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龍虎山(1 / 2)

白棺中的明代古屍是丹宗的一代大師孫祖,他臨終時吞食大量的魄丹化成的山嬈,功用和符籙宗製作的山嬈一樣,確能收到返老還童之效。其實所謂的返老還童,說穿了就是修補人體因衰老而逐漸衰減的元氣,並恢複肉體的原有功能,並沒有長生永壽之效,所以真正的修煉士不屑為之,倒是世俗之人最為熱衷。古人認為“魂製精神,魄控肉體”,隻是許多方術找不到魂魄合練的途徑,或專注煉魂以求長生,或專注煉魄以求駐顏,像孫祖這樣的茅山丹宗祖師並非不懂魂魄合練之道,隻可惜造化弄人,他曆盡艱辛最終練出的不過是可以養顏的魄丹,他臨終時吞食魄丹化為山嬈,或許是一種自我懲罰,又或許也是一種自我安慰而已,因為製作山嬈是茅山符籙宗的不傳之秘,隻有符籙宗的大宗師自願舍棄生命,並且還要合眾人之力才能夠製作成功。

我從孫祖的遺蛻中取下一小片屍蠟狀的東西,背著地丙道人離開了這處水塘,臨行前,我把天乙道人放入白棺,和棺中的古屍一起掩埋在遠離水塘的一處山坡下。本來還打算重新到丹房裏看看究竟,但走出水塘後才發現我們已到了一處平原地帶,遠遠地隻看見隻棲霞山頂雲霧繚繞,離我們已有數公裏之遠了, 一切就像夢一樣虛幻,然而眼前天乙道人的墳墓和身體虛弱的地丙道人卻又是那樣真實。

在附近的一座小村落裏,我向樸實的村民借來一瓶冷水,找了處偏僻的角落,把把那片屍嬈喂服給地丙道人。古人認為千年朱鱉(據說千年以上的龜鱉會通體棕色)能夠自行脫殼,其肉身亦呈棕色,隻是不再在水下生活,而是常常活動於深山的洞穴中,稱為山嬈,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有些修道士長生心切,又吃不得修煉之苦,妄想不勞而獲,他們經年《於謙傳》也有描寫,許多士人以為靈異荒謬不足采信,但先師盧生在天書中卻是深信不疑,不過他雖然相信山嬈的存在,但並不相信是千年的朱鱉所化,“萬物有靈,最靈莫過人類,養顏駐壽,最妙莫過精神”,他認為所謂山嬈,多是道行高深的修道士臨終時所化,這些修道士活著時養顏有術,死亡時駐魄有方,化成的屍嬈的確能夠養顏駐壽,但說是長生不老就荒誕不經了。盧生因而感歎道:“為方仙道,依於鬼神之事,異類相求,必然不知所終,須知世間靈異,不過魂魄二字。”“鬼神之事,終究虛幻”,他不信鬼神,我和張鐵嘴也跟著不信,張鐵嘴常說,我師之言豈有謬哉?魂魄之事,不著形相,卻構成萬物,無所不在,無所不容,就如咱們算麵看相,雖然百無一驗,但口訣雲:“神足現於目,氣足現於聲,精足現於齒”,通過察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大體也能估算出這人的狀況來。

想起張鐵嘴,我不禁歎了一口氣,彎腰背起地丙道人。那片山嬈果然有效,不過一刻工夫,地丙道人已恢複到舊時的模樣,甚至比以前更加精健,隻是他依然昏迷不醒,顯然這種山嬈隻能修魄不能控魂,天書上的記載果然不錯。

我來秣陵尋找煉丹的陶詰老道,是為了奪回那塊從我手上失落的商羊玉石,隻是奪回玉石的目的,已經不是解救封印在裏麵的千年陰魂,而是為了煉製千年陰丹,拯救張鐵嘴的性命了。這些天四處奔波,幾乎沒有養性調息的時間,但在間隙裏偶爾還能憶起自己最初的夢想,一時有些啼笑皆非,又生些莫名感慨,一個人的一生,到底會由多少背離初衷的往事串織?怪不得古代先哲認為人的生命軌跡是一條曲線,當我們以為筆直地走在人生道路的時候,卻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最初的方向。很多時候我已經有點明白桀然禪師“隨緣任運”的道理了。

陶詰道士一心求仙,吞服玉石後卻遭致骨肉消融,最終魂飛魄散,他放棄天乙道人的附體,也許是在最後時刻終於認識到即便能夠附著人體,最終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而已。他們茅山道士一生鎮魂滅煞,最忌諱的就是死後被別人如法炮製,他散去魂魄,也算是隨緣任運,真正得到了解脫。

但是隨緣任運,生死關頭卻不能聽天由命,何況那塊玉石關連著張鐵嘴的性命,前途再過凶險,自己決沒有理由放棄。那塊千年玉石煉製的陰丹可以修複元神,從陶詰道士的情形來看,確是有著類似功效,他能寄存在那處分魂裂魄的地洞中,和那塊玉石一定不無幹係,玉石尚且如此,煉製成陰丹後自然更有功效。

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相傳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此後曆代天師華居此地,在龍虎山尋仙覓術,在道教裏為正一教領袖,在世俗中位極人臣,頗像儒家中的孔子地位,形成文化史上世襲傳承的“南張北孔”兩大世家。不過張道陵雖為天師,其方術還是走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領袖張角的路子,以符籙神水為主,至於所謂的“丹成龍虎現”,隻是道家對內外丹成的通俗說法,後人穿鑿成一龍一虎在山中呈現,實則是對術法稱謂完全無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