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周武王鹿台散財(1 / 3)

詩:

紂王聚斂吸民脂,不信當年放桀時。

積粟已無千載計,盈財豈有百年期。

須知世運逢真主,卻笑貪淫有阿癡。

今日還歸民社去,從來天意豈容私!

話說眾諸侯齊聚九間殿,隻見丹墀之下,大小將領、頭目等眾多人,擁擠著排列兩旁。子牙傳令下去:“軍士們,先速速救火,將宮中的火焰撲滅。”

武王對子牙說:“紂王無道,殘害百姓,而六宮近在咫尺,宮中之人、宦官和侍從被害得更加慘烈。如今軍士們救火,難免會波及無辜。相父應當首先嚴明紀律,以免再次造成傷害。”

子牙聽後,立即傳令:“所有軍士等人,隻許救火,不得肆意暴虐。敢有違反命令、擅自取六宮中一物或殺害一人的,斬首示眾,絕不姑息!你們都應當清楚明白。”聽到這個命令,眾宮人、宦官、侍衛、軍官齊聲歡呼:“萬歲!”

武王在九間殿駐足,與眾多諸侯一同觀看軍士們救火。突然,武王抬頭看見殿東邊擺放著黃澄澄的二十根大銅柱。他好奇地問子牙:“這些銅柱是用來做什麼的?”

子牙回答說:“這些銅柱是紂王所製造的炮烙之刑的用具。”武王聽後歎息道:“真是殘忍至極!不但受刑的人痛苦萬分,就是我今天看到了也覺得心驚膽顫。”

子牙領著武王進入後宮,來到摘星樓下。他們看到蠆盆裏蛇蠍橫行上下翻滾,白骨森森;又見酒池內陰風陣陣,肉林間冷露點點。武王不解地問:“這是什麼緣故?”

子牙解釋道:“這就是紂王所製的蠆盆,那些白骨就是被殺害的宮人,那邊就是肉林、酒池。”武王感慨萬分:“真是令人心痛!紂天子怎麼殘忍到了這種程度啊!”說著心裏很是傷感。

隨後,武王和子牙來到摘星樓,隻見還有餘火沒有熄滅,煙霧沒有消散,燒得七零八落,還有無辜的宮人遭到了這種災難,燒得還剩下一些骨骼,慘狀令人不忍直視。

武王心生憐憫,急忙命令軍士:“快將這些遺骸抬出去安葬,不要讓他們曝屍荒野。”

武王又對子牙說:“不知道紂王的骸骨在哪裏,應當另外撿出來,以禮安葬,不可以讓它暴露在天地之間;我們作為臣子,看到這樣的情況,心裏怎麼能夠安寧!”

子牙說道:“紂王無道,人神共憤,今日自焚實在是他的報應。大王以禮安葬他,是大王的仁德!”於是,子牙命令軍士仔細檢點遺骸,不要混雜在一起;務必尋找到紂王的骸骨,備齊衣衾棺槨,以天子的禮製安葬他。”

眾諸侯與武王一同前往鹿台。登上鹿台時,他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高聳入雲的閣樓、飛簷畫棟的亭台樓閣、金碧輝煌的宮殿、雕欄玉砌的裝飾、精美的梁棟……還有無數的明珠異寶、珊瑚玉樹鑲嵌其中。他們不時地散發出萬道霞光,頃刻間便有千條瑞彩綻放。眾人看得眼花繚亂,神情恍惚。

武王點頭歎息道:“紂天子這般奢侈無度,耗盡天下之財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怎麼會不身敗名裂,死亡喪國呢!”

