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 腑與腑和髒與腑的關係(1 / 2)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化水穀,行津液的器官。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輸布、廢物的排泄等一係列過程,就是六腑在既分工又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完成的。胃、膽、小腸密切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並將糟粕傳於大腸,經過大腸再吸收,將廢物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排尿,與三焦的氣化也是相互聯係的。三焦的功能則包括了它所參與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各方麵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間必須相互協調,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實而不滿”,升降出入的生理狀態。由於六腑傳化水穀,需要不斷地受納排空,虛實更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的說法。

為什麼“六腑以通為用”呢?因為飲食物從口攝入後,經過六腑的共同作用,從消化吸收以至糟粕得排泄,必須不斷地進行,不斷地由上而下遞次傳送。六腑中的內容不能停滯不動,故曰:“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髒》從這一整個動態過程可以看出,受納、消化、傳導、排泄不斷地進行是一個虛實不斷更替的過程。腑之特點是實而不能滿,宜通不宜滯,滿則病,滯則害。故曰:“六腑以通為用”或“六腑以通為順”。

六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結,大腸傳導不利。而大腸傳導失常,腸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出現喛氣、嘔惡等症。又如膽火熾盛,常可犯胃,可現嘔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症,而脾胃濕熱,熏蒸於膽,膽汁外溢,則現口苦、黃疸等。

對於六腑病變的治療,中醫又有“腑病以通為補”,“六腑皆以宣通為宜”的說法。因為六腑病變,多表現為傳化不通,如經過治療,使六腑通暢了,那麼六腑的功能也就恢複常態了,所以說“腑病以通為補”。這裏所謂的“補”,不是用補益藥物補髒腑之虛,而是指用通泄藥物使六腑以通為順,這對髒腑而言,堪稱為“補”。但須指出,並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藥物以通其滯,隻有六腑傳化水穀功能發生阻滯,表現為實證時,方能“以通為補”。否則,如胃陰不足之串證,又當用甘寒養陰之品以滋養胃陰,借以恢複其受納腐熟的生理功能。

髒與腑的關係

髒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髒腑陰陽表裏配合關係。由於髒屬陰,腑屬陽;髒為裏,腑為表,一髒一腑,一表一裏,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組成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髒腑表裏關係,體現了陰陽、表裏相輸相應的關係。

髒腑表裏關係【速記】: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藏。

一髒一腑的表裏配合關係,其根據有四:一是經脈絡屬,即屬髒的經脈絡於所合之腑。屬腑的經脈絡穴所合之髒。二是結構相連,如膽附肝葉之間,脾與胃以膜相連,腎與膀胱之目有“係”輸尿管相通。三是氣化相通,髒行氣於腑,髒腑之間通過經絡和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而保持生理活動的協調。六腑傳化水穀的功能,是受五髒之氣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納穀需要脾氣的運化,膀胱的排尿賴腎的氣化作用等。腑輸精與髒,五髒主藏精氣,有賴六腑的消化、吸收、輸送水穀精微,需六腑傳化物的功能活動相配合。四是病理相關,如肺熱壅盛,肺失肅降,可致大腸傳導失職而大便秘結等。反之,大腸熱結,腑氣不通,亦可影響肺氣宣降,導致胸悶、喘促等。五髒不平,六腑閉塞;反之,六腑閉塞,五髒亦病。髒與腑之間的互相聯係和影響,稱之為髒腑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