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李瀚的開局,劉武跟劉禮曹壽都深以為然,一起點了點頭。
“其實我們都是華夏子民,炎黃子孫,好端端的一體,卻被瓜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區域,接受政見不同的國君統治,豈不是自己把自己的力量弱化掉了?
比如說一雙筷子很輕易就能折斷,那麼一大把筷子攏在一起就折不斷了吧?
同樣的道理,戰國的局勢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了,各國之間殘酷的戰爭,讓百姓不堪其苦,故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也算是順應天時,最終獲得了成功。
秦始皇固然是一個誰都無法否認的大英雄,他雄才偉略,果斷剛毅,雖然做了一件最最豬頭的焚書坑儒事件,但不得不說,他這樣做,給咱們大漢朝留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那就是統一人心。
人心該如何統一?
首先,必須磨滅百姓心目中狹隘的地域觀念,讓大家都知道但凡是天朝疆域內的子民,統統都是同胞,不能夠自相殘殺。
但是,讀書人的迂腐觀念最為堅固,若是不毀掉諸子百家的各種理論,統一成為一種最適合百姓接受的帝王獨裁製文化體係的話,終究還是會出現問題。
秦始皇可能想到了這一點,才會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這些他都做到了,但是,在文化體係建立的統一問題上,他做了很傻的一個開頭,並且就此為止,隻是破,而沒有立,導致文化體係出現了可怕的斷層。”
聽到這裏,三個聽眾已經徹底傻眼了,這些問題以前對他們來講,完全跟國興國亡沒有半點關係的,現在聽李瀚一講,竟然是如此重要的事情。
李瀚喝口茶水繼續講道:“文化,是主導一個民族靈魂的東西,也是凝聚一個國家民族血性的東西,更是統治者賴以收攏人心的龐大武器。
秦始皇卻在毀掉之後沒有繼續,就導致了人心散亂,特別是那些幸存的讀書人,就一腔怨毒的傳播對秦朝的痛恨,一點點的把仇恨的種子種進百姓心裏。”
“這是第一個隱患。”劉武急切的問道:“那麼第二個呢?”
李瀚怪笑一聲說道:“哈,第二個隱患我講了叔王可別浮想聯翩,更加不要生氣,我僅僅是就事論事。”
劉武寵溺的嗔怪道:“頑皮,一路走來,你講的匪夷所思觀念還少嗎,叔王何時跟你認真了?”
劉禮卻說道:“既然知道容易引起誤會,那就不要講。”
曹壽插口道:“沒事的大將軍,叔王很大度的,我們走陸路的時候,李瀚說的話更過分他都沒生氣。”
這下子劉禮沒話說了,李瀚就說道:“第二個導致秦王朝覆滅的原因,是秦始皇過分的相信自己的強悍了,他總認為自己可以活很多很多年,故而,對於儲君的培養就沒有用心。
殊不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秦始皇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替兒孫打造出一個鐵桶般的江山上了,忘記了正確的統治才是守業的基礎,他的帝王心術,帝王策略,統統沒有來得及傳授給兒子,就死在出巡的路上了。
還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過分自信,秦始皇甚至沒有明確儲君的人選,明明更傾向於公子扶蘇,卻把扶蘇派到邊關去督造長城,把笨蛋胡亥留在身邊,結果被死太監趙高矯詔賜死扶蘇,扶持人頭豬腦的胡亥登基。”
聽眾都默然了,秦二世登基的內情眾說紛紜,但這畢竟是每一個皇帝都相當忌諱的事情,誰敢如李瀚如此斷言乃是矯詔。
“若是胡亥聰明,就該明白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趙高為什麼那麼盡力的扶持他上位?還不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把他擺在皇位上當傀儡,從而掌控一切大權?否則後來怎麼能出現指鹿為馬的荒誕劇?
一個人,是該有多白癡,才能信任一個內侍啊?
那些內侍,自幼沒了子孫根,也就被剝奪了當父親的權利,成為沒了後代的人,是非觀早就被扭曲了,在他們心裏,除了錢跟權勢,其他一切都是浮雲,加上這基業又不是他家的,糟蹋起來當然是毫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