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聽後還不算明白,心想要是找不到地方就壞了,這山如此大,一會連這樵夫都找不到了。急忙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
樵夫聽了甚是不了,用胳膊甩開猴子的胳膊道:“你這猴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見那樵夫甚是不願,猴王也不得勉強,隻能自己慢慢的尋找了,不過那人既然說往南行七八裏,也不知說的是不是正南,好在這山間也就一條路可走,順著那路權且走下去。
拜別了樵夫,出了深林,找上路徑,過一山坡,約有七八裏遠,果然望見一座洞府。挺身觀看,真好去處。
你道這裏如何——煙霞散彩,日月搖光。千株老柏,萬節修篁。千株老柏,帶雨半空青冉冉;萬節修篁,含煙一壑色蒼蒼。門外奇花布錦,橋邊瑤草噴香。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時聞仙鶴唳,每見鳳凰翔。仙鶴唳時,聲振九皋霄漢遠;鳳凰翔起,翎毛五色彩雲光。玄猿白鹿隨隱見,金獅玉象任行藏。細觀靈福地,真個賽天堂!
沒成想這般容易便尋到了此間,這個當真是好找得很啊,想想方才還與那樵夫爭辯了幾句,真的是不值當啊。
猴王來到此處,卻也不急著進去,現在門前觀看,這裏真的是風景甚好。忽回頭,見崖頭立一石碑,約有三丈餘高,八尺餘闊,上有一行十個大字,乃是“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這猴王突然如觸電一般,這幾個字好像是有點什麼意思,這靈台方寸,還有斜月三星好像都是指向同一個字吧。但是究竟指向什麼呢,猴王卻是一時半會想不出來。
這些年,猴王學人言,倒是也聽了幾個字來。有時候也蹲在私塾門前聽他們講課,倒是也聽過一些東西,比如說那黃庭所指,這個就是從一位老先生那裏聽來的。說是從一本道德經上來的,而那本道德經倒是一個極厲害的神仙所做。那寫道德經的神仙,聽說寫成了道德經後不久就羽化登仙了。那個神仙好像叫做什麼老子。猴王所懂的不多,隻知這老子應該是兒子的父親,這個老神仙真的是好不知恥,竟然把自己比作他人的父親嗎?這個老子還真的是狂傲得很啊,不過倒是聽說這老子是極厲害的神仙呢。
細細的想了半天,猴王終於想起來了,這靈台是心的舊稱,方寸也是指心的啊。至於那斜月三星就更是好理解了,斜斜的月亮再勾過來,再去加上三點,這不就是個心字嗎?如此一來這祖師必定是極為強調心的啊,看來比試要顯示自己的至誠之心方可啊。
這猴王從那東勝神洲花果山過來,經過了十年有餘,如此這般都不算至誠,那倒是沒有什麼再算是用心的了。
看了這許久,猴王決計上前敲門,也不知道會是什麼人來看門。那樵夫既然說祖師門下尚還有四十人,那想必開門的必定是一個童子吧。倒是不知道這童子是那般模樣。
猴王心中所想其實不是童子的模樣,隻是關心這童子是人是獸,若是人到好說,那些人都長得差不多的模樣,都是白白淨淨的,渾身上下沒長多少毛,倒是非常非常喜歡換衣服,換來換去的甚是麻煩。又是穿的特別薄有時候又特別厚,真的是很怪。
猴王身上這一件單衫就是最冷的時候也不曾換過,他不過是模仿一點人的模樣罷了,這般猴樣倒是也能夠學得三分像,要是什麼野豬袍子之類的是決計不會像半分的。
此時想的確實是,那開門的童子會不會是袍子之類的野怪,如果是的話倒是也好,畢竟自己這猴樣比那袍子卻是好了不少。
正要敲門,卻見門前的鬆樹上有幾個鬆子,想來自己真的餓極,這般空著肚子進去見祖師也是不好,要是肚子一會叫起來不就不妙了嗎?
四下無人,猴王跳上枝頭就摘了鬆子吃了,正戲耍間,隻聽得呀的一聲,洞門開處,裏麵走出一個仙童,真個豐姿英偉,象貌清奇,比尋常俗子不同。
“好,好,好,果然是個好去處,這童子都這般模樣,與那些俗人大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