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牡丹韋家有女初長成(2 / 3)

我是一對中年夫婦的膝下獨女,自幼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父母對我寵愛有加,捧在手心上。

“隻要嬌娘要的,老爺夫人沒有不給的。”家仆們這樣議論。

爹娘對我,幾乎到了溺愛的地步。

太宗貞觀年間伊始,到此時高宗年間賞花風氣更盛。

隨著朝廷和民間財力的增加,連年無戰事,世人越愛奢華,最喜人間富貴牡丹花。

大紅色,能開一百朵的牡丹花,值二十五匹帛。

深紅色的牡丹花就更不得了,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稅負。

中等戶的稅負每年兩千文,十戶那就是兩萬文。

二十兩銀子,相當於現代的十二萬人民幣!

而我的爹娘,韋門之中,壟斷著京兆地區所有的高端牡丹花供應鏈。

可以說,我們韋家是京兆地區鮮花行業商業翹楚。

尤其以牡丹花聞名,人稱京兆牡丹韋家。

在京兆,提起牡丹韋家,沒有人不知道的。

牡丹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有單瓣的、有重瓣的。

牡丹花顏色也多種多樣,紅、黃、白、紫。

而且牡丹花顏色越深,越受達官貴人喜歡和追捧,千金難得。

有詩人作詩雲:“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詩中的牡丹,說的就是我們韋家培育出來的,那顆深紫紅,接近黑色的牡丹花。

爹娘雖讀書不多,不過粗略識得些字,但頗具生意頭腦。

唐時商業經濟活躍,市場經濟體係逐漸完善。

爹娘巧妙地利用京兆靠近長安的地域優勢,構建了覆蓋京兆地區的牡丹花分銷網絡。

爹娘甚至通過貴族圈子口口相傳、雇傭女道士、媒婆、女尼等在豪門大戶不停遊說的方法,擴大我們韋家牡丹的影響力。

後來在宮中做苦役的我,想起兒時的優渥生活用以寬慰自己。

那時候,我才回想起來,當年爹娘采用的商業模式,簡直就是現在網絡直銷的祖宗的祖宗!

那些女道士、媒婆、女尼口吐蓮花,天花亂墜的描述,比起現在的網紅主播的口才,簡直好得不是一點半點。

爹娘用他們自創的辦法,拓寬銷售渠道,實現了韋家牡丹花的規模化生產與銷售。

甚至爹還允許分銷商戶和他借貸,以貨生錢,以錢生錢。

爹的生意越做越大,我們韋家成了京兆一帶的顯赫家族。

雖然我爹沒有什麼功名,但因為財大氣粗,往來無白丁。

達官貴人們都想要得到最新最美的牡丹,都樂於和我們韋家結交。

甚至通過我爹的關係,還幫我娘舅捐了一個虛職,京兆軍事府上的司錄。

除了多年膝下無子,隻我一個獨女外,爹娘的人生,幾乎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爹娘有的是銀錢,又結交著貴人們,日常生活都是頂級消費。

我們韋家的府邸,布局嚴謹、裝飾精美,房屋建築也極具特色。

高大宏偉的門樓矗立在府邸的入口處,兩側是整齊的石獅子,顯得威嚴而莊重。

進入我們韋府,寬敞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假山。

假山上綠樹成蔭,還有清澈的小池塘,裏麵養著幾尾悠閑的錦鯉。

我兒時經常在這裏玩耍,追逐著蝴蝶,捉弄著小魚,快樂得不得了。

我還喜歡在花園裏種花,我們韋家本就是專賣牡丹花的,其他的花兒自然也不少。

那些五顏六色的花朵,在小小的我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爹娘的臥房和我的閨房,陳設豪華,品味高雅。

府內的服侍仆從眾多,家仆們身著統一的服飾,恭敬地侍立在我身旁,隨時等候著我的吩咐。

從我會走會跑,有記憶開始,身邊就是一堆丫鬟婆子。

爹還專門買了四個和我一樣年齡的女孩,麵容姣好,心靈手巧的貧苦人家女兒。

想要給我作從小一起長大的貼身侍女,將來陪嫁通房的大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