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十四 與人合作 5. 你好、我好、大家好
沒有合作的習慣,很難產生規模化效應。這是成大事者競爭中的一大習慣性原則。
一提到合作,總會是雙方或雙方以上的幾方在一塊共同去完成某一項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學會合作,到頭來很可能會一無所獲,空忙一場,而那些善於合作者,卻往往能利用對方不動聲色地實現自己的願望。
當今社會的人們都在講“雙贏”,即合作使雙方都有利可圖。其實,這種雙贏的思想早在曆史上就存在了。
三國時,劉備在猇亭戰敗,退到了白帝城暫時駐紮下來,不久,他就因憂憤悔恨而病倒。在病勢沉重的時候,劉備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諸葛亮等人請到白帝城來安排後事。劉備讓諸葛亮坐在床邊,對他說:“我有了丞相,才有今天的帝王事業。可是,由於我的知識淺陋,沒有聽丞相的話,以至於自討失敗。想來真是又悔又恨。如今眼看我就要死了,兒子劉禪又軟弱無能,我隻好把大事托付給丞相你了。”他一邊說,一邊把事先寫好的遺囑交給了諸葛亮,並且要求他要盡力輔佐太子劉禪。諸葛亮向劉備表示,一定要盡一切力量輔佐少主,不辜負劉備的重托。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了,死的時候六十三歲。年少無知的劉禪,在成都繼承了皇位,改年號為建興元年,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從此,蜀漢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諸葛亮決斷。
聯吳抗魏,本來是諸葛亮的重要戰略決策。可惜猇亭一戰,蜀吳聯盟遭到了破壞。諸葛亮擔心孫權乘劉備剛剛死去的機會,會發動突然襲擊,正考慮派人去和東吳修好,可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統一大業,就應該拋棄舊怨,和東吳聯好。沒有東顧之憂,咱們才能北上進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樣考慮的?”諸葛亮一聽鄧芝的話,十分高興,覺得鄧芝很有見解,而且鄧芝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理想人選。他笑著對鄧芝說:“我對這件事已經考慮了很久,可惜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擔當起聯合東吳的使命,今天我終於找到啦。”鄧芝趕忙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聯吳的好處,那一定能夠很好地完成這個使命。”他馬上決定任命鄧芝為出使東吳的使臣。
鄧芝到了東吳,求見孫權。由於魏國也同時派使者到了東吳,要孫權聯魏攻蜀。孫權正猶豫不決,因此不肯接見鄧芝。鄧芝就寫信給孫權說:“我這次來,不光是為了我們蜀國,也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孫權這才肯接見鄧芝。鄧芝給孫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吳國有長江作天險,蜀國有山川為屏障,兩國和好,互為唇齒,力量就更大了。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東吳要和魏國聯盟,就必然要向魏國俯首稱臣。要是不聽他的話,魏國就要借口討伐東吳。那時候,蜀國也可以順流而下。江南的廣大地區,就不會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孫權聽鄧芝說得有理有據,回答說:“我是願意跟蜀國和好的,隻恐怕蜀主年輕懦弱,在魏國的壓力下中途變卦,不能始終如一。既然先生這樣說,我就放心了。”從此,吳國和蜀漢又結成了抗拒曹魏的聯盟,並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訪問,不斷發展友好聯盟關係,從而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麵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