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桌邊的夫子讀了一句。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台下則是一群稚童跟著夫子朗聲讀。
台上的夫子是林溪的父親,林溪已經在這間由泥土和茅草簡單建成還四麵漏風的破茅草屋聽著她爹講了三個月的課了。
對了,台下那群孩子中還有她的一個姐姐兩個哥哥都混在其中。
林屹山能讀書都賴於這間房子的前主人周林輔老先生。
傳聞,周老先生來到杏花村之前,是縣裏縣丞都要敬重三分的人物。
後來,周老先生帶著家仆,遊曆四方,路過杏花村,被這裏的美景所吸引,於是就決定定居於此,在這裏買地置房。
在這隱居的第二年,周老先生看到這邊的孩童長到十多歲都無人啟蒙,習字句讀。
於是自費錢財,建成這一茅草屋,並且告知鄉親們,每家隻需交一鬥糧食,兩條魚,十個雞蛋,就能在學堂學習一年。
但是在那個連溫飽都難滿足的饑荒年,又有幾家願意花費這些食物送孩子去讀書識字呢?
因而,周林輔開學堂的第一年,僅僅隻有三個學生。
其中,並沒有林屹山,那年林屹山已經九歲了,早就過了啟蒙的年紀。
但林屹山一直對這裏很好奇,平時做完父母吩咐的活,便會馬不停蹄地來到這間茅草屋,蹲在窗戶下,聽裏麵寥寥幾人讀課文地聲音。
剛開學時,村裏的孩子一大半都會湧來這裏,偷偷聽這位老先生講了什麼。
隻是裏麵傳來的聲音太過枯燥乏味,兩個多月過去,現在每天還來的隻有林屹山了。
在這兩個多月,林屹山隻學會十幾個字了。
因為要幹活來的晚,又在屋外,林屹山能看見老師寫的的字實在有限。
十百千大,林屹山在窗戶下的泥土上用樹枝慢慢寫著這幾個字。
聽到裏麵的先生要教學生們寫山了,林屹山,感到激動,是他名字裏的山嗎?
欣喜之下,林屹山猛地站直了身體,想要好好偷看下山字的寫法。
但一抬頭,便看到那位有著些許白發的先生在看著這邊,正好把站直了身體的林屹山的臉看了個清楚。
林屹山一和老先生對視到,臉立馬變得羞紅,覺得羞愧,便撒腿跑了。
林屹山在村裏的小溪邊一直站到天黑,眼睛一直盯著水麵,但可惜的是,今天還是一條大點的魚都沒釣上來。
林屹山收拾好自己做的簡陋的釣魚竿,就歸家去了。
回到家,林屹山看到妹妹欣喜地站在院子裏,像是在等他一樣。
一看到他,妹妹林涓就像隻小鳥樣歡快地跑近他。
“哥,你知道嗎?”
林涓氣都還沒喘勻,就開始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