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改變性格,改變命運——性格突破 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1 / 1)

第十章改變性格,改變命運——性格突破 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幹什麼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認識,否則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自從我們來到了世間,便像蒲公英一樣撐著小傘苦苦尋覓著一片適合自己的土壤,因為隻有在那裏,我們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或許,你的那把傘早已經收起,卻盼望著過另一種生活;或許,你在色彩紛呈的流光中迷失了自己,隻知道麻木地追隨別人;或許,這一切隻因為你還沒有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因此,在人生這個舞台上,常常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一個人隻有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才不至於茫茫然,才能獲得成功。

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在年輕的時候立下的誌向是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在那個變化無窮的色彩的世界中難以自拔。他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畫技,但是收效甚微。在他40歲那年,他到意大利遊玩,親眼看到那些大師的傑出作品之後,終於被震驚了。即使自己窮盡畢生的精力恐怕也難以在畫界有所建樹。那時,他毅然決定放棄繪畫,改攻文學,並以他的努力,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歌德在晚年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就告誡那些頭腦發熱的年輕人,不要因為一時的盲目而相信自己的興趣,盲目地跟著感覺走,要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人生之路真正開始時,我們會麵臨很多盲區,我們自身的性格、特長、知識積累等條件,適合於去做什麼,能夠幹成什麼,恐怕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和鍛煉,我們很難給自己一個定位。因此,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僅要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機製,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一則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學習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致力於祖國史學研究。

要認清自己的人身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但是這裏所說的認識並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述的道理一樣,對於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要極力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隻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讚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作唯一的奮鬥目標。那些將身外之物當作唯一的人,當追求得到滿足後,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裏去,於是會墮落,尋求感官享受。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大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們要研究自己,並且要努力地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因為,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