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設計學院
1.包豪斯設計學院 (Bauhaus),由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魏馮成立井擔任首任校長,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
設計學院,在世界設計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它的成立標誌著世界現代設計教育探索的開端,經過十年發展,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現代主義設計教育中心,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空前高潮。
2.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起初是想建立一個類似於工藝美術運動的組織——具有團隊精神平等精神的理想化環境,但是工業化進程改變了這種探索,學院轉向理性主義,運用科學方式進行設計教育,符合時代發展趨勢。
發展曆程:
第一階段,魏馮時期(1919-1925),校長格羅皮烏斯,設計思想為理想主義,以雙軌製教學為教學特點:
a.初創和奠定了基礎時期。
b.抱著技術與藝術新統一的思想。
c.教學體係:創建期,采用“雙軌教學製度”,每門課程都有一位 “造型教師”和“技術教師”共同授課。
第二階段,德邵時期(1925-1932),校長漢斯·邁耶,設計思想為共產主義,以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為教學特點:
a.成熟階段,理想實現,碩果累累。
b.實行設計製作教學一體化方法。
c.教學體係:雙軌製宣告結束,成熟的教育體係形成。
第三階段,柏林時期(1932-1933),校長密斯·凡德羅,設計思想是實用主義,以建築為中心為教育特點:
a.二戰尋求新出路,知識與技術並重。
b.理論與實踐同步。
總結:
1.創立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成立並擔任首任校長。包豪斯設計學院抱著”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思想,擔負起培養20世紀設計師和建築師的使命。魏瑪時期是包豪斯教學體係的初建期.采用雙軌教學製。每一門課程都由一位造型導師和一位技術導師共同授課.造型導師負責基礎課、形式、繪畫、色彩和創意思維,技術導師負責技術、手工藝、材料學。使學生受到藝術與技術雙重影咱,並且開設實習工廠,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設計教育製度。由於政府幹涉,1925年3月底被迫關閉。
2.成熱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沃爾特·格羅皮烏斯進行課程改革.詳細劃分課程大類.實行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教學法,取得優異成果.形成完整藝術設計教育方針:
a.強調自由創作,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
b.強調各類藝術之間的交流。
c.將手工藝技術與機器生產相結合。
d.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素養的人才。
e.將教學同社會生產相結合,使教學成果付諸實踐。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於1928年卸任校長.由漢尼斯·邁耶接任第二任校長.他將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使學院受到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因此他不得不離任。1930年密斯·凡德羅接任第三任校長,他麵對納粹的壓力,竭力維持學院運轉,極力清除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政治性,開始進行以實用主義為中心的,從建築設計展開的教學改革。1932年10月,納粹占領德紹,被迫關閉。
3.尾聲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密斯·凡德羅將包豪斯設計學院搬遷至柏林一座廢奔工廠大樓內,企圖重整旗鼓,但是包豪斯精神被納粹所不容,麵對納粹強大的壓力,密斯·凡德羅也無力回天。
1933年包豪斯設計學院永久關閉,結束了其14年艱難曲折而彪炳史冊的發展曆程。
主要課程:
1.觀察課
2.繪畫課
3.構成課
包豪斯在德邵時期的課程,已經比較明確地分成幾個大類:
1.必修基礎課。
2.輔助基礎課。
3.工藝技術基礎課(金屬工藝、木工工藝、家具工藝、陶瓷工藝、玻璃工藝、編織工藝、牆紙工藝、印刷工藝等)。
4.專門課程(如產品設計、舞台設計、展覽設計、建築設計、平麵設計等)。
5.理論課(藝術史、哲學、設計理論等)。
6.與建築專業有關的工程課程。
設計思想\/原則:
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基本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使現代主義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建立的藝術設計教育體係提出三個基本觀點,具體如下:
1.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技術與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技術是一種方式、過程和手段,藝術既是技術又是藝術品和現象。從藝術的發展和本質看, 技術是藝術不可分離的屬性和存在的最高形態,藝術通過技術達到目的。17世紀,隨著文藝複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使藝術與技術開始分離,技術一麵走向科學,另一麵走向藝術。19世紀, 伴隨著工業革命手工業生產逐步瓦解,設計開始從藝術中獨立。藝術與技術的分離導致粗製濫造的工業產品和工業設計的興起、進而導致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
2.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現代主義設計包含民主主義,強調為大眾服務的原則,具體來說大眾看重的不是產品本身的外觀和參數, 而是產品是否滿足個人功能和審美需求、 價格是否合適的性價比,例如選購空調考慮的往往不是單獨的考慮製冷製熱功率的大小,而是綜合的考慮使用、外形、價格、能耗等因素,因此設計的目的是對人的適應性和匹配度。
3.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
這些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使現代主義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