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發熱是指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
2.正常人體溫為(也是腋溫):36~37 °C
正常口腔溫度為:36.3~37.3 °C
正常肛溫為:36.6~37.8 °C
3.發病機製:
a.致熱源性發熱
1⃣️外源性致熱源:多為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血腦
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而是通過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係統,使其產生並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包括①各種微生物病原體及其產物②炎性滲出物及無菌性壞死組織③抗原抗體複合物④某些類固醇物質⑤多糖體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細胞激活因子。
2⃣️內源性致熱源:又稱白細胞致熱源,如白介素、胂瘤壞死因子和幹擾素等。
b.非致熱源性發熱
(1)體溫調節中樞直接受損:顱腦外傷、出血、炎症
(2)引起產熱過多的疾病:癩癇持續狀態、甲亢
(3)引起散熱過少的疾病:廣泛性皮膚病麥、心衰
4.病因與分類a、感染性發熱:各類病原體引起的感染
b、非感染性發熱:(10類)
(1)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悉性組織細胞病
(2)結締組織疾病:SLE、皮肌炎、硬皮病
(3)支態反應性疾病:風濕熱、藥物熱、溶血反應
(4)內分泌代謝疾病:甲亢、甲狀腺炎、痛風
(5)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
(6)顱內疾病:腦出血、腦震蕩、腦挫傷
(7)皮膚病變:廣泛性皮炎、魚鱗癬
(8)惡性腫瘤
(9)物理及化學性損書:中暑、大手術後、重度安眠藥中毒、內出血、骨折
(10)自主神經功能交亂:①原發性低熱②感染治愈後低熱③夏季低熱④生理性低熱
5.臨床表現:
(1)發熱的分度(以口腔溫度為標準):①低熱:37.3~-38°C ②中等熱度:38. 1~39°C③高熱:39.1~41°C ④超高熱:41°C以上
(2)發熱的臨床過程:①體溫上升期②高熱期 ③體溫下降期
(3)熱型及臨床意義:
a.稽留熱:體溫恒定地維持在 39~40°C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 小時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 1°C ,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傷寒高熱期。
b.弛張熱: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C以上,波動幅度大,24 小時內波動範圍超過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化膿性炎症。
c.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 1天至數天,如此反複交替,瘧疾、急性腎盂腎炎。
d.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達 39°C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複多次,布氏杆菌病。
e.回歸熱:體溫急劇上升至 39°C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幹天後規律性交替一次,回歸熱,霍奇金病。
f.不規則熱:體溫無一定規律,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
6.伴隨症狀:①寒戰: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膽囊炎、瘧疾
②結膜充血:麻疼、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
③單純皰珍:大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④淋巴結腫大:風珍、轉移癌、白血病、淋巴瘤
⑤肝脾腫大:病毒性肝炎、肝及膽道感染、白血病
⑥出血: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急性白血病
⑦關節腫痛:敗血症、猩紅熱、布氏杆菌病、風濕熱
⑧皮珍:麻珍、風珍、猩紅熱、水痘、斑珍傷寒
⑨昏迷:先發熱後昏迷(流腦、斑珍傷寒、乙腦、中毒性菌痢、中署);先昏迷後發熱(腦出血、巴比妥類藥物中毒)
ps:如果大家想要題的話,之後會給大家列一些出來,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