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妖言案(上)(2 / 2)

不過,鄭旺不知道這些,他聽了王大忽悠的一通忽悠後大喜過望,立即四處傳揚。鄭村鎮的鄉親聽說老鄭家成了皇親,紛紛前來巴結,送禮的送禮,奉承的奉承,老鄭此時已經完成了角色轉換,真把自己當成老朱家的親戚了。

過了幾天,鄭旺盤算著女兒要生日了,又進了倘京城,送了一桌酒席給劉山,要他轉交女兒,劉山依舊自己享用,然後找了些自己的東西當成宮中的回贈。老鄭愈發飄飄然起來,走著走著路過齊駙馬家,便決定進去打個招呼。齊駙馬的兒子在家,一頭霧水,但是聽說此人乃鄭皇親,又不敢貿然得罪,就熱情款待好禮相贈。鄭旺和駙馬家公子一起吃喝了一頓,更加深信自己的身份,於是開始在京城中大肆活動,從此以後,京城上下就開始流傳有這麼一位鄭皇親的存在。

不得不說,時人是八卦的,大臣們都喜歡風聞奏事,小百姓更是以訛傳訛,將八卦進行到底。關於太子的身世,朝野上下不知出於什麼心理,總之就是對張太後的生育能力表示懷疑,一聽說突然冒出來個鄭皇親,於是開始發揮聯想:太子是這個叫鄭金蓮生的孩子。消息又傳到了鄭旺耳中,他也不辯真偽,隻要是對他好的他就相信,且開始以皇太子以及未來的皇帝外公自居。

要說村長夾著一個公文包就充部長的事在後世也屢見不鮮,不過這個案件讓人費解的地方是,鄭旺在京城活動了數年,一直都沒有人抓他,直到弘治末年,緝事衙門才把鄭旺,劉山,妥洪,妥剛一幹人等全部抓起來,以冒認皇親罪審理。審理這個案子的主審人則更加讓人驚訝,正是弘治帝親自審訊,皇帝自己來審一個小小的冒認皇親案,引發了朝野上下更大的猜測,大家更加堅信這裏麵是有內幕的。

不過,審訊結果也明了了,王女兒絕對不是鄭旺的女兒,而劉山作為太監幹預外事,被處死,但是主犯鄭旺和其他人等隻是監禁,沒過多久,弘治帝去世,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鄭旺居然被放回家了。

鄭旺被放出來之後,依舊堅持認為自己是皇親,還自稱是當今皇上的外公,依舊四處活動,傳播皇上不是現今張太後親生的言論。更要命的是,他有一個朋友叫王璽,通過個人關係進入皇宮,在東安門附近向百官聲言要向當今皇上上奏“國母”被幽禁的冤情。此事再次驚動了內廷,鄭旺等人再一次下獄,幾次審理,鄭旺都堅持不認罪,說自己是皇親,當今聖上的母親是自己的女兒,現在被幽禁。

什麼叫白日夢,鄭夢想家給做了一個最佳典範,鄭旺僅僅就憑自己隔壁的女兒入了宮這個消息就能聯想到自己被轉賣了多少次的女兒也入了宮,還花了大力氣去打探,接著又聽信他人的胡言亂語,一步步地將自己的身份往皇帝外公上靠,除了他的神經有點不正常這個解釋之外,萬仁心裏早有另一個解釋:受人教唆,或者說是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至於正德是不是張太後親生,這點是毋庸懷疑的,懷疑這一點就是惡意詆毀先帝,以萬仁對弘治帝的了解,幼年就失去親母的弘治帝自然明白親情何等可貴,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長子真的不是嫡出,弘治帝不會也沒有必要撒謊,更不會阻止皇子與親母相認。

至於懷疑張太後的生育能力,這就更是扯蛋了,雖然張太後入宮數年都沒能生育,不過她入宮時才十幾歲,暫時不能生育很正常,這不代表她以後不能生,在正德之後,不就有一個皇子與兩個公主是張太後親生,不育論不駁自倒。

至於為什麼朝野上下有人懷疑皇帝嫡長子的身份,或許是出於對張太後一族的嫉恨,想利用這種子虛烏有的事將張氏一族整死整臭。不過更大的可能是有人想渾水摸魚,先是懷疑皇帝的嫡長子身份,如果得逞,下一步就是懷疑皇帝的血統了:既然皇子是太後抱來的,抱錯也是有可能的;既然現任皇帝不是老朱家的,那就該廢掉另立。

有人覬覦皇帝的權位,萬仁當然不會坐視。他一路馬不停蹄地從通州趕回京城,傍晚的時候入了宮。不過,他最先去的地方不是乾清宮,而是仁壽宮,他要去張太後那裏探探口風,看她打算怎麼處理這個案子,如果她有意嚴查嚴辦,萬仁自然支持;如果她想早點息事寧人,萬仁也有辦法止住這股流言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