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不斷變革,別開生麵 3 打破因循守舊,運用創新之道
任何高水平的決策,都是創造性的活動,總是以變革現狀為前提,沒有創造性的決策就沒有高成就的事業,而缺乏創新意識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決策。因此,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善於根據新問題、新情況,製定出新的政策策略。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提高思維水平,努力使自己的思維觸角伸向前人未曾想到的領域,打破固有觀念在頭腦中形成的封鎖。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說:“應時時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尋找另一條新的路”,這是“創造新生命的惟一法門。”隻有滿足於已有答案的人,永遠不可能創造出思維王國的奇觀。
曆史是在創造中前進的,沒有創造,就沒有前進。凡是有作為的領導者,在其任職期間都想有所建樹,都想使自己所領導的事業有所創造,有所發展,有所前進。領導者的創意,必然要激發群眾的創造性;領導者帶給群眾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意識,會使社會或團體產生進步和發展的動力,鼓勵他的員工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工作。這些人不是簡單的創新者,他們是具有遠見的創新者。
納克是一名伐木工人,為公司工作了三年卻從來沒有加過薪。不久,這家公司又雇用了另一名伐木工人亞蒂,亞蒂隻工作了一年,老板就給他加了薪,而納克這時還是沒有加薪,這引起了他的憤怒,就去找老板談這件事。
老板說:“你現在砍的樹和一年前一樣多。我們是以產量計酬的公司,如果你的產量上升了,我會高興地給你加薪。”
納克回去了,他開始更賣力地工作,並延長了工作時間,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樹。他回去找老板,並把自己的困境說給他聽。
老板讓納克去跟亞蒂談談:“可能亞蒂知道一些我們都不知道的東西。”
於是,納克就去問亞蒂:“你怎麼能夠砍那麼多的樹?”
亞蒂回答:“我每砍一棵樹,就停下來休息兩分鍾,把斧頭磨鋒利,你最後一次磨斧頭是什麼時候?”
這是問題的要害,納克找到了答案。
我們的問題是:你最後一次磨斧頭是什麼時候?很多人形成了思維的定式,考慮問題都是程序化的,不會隨機應變。如果這樣,你的思路就不會開闊。因此,我們主張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主張創新。
常變常新,創新能引起新鮮感,對於管理工作來說,不僅要製度上的創新,思想上的創新,還需要有其他方麵的創新,在不斷地與別人交流中學習,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無疑會使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可見,作為領導你一定要有創新思想。
我國古代遺篇《投筆膚談·家計第二》中說:“夫兵不貴分,分則力寡。兵不貴遠,遠則勢疏。是不惟寡弱在我,而強眾在敵也,雖我眾,亦防敵之乘我也。苟能審時而行,因機而變,則敵亦焉能乘我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采取相應的方案和行動方式。因機而變就是靈活機變的意思。
不僅如此,隨機應變地把握時機,無論是對於個人的人生決策,或是對企業都是十分重要的,司馬遷說:“是以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意思是說,沒有任何資產的人首先應該憑借自己的力氣去賺取第一桶金;小有資產的人應該憑借自己的智慧去盡快拓寬渠道、增加財富;已有富足的人要懂得隨機應變,繼續擴大財富。這是人們改善生存條件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
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在任何一個市場中,如果一個企業不是最好的,那它就不屬於這個市場。市場千變萬化,市場充滿生機,市場是經濟發展的舞台,但即使市場鮮活,如果我們的市場意識不強,觀念落後仍然會敗下陣來,一個公司的興衰固然與客觀因素有關係,但觀念意識跟不上發展,不能適時地改變和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策略,是導致公司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所謂沒有疲軟的市場,隻有落後的觀念和思想。
所以,如果想要走入這個市場,就需要堅持創新,這樣可達到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達到成功的目的。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前提,創新思維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領導者要想具備非常規的領導力,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一個領導者要想擁有凝聚力,就必須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思維。
人生之路千萬條,總是跟著別人腳印前進的人,隻能是碌碌無為。隻有敢走別人從未走過的路,另辟蹊徑,才有成功的可能、才能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