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十四 與人合作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 / 2)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成立於1938年,它是由豐田自動織布機製造廠老板的兒子豐田喜一郎創建的。在公司成立之前,豐田喜一郎研究了一台從美國買來的汽車發動機,經過幾年的研究他於1935年製造出了第一輛豐田卡車。豐田汽車創辦之初,大量使用了福特車和雪佛萊的部件。

1957年,“豐田”小轎車正式對美出口,但整個年度隻賣掉288輛。接著陸續向美國推出的“皇冠”、“光冠”,戰線依然不佳。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福特、通用、克萊斯勒都沒有把日本人放在眼裏。

然而,日本人並不氣餒,豐田公司“十年磨一劍”,他們於1966年推出世界級名車“花冠”,再度進軍美國市場。“花冠”很受美國人歡迎,很快攻下美國這個通向汽車世界市場的橋頭堡。

進入上個世紀的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使經過充分改進的“豐田”小型轎車,以節省能源等巨大優勢,向美國發起了全麵的進攻,爭奪汽車市場份額。

日本汽車在美國大獲全勝,使世界汽車行業的座次重新排定:第一是通用汽車公司,第二是福特汽車公司,第三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第四是日本日產汽車公司。美國汽車業雖然還占居前兩位,但他們不得不驚呼:“狼來了!”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汽車公司全麵虧損,其中1980年克萊斯勒赤字達17億美元,福特達15.4億美元,最少的通用公司也虧 7億多美元。而日本汽車還在源源不斷湧向美國。1981年日本車在美國的銷量超過了美國汽車總銷量的20%,美國人不得不采取措施,限製日本汽車進口量。

1990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高達4100億美元,其中汽車貿易逆差竟達到75%。1992年,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訪日,底特律三大汽車巨頭緊隨其後。日本首相表示:“通用汽車對於美國的重要性有如他們的國旗,我可以理解他們被日本人擊垮時的感受。”此後美國調整戰略,向日本汽車發動全球性反攻。

進入90年代後期,世界汽車業加快了國際化步伐,橫向聯合進一步展開。通用汽車公司也審時度勢,與日本兩家較小的汽車製造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不久保險公司又與日本豐田公司成為合作夥伴。豐田汽車公司和田副社長在底特律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豐田將和通用公司共同研究開發高科技環保汽車。

兩強聯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往日彌漫的硝煙被驅散,雙方在世界汽車市場的競爭實力大增。特別是對於通用公司來說,使其工人失業等競爭帶來的危機得到緩解,因此豐田與他們聯合,一改隻依靠個人的力量走向聯合的道路。

通用汽車與豐田汽車的合作,引起汽車公司其他挑戰者的進一步聯合。例如福特公司擁有日本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東洋工業(鬆田)公司24.4%的股份。與此同時,大約有20家日本公司聯合組成一個新公司——奧托拉馬,目的是在日本國內推銷小型汽車和其他福特牌汽車。

福特汽車公司在歐洲也有不少企業,比如設在英國、德國、比利時和西班牙的裝配工廠。克萊斯勒也不甘落後,擁有日本三菱汽車公司15%的股份,並與法國的波吉奧汽車公司和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建立起合作關係。後來克萊斯勒公司將其49.9%的股份賣給了法國的雷諾公司,兩家公司合作不久推出了“聯盟”小型汽車。德國大眾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合作夥伴。

通過“強強聯手”,豐田與通用在世界汽車市場具有了更加強大的競爭力。得到豐田協作的通用汽車公司,其發展速度更加迅猛。由此可見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集體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隻有真誠相待,互惠互利是創富者事業才能發達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