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二 相信自己 6.想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信心就是一種力求實現自我的個人理想的原動力。一個有信心的人做事與眾不同,他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虛耗光陰,因為一旦信心浸入他的靈魂,會自己生成一種改變自我改變環境的信念。而信念,正是支撐理想變成現實的“腳手架”。
愷撒一次乘船外出,突然海上起了風暴,艄公驚慌失措,滿臉恐懼。愷撤卻安慰他說:“你擔心什麼呢,要知道你現在是和愷撒在一起。”
美國政治家約翰·卡爾霍恩就讀耶魯大學時,生活艱難卻廢寢忘食地勤奮學習,一些同學常常以此譏諷他。他回答道:“這有什麼奇怪的。我必須抓緊時間學習,這樣我才能在國會有所作為。”聽了這話,對方報以大笑,卡爾霍恩卻認真地說:“你不相信?我隻要三年的時間就可以當國會議員,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能力,我還會在這裏讀書嗎?”
一項科學研究發現,對逆境持樂觀態度的人會更具攻擊性,會冒更大的風險;對逆境持悲觀態度的人則會消極和謹慎。反映在自信心上,自信的人,在逆境中往往更容易保持樂觀,自然也就容易達到成功的目標。缺乏自信的人則表現出消極,對前途喪失信心,不努力爭取。自信心是希望和韌性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對待生命中的挑戰和挫折。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很重要,在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很快就會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塑造自己。如果他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很重要,並把這種感覺化作一種動力,就能很好地推動自己邁向成功。許多自以為是的人,會讓人們感到不舒服,但這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表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達到那樣的水平。命運給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安排了一個位置。為了不讓自己在到達這個位置之前就跌倒,我們需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那些雄心勃勃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強烈的“自以為是”的色彩。當今世界是一個尊祟勇氣和膽量的世界,缺乏遠大誌向的人和畏懼困難的人會讓人輕視的,自信心預示著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恐懼,往往是對自己缺乏信心造成的。例如,在麵對困難時表現出情緒低落、畏懼困難、恐慌等。成功的大敵就是猶像不決、懷疑和恐懼,當你被疑慮和憂懼纏繞,對自己沒有信心時,也就喪失了成功的機遇。
信心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現在很多人崇尚“知足常樂”,固然,知足常樂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可以讓人過得更輕鬆,但是卻絕對不可以當作人生信條。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要不斷地奮鬥,不斷地向另外一個目標前進。沒有野心的人是可悲的,不管他多麼有才華,沒有了進取的信念,就隻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