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罪人的新生】 農奴製改革後的俄國——《罪與罰》第二(1 / 1)

【《罪與罰》——罪人的新生】 農奴製改革後的俄國——《罪與罰》第二

十九世紀,俄國進行農奴製改革之後,社會狀況並沒有得到多大好轉。當時的社會秩序仍然渾亂不堪,沙皇政府的黑暗統治也沒有因此而削減。不僅如此,新興的資產階級也肆無忌憚地剝削農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俄國湧現出了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農奴製改革後的俄國社會的如此狀況呢?我們知道,俄國農奴製改革時期,地主還在繼續掠奪農民的勞動,政權也仍然歸貴族所有。可是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化,資產階級憑借著對廣大貧困農民的剝奪迅速發展起來。因此,農奴製改革後的俄國社會,社會上占據優勢地位的仍然是一些既得利益者。而可憐的農民,並沒有因為改革得到多少好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俄國社會不斷地湧現出了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針對現實社會的尖銳矛盾,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憤怒心理以及資產階級剝削人民的罪惡。對於這些不平等的社會現象,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都進行了嚴厲的譴責。

當然,由於現實社會的紛繁複雜,一些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這種社會現象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和觀點。比如,謝德林宣揚民主主義精神,他的作品主要是給無產階級革命人士帶來了巨大的信心;列夫·夫托爾斯泰雖然揭露了現實社會的黑暗統治和資產階級的昏庸無能,但他卻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基督教精神。除此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則嚴厲批判了貴族和資產階級的醜惡嘴臉,真實地反映了城市下層百姓的精神麵貌和心理需求。

在諸多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作品莫過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了。《罪與罰》真實地反映了農奴製改革之後的俄國社會的各個方麵,也深刻地描繪了城市下層人物的心理問題。在這部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理分析和對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的描寫,深深地震憾了每一位讀者的心靈。即使是現在去閱讀,人們仍然能感受到小說裏那緊張的心理氣氛。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不同凡響藝術表現力,對俄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發展都起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