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很可能名垂青史的工程在自己的指揮下一點點成型,當初被梁王派人百般擠兌不得不辭職的劉禮,如今已經徹底看開了,麵對梁王的愧疚,他表現的很是坦然。
幾個人在山東後世聊城與濟寧之間的渡口登船,沿著運河的水路一路南下,果然是比陸路快多了,途徑後世的台兒莊、徐州,僅十日日就能到達會稽郡,也就是後世的蘇州位置。
這些日子,李瀚每日都在船上跟劉禮商議水路開發的事宜,卻也並不背著梁王,特別是途徑定陶國跟楚國的時候,李瀚更是用不屑的口吻評判小諸侯國存在的弊端,聲言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國內的政權就必須高度集中。
劉武這次出來十分的聰明,在李瀚沿途指點江山,評判前人功過,並且雄心勃勃的闡述發展方略的時候,總是十分謙虛的認真聽,不懂或者意見不同的時候就很誠懇地請教辯論,反倒是曹壽完全被李瀚所折服,也被李瀚點燃了一腔熱血,聽到李瀚談及該如何建功立業,時不時就嗷嗷叫著大丈夫當如是。
梁王這段時間一直在納悶,他那日在未央宮乍一聽到皇兄讓他負責京畿防衛,告訴他是李瀚一力推舉之後,第一反應是感激涕零,並且萌生了極大的罪惡感,所以才會一路痛哭著走出宮門。
劉武覺得,他隻是太想當皇帝了,卻並沒有真心想殺了哥哥殺了侄子殺了嫂嫂,跟項柳等江湖反賊聯絡,也是因為謀求皇儲的念頭被打擊的粉碎之後無法接受,打的主意也是先用後剿,並不是全盤的要用祖宗基業當謀反資本。
對於劉啟,劉武一直有所怨懟,覺得哥哥既然已經答應了母親,就應該履行諾言把皇位傳給自己,怎麼能說了不算呢?他甚至認為,自己會非常盡心盡力的幫助哥哥培養劉徹,等自己死掉以後還讓劉徹登基。
可是,一件一件出乎預料的事情,讓劉武對於和平繼位萌生了深深地絕望,加上手底下一大幫子貪圖擁立功勞的手下慫恿,才會做出倒行逆施的事情來的。
這次又突然間接到旨意,讓他隨同李瀚下江南,真是讓劉武對哥哥的朝令夕改一頭霧水,但他畢竟不傻,手下還有呂季主那個超級陰險的幕僚分析歸納,很容易就明白這一切改變統統都與李瀚有關。
從劉啟態度180度大轉彎,讓他進京並且不讓回梁國,到現在讓他當京畿防衛大總管,乃至突兀的下江南巡視大開發,統統都是李瀚的主意。
經過密議,劉武決定跟隨李瀚走這一趟,而沒有按照呂季主的提議裝病不奉旨。
他需要知道李瀚到底要幹嘛。
一路上的聽聽看看,讓劉武對李瀚的才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實在是想不通,什麼樣的師父能教導出這樣一個怪胎出來。
沿途的地理風貌,李瀚都能夠詳細的講述該如何利用地理優勢搞開發,也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若是發生兵災,此地該如何防守最妙,那種新奇卻又絕妙的看法往往讓自詡兵法嫻熟的劉武滿頭冷汗。
“秦為何能統一六國,恰恰是因為六國國君各自為政,各自打著各自的小九九,遇到其他諸侯國慘遭秦軍圍剿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唇亡齒寒,也絕對沒有絲毫大家都是炎黃子孫,應當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想法,而是為了自保,選擇旁觀,甚至是落井下石,等到了鄰居一個個被吃掉後,才發現自己的小聰明其實是最大的愚蠢。”
李瀚說完這一番話,又指著楚國故地,暢談太祖開國時跟項羽搶奪天下的得與失,繼續闡明他政權不統一的弊端道:“劉伯伯,為什麼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那麼快便又分崩離析?為什麼幾百個逃兵振臂一呼就能夠點燃星星之火,最終燃燒掉了暴秦的江山?為什麼項羽那麼英雄最終還是慘敗?”
劉禮聽到李瀚毫不避諱梁王的狂言,瞪了他一眼說道:“過往的是與非,自有專門負責研究的人去分析記載,要你一個毛頭小子操什麼心。”
梁王眼睛裏閃動著奇異的光芒說道:“我覺得秦朝的覆滅是因為秦始皇橫征暴斂,剝民太甚造成的。天下百姓痛恨暴秦,故而才能有人振臂一呼就從者如雲。至於項羽的慘敗,應該是因為他有勇無謀導致的吧?”
李瀚渾不在意劉禮嚴厲的眼色製止,認真的說道:“叔王分析的也對,但不全麵。”
“哦?”劉武正色施禮道:“願聞其詳。”
“秦之前七國稱雄,長久以來的戰國局勢,已經讓老百姓都有了極強的地域概念,在他們心裏,我是趙國人,就不能認同秦國人是我的同胞,我是楚國人,就不能接受魏國人在我楚地安家落戶,當然,你是秦國的國君,卻想來當我齊國的國君,更是想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