子牙感慨道:“古今以來,那些喪國亡身之人,無非是因為奢侈荒淫而敗亡。所以聖明的君主才會反複告誡、嚴明紀律:‘珍視道德修養而非珠玉寶石’,這是很有道理的。”

周武王道:“如今紂王已滅,天下諸侯和百姓都受紂王之苦,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想把鹿台的積貨分發給諸侯、百姓,將巨橋的稻粟賑濟給饑民,讓他們重新獲得生機,享受一天的安康之福。”薑子牙道:“大王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氣啊!應該趕緊行動。”於是武王命人去搬運財寶和稻粟。

後宮抓到了紂王的兒子武庚,薑子牙下令:“推上來。”眾諸侯都咬牙切齒。不久,眾將把武庚推到殿前,武庚跪下。

諸侯們齊聲說道:“殷紂王惡行深重,罪孽滿滿,已惹得人神共憤。今日應當斬首正罪,以泄天地之恨。”薑尚點頭讚同:“諸侯們言之有理。”

武王急忙阻止:“不可!紂王肆行無道,全是那些小人和妖婦迷惑他的緣故,與武庚有什麼相幹的?再說,紂王炮烙大臣,即使是像比幹、微子這樣的賢臣,都不能匡救其君,更不用說武庚這個幼稚的孩子了。如今紂王已滅,和武庚有什麼仇恨?何況‘罪人不孥’,這是上天好生之德,我願與各位大王共同體會,切不可枉行殺戮。待新君即位,封給他土地,以存續商朝祭祀和成湯血脈,才是報答商朝先王的辦法。”眾人都感到武王的仁德。

東伯侯薑文煥挺身而出,說道:“元帥在上,如今大事已定,應當立新君以安天下諸侯、士民之心。況且天不能無日,國不能無君,天命有道,歸於至仁。如今武王仁德昭著於四海,天下歸心,正應當即大位,以安天下民心。何況我們一眾諸侯入關,輔佐武王討伐無道,正是今日的大事。望元帥鼎力擔當,不可遲滯,以免辜負眾人之心。”

諸侯們齊聲讚同:“薑君侯言之有理,正合眾人之意。”薑尚還未及回應,武王惶恐地遜謝說:“我德薄位輕,名譽未顯,每日隻求能勤於修身,無愧於先王之業。怎敢妄想天位!何況天位如此重要,隻有仁德者才能居之。我請求各位賢侯共同選擇一位有德者繼承大位,以免辱沒職責,為天下所恥笑。我與相父早早歸隱故土,以守臣節而已。”

一旁的東伯候嚴肅的說道:“大王此言差矣!天下間道德至高之人,有誰超過大王的?如今天下歸心於周,已非一日,百姓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難道不是因為大王的教化之恩嗎?這是大王能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況且天下諸侯景仰雲集,隨大王討伐無道,這是他們對大王的敬愛和擁戴。大王又何必固執辭讓呢?希望大王能順應眾議,不要令眾人失望。”

武王道:“我有何德何能,希望賢侯不要堅持這個決定。還應當訪詢眾人意見,才能讓天下人心服口服。”

東伯侯薑文煥說道:“昔日帝堯以至高無上的道德贏得了上帝的信任,得以繼承大位;後來舜生丹朱不肖,帝堯求人而遜位,眾臣舉薦舜。舜以重華的德行繼承了堯的天下。後來帝舜生子商均也是不肖,舜便舉薦天下給禹。禹生啟賢明,能承繼夏朝命脈,故而相繼而傳十七世。直到桀王無道而失去了夏政,成湯以至高無上的道德將桀放逐到南巢,代夏而有天下。傳二十六世到了紂王,大肆無道,惡貫滿盈。大王以至高無上的道德與眾諸侯恭行上天的討伐令。如今大事已定,繼承大寶的如果不是大王還有誰?大王又何必固執謙讓呢?”

武王道:“我怎麼敢和禹湯這樣的賢哲相提並論呢?”薑文煥說道:“大王不興兵戈之災,以仁義教化率領天下百姓。民俗美好,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故而鳳鳴於岐山之地時萬民安居樂業。這是天人相應的道理所在,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大王的政德與夏禹、商湯兩位君王相比有何差距呢!”

武王說道:“薑君侯素有才德,理當為天下之主。”

忽然間,兩旁的眾諸侯齊刷刷地向前靠近,大聲呼喊道:“天下歸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大王您為何還要固執地拒絕呢?這實在是違背了大家的心意!想當初我們結盟,哪裏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無非是希望能擁立大王,再次見到太平盛世。現在大王您卻舍棄了這個機會,不居於此位,那天下諸侯就會瓦解,從此生亂,這會讓天下再無太平之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