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表裏關係,不僅說明它們在生理上的相互聯係,而且也決定了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髒病及腑,腑病及髒,髒腑同病。因而在治療上也相應地有髒病治腑,腑病治髒,髒腑同治等方法。所以,我們掌握這種理論,對指導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為髒,故屬陰,小腸為腑,故屬陽。兩者在五行都屬火。心居胸中,小腸居腹,兩者相距甚遠,但由於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髒腑表裏關係。
心主血脈,為血液循行的動力和樞紐;小腸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分清別濁。心火下移小腸,則小腸受盛化物,分別清濁的功能得以正常地進行。小腸在分別清濁過程中,將清者吸收,通過脾氣升清而上輸心肺,化赤為血,使心血不斷地得到補充。病理上,心與小腸相互影響,心火可下移小腸,“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諸病源候論.血病諸侯》。小腸實熱亦可上熏於心。
(二)肺與大腸的關係
肺為髒,屬陰,大腸屬腑,屬陽,兩者相距甚遠,但由於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通過經脈的相互屬絡,構成髒腑表裏關係。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關係。
肺主氣,主行水,大腸主傳導,主津,故肺與大腸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傳導和呼吸方麵。
1、傳導方麵: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肺氣的清肅下降。肺氣清肅下降,大腸之氣亦隨之而降,以發揮其傳導功能,使大便排出通暢。所以說:“腸中物至此,精汁盡化,變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則大腸為之傳導,而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前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是以理大便必須調肺氣”《中西彙通醫經精義.上卷》。此外,大腸傳導功能正常與否,同肺主行水,大腸主津的作用也有關係。肺主行水、通調水道,與大腸主津、重新吸收剩餘水分的作用相互協作,參與了水液代謝的調節,使大腸既無水濕停留之患,又無津枯液竭之害從而保證了大便得正常排泄。
2、呼吸方麵:肺司呼吸,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大腸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其氣以通降為貴。肺與大腸之氣化相通,故肺氣降則大腸之氣亦降,大腸通暢則肺氣亦宣通。肺氣和利,呼吸調勻,則大腸腑氣暢通。反之,大腸之氣通降,肺氣才能維持其宣降之性。
肺與大腸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肺失宣降和大腸傳導功能失調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