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集群呈“V”型攻擊陣型,智慧戰場AI對每個目標都在最優進攻角度上分配了三枚導彈,精確操控導彈按照一定間隔飛向目標,使射向同一目標的導彈在到達目標附近時不會被主動防禦係統一次性摧毀,同時又在同一方向上給主動防禦係統以最小反應時間。智慧戰場AI采用的這種優化後的飽和攻擊模式,確保了每一個裝甲目標至少被兩枚導彈命中。導彈具備自主製導能力,可以發射後不用管,負責偵察鎖定的仿生機器人不參與發射,很難被暴露,負責攻擊的仿生機器人發射導彈後就迅速隱藏轉移。敵方裝甲集群隻看到導彈來襲,根本看不到發射導彈的載體。
在整個智慧戰鬥序列中,智慧戰場AI對戰場指揮起到了核心作用。AI不僅負責所有信息情報的收集、過濾、篩選、甄別,而且要及時對戰場態勢進行分析和研判,製定出最優的行動方案,乃至行動方案的準備和執行等等都以智慧戰場AI為主導,但智慧戰場AI一切行動的決定權絕對把握在決策人的手中。第一次導彈發射由白刃下達命令,第二次對裝甲集群的打擊命令同樣由白刃確認。
激光模擬發射裝置發出攻擊信號,1營的坦克和步戰車隨車激光感應器判定被“命中”,立即鎖死車輛發動機和電路,發出紅色煙霧,裝備和人員同時退出演習,重裝甲營第一波次共26輛主戰坦克及步戰車全部被“殲滅”。
重裝甲營後續部隊立即停止推進,就地構築防禦工事,呼叫遠程火力炮擊前沿,進行掩護。
團滅第一波裝甲集群用時很短,攻擊單元30組仿生機器人用奔襲速度衝過2公裏的距離隻需要3分鍾,重裝甲營還在展開防禦,仿生機器人已經突入陣地。此時重裝甲營呼叫遠程打擊的炮彈才剛剛落到導調組劃定的模擬目標區,導調組判定本次遠程火力打擊無效。
近戰中仿生機器人的戰力優勢明顯,鈦合金骨骼,全身輕質合成裝甲,基本上“刀槍不入”,仿機器人士兵體能強悍,行動分秒不差,反應速度和精準度是人的數倍。白刃還教會了每個戰鬥小組隱蔽接敵、火力搭配、迂回包抄、交替掩護等各種戰術動作,由智慧戰場AI協同指揮,行動劃一,配合默契,執行流暢。
仿生機器人兩隻手使用不同的武器,兼顧遠近,瞄具和槍械一體,采用電動擊發,不用考慮人體工學效應,態勢感知係統根據威脅大小分配射擊目標,多自由度手臂可以操控槍械射向不同方向,采用彈鏈和背部彈倉供彈,具有很強的火力持續性。每個仿生機器人如同一個移動的火力平台,火力又準又狠。
重裝甲營的指揮官看著自己的坦克、裝甲車和士兵被仿生機器人用演習激光模擬器打得直冒紅煙,他們的反擊卻毫無效果,氣得把槍一摔,索性把演習手雷往地上一扔,來了個寧“死”不當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