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起身來,第一次近距離觀看這副白棺。從材質和顏色上看,似乎是一種由糯米汁石灰調和的白膏泥燒製成的白瓷,因為白膏泥有很強的防腐性和封閉性,古人常常用白膏泥作為墓葬的封泥,但白膏泥雖能防水防滲,並不能保護屍體不朽,況且白瓷是易碎的物品,從這一點上看,白棺的材質又不會是瓷,白棺的蓋板已經丟失在地洞中了,敞開的白棺內,須發斑白的老者靜靜地躺在裏麵,暴露在空氣中的身體沒有絲毫變化,肌膚潤澤,臉色紅潤,宛如睡熟一般,倒是裏麵原有的幾本書籍已經變成了粉末,在白棺的底部堆積成一團灰色的陰影。
大凡年代久遠的古屍,一旦接觸到新鮮的空氣就會迅速腐朽,除非是一種被稱作“屍魅”的鎖魂屍才不懼空氣流通。這種鎖魂屍所以不會被氧化,據說是因為屍體在下葬以前就被鎖住了魂魄,或者本身就是因鎖魂而死的屍體,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會隨著鎖魂術效力的減弱而逐漸衰朽,屍身的水分會慢慢地流出,在體外形成一種潤含著魂魄碎片的暗紅色棺液,這種棺液性質至陰,不但能夠延緩屍身的朽爛過程,還能做燃料使用,以前的古代大墓常常用來製作長明燈,相傳能千年不滅,不過棺液雖能延緩朽爛,終究不能持久,屍身也早晚會化為烏有;而後者的屍身則不會隨著時間朽爛,屍身的毛發趾甲還會繼續生長,如果是被鎖魂而死的兒童屍身,還能夠生長成成年模樣,稱為“屍魅”,無知的盜墓賊遇見這種屍魅最是凶險不過,常常會被抓作鎖魂屍的替身,而屍魅則會附體在盜墓賊的身上,回流到社會上興風作浪。以前的人們對這兩種鎖魂屍分辨不清,一概稱之為屍魅,其實兩者製作的動機完全不同,就其危害性來說也完全不一樣。
死後的屍體被鎖住魂魄,是因為古人相信靈魂不滅,隻要能保持屍身不朽,就能夠死後還魂,在某一天早晨被外力喚醒,重新回到生前最為依戀的大千世界,這類鎖魂屍並無危害,而生前即被鎖魂的屍體則是被有法術的人刻意陷害,魂魄拘泥於死體中不得而出,葬於地下曆久不見天日,其情形淒慘恐怖可知。我國的迷信傳說,枉屈難伸的死者,往往會化為厲鬼,入夜就追魂索命,其實所謂厲鬼,多數就是這類鎖魂屍,南方尤其是兩廣一帶傳說的“攝青鬼”,借屍還魂,看見生人出現就緊緊纏身,也是這一類東西。
這類鎖魂屍中,間或也有一些特例。一些大病不治的患者,幻想在來世能夠有藥物拯救,生前便請有法力的術士鎖住自己的魂魄,以求得死後的屍身不朽。這些鎖魂屍的記載,在天書秘術中的《葬經》篇可以找到,因為這兩類鎖魂屍都隻有深喑鎖魂控魄的茅山宗術師才能製作出來,所以盧生在天書中略有描述,不過盧生雖有記載,其本人卻對鎖魂術法極為憤恨,“生老病死,乃人之常理,大限既終,必有合有離,作鎖魂屍以充借屍還魂之效,是術士無良,情殊可恨。”他不在天書《術法》篇中記載,而在《葬經》中提及,就是為了杜絕這種害人術法的流傳。
我想起衛道士告訴我的關於丹宗的來曆,這時已經對地洞的用途和棺中的古屍來曆有了隱約的猜想。我和天乙、地丙道人跳進去的那個巨大的地洞,原先應該是茅山符籙宗的養屍地,後來卻被丹宗開辟成開爐煉丹的地方,煉丹的地方需要潔淨,養屍地極其不潔,這種違反常理的做法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原因。
不過若是和這白棺中的古屍聯係起來,真相就昭然若揭了。古屍的衣冠雖在棺蓋打開時風化成塵,但先前所見確是明代衣冠,聯想起地洞的來曆,這古屍不是別人,正是最早發現這個地洞,屠戮清兵、以魂魄入丹的茅山丹宗的中興人物-孫祖!
他學究天人,對符籙宗的鎮魂鎖魄術法和丹宗的丹爐冶煉之技融會貫通,但最後隻練出可以養顏駐壽的魄丹,自是大有不甘,待到老年天壽將盡時心中更是不平。他本是茅山宗世家,臨終之際如何保持肉體不滅,對他來說並非難事。地洞中的鹽漬之屍是被鎖魂而死的清兵,這些清兵的魂魄被困在死體內經久難出,為整個地洞提供了連綿不絕的玄陰能量,而衛道士綁索的流浪漢子,甚至還有那個陶姓祖師費勁氣力尋來的那些青蚊,不過是為他人作嫁,到最後都盡皆化為暗紅色的棺液,保護白棺中的屍體不朽而已。
誰會想到,當年開啟一代丹宗理論的孫祖師為追逐一個長生不死的幻夢,竟會把自己製作成一個陰森恐怖的鎖魂之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