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良知的蘇醒】 “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複活》第一(1 / 1)

【《複活》——良知的蘇醒】 “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複活》第一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十九世紀時出現的一位偉大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方麵,他深刻批判俄國農奴製度和黑暗腐朽的教會給社會底層人民所帶來的壓迫;另一方麵,他卻反對因革命而給人們留下來的痛苦,主張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力求能從宗教和倫理中找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方法。這種極其矛盾的觀點,反映了當時俄國革命活動的各種現狀,所以人們把列夫托爾斯泰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一八二八年九月九日,列夫托爾斯泰出生在圖拉省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尼古拉·伊裏奇是一位高級軍官,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一個公爵的女兒。然而,這並沒有使列夫托爾斯泰交上好運,他一歲半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九歲時父親又與世長辭。從此,他隻好跟著姑母一起生活。

列夫托爾斯泰自幼天資聰慧,喜歡讀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一八四四年,他來到喀山大學東方係,學習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外國語言,期望日後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常常考試不及格。為此,他又轉入法律係學習法律,但是枯燥無味的法律條文更使他頭疼。於是,他經常閱讀自己喜愛的文學作品,並對道德哲學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後,列夫托爾斯泰於一八四九年十一月,來到了圖拉省管理局工作,不久就被推選為十四品文官。然而,這裏有繁多的公共事務、浮華的政治應酬,這使他慢慢對此產生了厭煩情緒。於是他毅然辭去官職,於一八五一年四月同哥哥尼古拉一起來到了高加索服軍役。來到這不久,由於表現優越,列夫托爾斯泰很快被封為“四等炮兵下士”。克裏木戰爭爆發後,他積極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並自願來到了最危險的塞瓦斯托波爾與敵人進行煩強的抗爭。在此期間,列夫托爾斯泰還發表了小說《童年》、《少年》、《塞瓦斯波爾故事》等優秀作品,得到了俄國文學界的廣泛關注,並受到知名作家岡察洛夫、德魯日寧等人的高度讚賞。

經過幾年的軍旅生活後,列夫托爾斯泰於一八五六年退役。之後,他回到家鄉,完成了《三死》、《家庭幸福》等小說的創作。一八五九年,他開始創辦學校。據說,他相繼在農村辦了二十多所學校,並前往德、法、意等國去考察學校,而且深入研究他們的教育製度。他的這些舉動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懷疑,因此家中很快就受到了士兵們的搜查,這迫使他停止了一切教育活動,並在心靈上遭受了極大的創傷,思想上也開始慢慢地發生變化。

從此,列夫托爾斯泰不再喜歡從前的貴族生活,自己開始耕種土地,同農民學習各種農業知識,並對自己以前創作的作品加以排斥,認為它們全是“老爺式的遊戲”。此後,他的創作思想轉入了揭露現實的社會矛盾、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統治,並先後完成了《哈澤—穆拉特》、《論饑荒》等巨著。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和貴族的強烈不滿,但因列夫托爾斯泰在社會中的聲望,所以沒有對他進行任何製裁。然而,他的代表作《複活》出版後,卻受到了宗教院的攻擊。列夫托爾斯泰的教籍被撤消,但這這並沒有使他改變自己的立場,仍然孜孜孜不倦地創作。

列夫托爾斯泰在晚年時期,不斷地蒙生出離家出走的想法。因為,他對自己的貴族生活方式感到極度的厭惡,對黑暗勢力的不斷猖獗深感苦惱,再加上他與夫人的思想上的距離,所有這一切使他深深地陷入極度的痛苦和絕望之中。直到一九一零年十一月十日,他終於離開了親人們,但途中因舊病發作在一個小站逝世,享年八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