人左右。”陳林想了想,不太確定的說。
“25000人?那麼多啊,都快趕上我們鎮上的人口了,我們整個鎮,包括周邊的村子,總共也就40000人。”伯父感慨著,對於陳林口中猶豫,他主動過濾掉了。
聽伯父這麼一說,陳林突然發現學校的人確實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