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過實踐使學生們了解如何客觀地分析二維空間的構成並進而推廣到三維空間的構成上,為現代設計藝術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主義轉向理性主義。
費寧格(版畫家):
1.費寧格的繪畫封麵具有強烈的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特點,作品線條剛毅,黑白分明,形式感強烈,特別喜歡以建築尤其是中世紀的建築為創作主題,對於色彩具有強烈興趣。
2.代表作品:《包豪斯宣言》木刻封麵。
拜耶(無襯線字體)
拜耶認為字體的裝飾線體是多餘的累贅,風格傾向於非常簡潔的宇體,創造了無飾線體、小號宇母為中心的新宇體係列,成為包豪斯宇體的一個特征。而拜耶的版麵設計明顯受到荷蘭“風格派”和他的老師納吉的影響。
包豪斯設計學院積極意義:
1.雖然僅僅存在14年,但是它為世界近現代藝術設計做出的一係列重大的貢獻彪炳史冊,尤其是藝術設計教育體係對全世界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當納粹驅逐學院之後,這些藝術家、設計師輾轉全球,再度從事藝術設計教育。把現代設計帶到美國,再傳播到全世界,把現代主義設計推向了新高度。
2.在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建立、傳播、實踐方麵:真正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義原則,為現代主義設計指出了正確方向。使機器成為藝術家、設計師的創造工具,開創了適應工業生產的設計方法,實現了現代藝術與技術、手工業與工業的結合。
3.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教育的結構基礎,當前世界設計教育單位和院校的基礎課就是包豪斯設計學院首創的。這個基礎課由對平麵和立麵的結構研究、材料研究、色彩研究三大環節構成,使視覺教育第一次比較牢固的奠定在科學基礎上,而不是基於藝術家、設計師個人非科學化的,不可靠的感覺上。
4.開始了以大批量標準化為目的、廣泛應用現代材料、具有現代主義設計特征的工業設計教育,奠定了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的基本麵貌,迄今有深刻影響。
5.開始建立與企業界、工業界的廣泛聯係,使學生能夠體驗工業生產與設計的關係,開創了現代主義設計與工業生產密切聯係的新篇章。
6.對於平麵設計的功能化探索,也是現代主義平麵設計的一個重要起源。
7.廣泛采用工作室體製進行教育,學生參與生產實踐,完全改變隻繪麵不動手的陳日教育模式,為現代主義設計教育開創新局麵。
8.從長遠的思想影響來看,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觀念基礎,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的歐洲體係原則,比較完整奠定了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設計體係。二戰時期,教員大批前往美國,發展形成國際主義風格,影響全世界。
9.經曆了魏瑪、德紹、柏林三個時期,為德國培養一批設計師。因此影響了德國工業設計的麵貌和特征,從德國現代設計高度理性化和功能化的嚴謹冷靜的產品能看到它的影子。
局限性:
1.過於強調理性和功能造成冷漠的風格忽視人的心理需求,影響人與產品之間的情感和諧,顯得機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曆史感受到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批判。
2.由於教員組成複雜,特別是先鋒派藝術家占主導地位,教學中的工藝成分超過技術成分,關注領域還是傳統產品設計,對現代化設計少有問津,看待工業仍具有烏托邦色彩,對時代條件、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和經濟概念趨向一種抽象的美學追求,很少關聯實際生活。
3.許多理論和設計實踐大多停留在“實驗室”裏,與實際生活聯係不夠緊密,二戰後在美國才完成其曆史使命。
呼捷瑪斯:共產主義包豪斯
1920年,俄國政府將莫斯科原有的兩所藝術學校莫斯科繪畫、雕塑和建築學校與斯特羅格諾夫實用美術學校,合並成為一所高級藝術技術學院,1930年關閉。
宗旨:
要通過專業技術教育,為俄國的工業化培養高質量的大師級的藝術家、建築家和管理人才。
該校成立時,有100位教職員和2500名學生,藝術教員教授平麵課程、繪畫課程和建築課程,工業教員則教授印刷、紡織品、陶瓷和金工等課程,學校成為當時俄國三個前衛藝術設計運動——構成主義、理性主義和至上主義的中心,不少前衛藝術家在該校任教或舉辦展覽:李西斯基於1921年在該校舉辦過個人作品展並在此任教。馬列維奇於1925年也成為該校教員。
教學特點:
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開設了美學原則、色彩理論、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傳統美術學院不曾開設的課程,崇尚尚理性主義、功能主義、構成主義原則,在該校的雕塑、平麵繪畫和建築中得到了強烈的反應。
對比包豪斯:
不論在追求上、組織上以及在影響上都是非常相近的:
1.兩所學校都是率先嚐試用現代技術和意識來訓練和培養設計師。
2.都是在政府的資助下起步,努力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
3.都開設了美學原則、色彩理論、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傳統美術學院不曾開設的課程,而且兩校之間也有過小規模的學術交流活動和交換展覽。
從規模上來說,“佛庫特瑪斯”更大於包豪斯,但由於後者有更多的出版物,更多的交流,所以包豪斯更為西方世界所熟知。
令人歎息的是:雖然兩所學校都對現代設計的發展做出過重要的曆史貢獻,都曾有過
段相當自由的輝煌時期,但最終都在政治高壓下,被極權主義政權腰斬。1920年,俄國政府將莫斯科原有的兩所藝術學校薁斯科
繪畫、雕塑和建築學校與斯特羅格諾夫實用美術學校,合並成為一所高級藝術技術學院,1930年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