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白棺再現(下)(2 / 2)

“謂有始必有終,而天地無窮焉,謂夏必長,而薺麥枯焉,謂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存焉。”

盧生在天書中曾根據自己的求仙經曆,曾記述過一個奇怪的結論,“世人求仙不成,即謂世上無仙人,誠可謂短視也。夫稼穡猶有不收,商販猶有不利,用兵猶或有不勝,況乎求仙之事哉?常人徒有好仙之名,而無修道之實,不得長生,無所怪也。”

“又有謂天地之間,目之所見,不曾見仙人,此亦為淺識之徒,拘俗守藏者耳。古今隱者聖人,皆不知所終,其間豈無真正仙人? 不見仙人,實因世人所謂“蓬萊”、“方丈”、“瀛洲”之流,非仙人之真正居所也。仙人者,絕於人境、不雜人居,亦非天上,其居之地,並非實有,亦非虛無,乃出有入無之境,虛實XX之地,所謂清虛之境也,清虛之境,迥異人間,居之可以不生不死,永壽永昌。”

這段話太過莫名其妙,我和張鐵嘴兩人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我本來就不信仙人之事,說,先師這不是糊弄人嗎,世上哪裏有這種玄而又玄的地方?要是成仙後就與世隔絕玩失蹤,這仙人還有個屁當頭?古人雲: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再說咱們成仙後還要提攜後進呀,怎能隻顧自己享受?呂純陽還度化白牡丹呢,難道咱們為人民服務的覺悟,還不如千年前的古人嗎?張鐵嘴也是莫名其妙,他雖然對成仙之說堅信不疑,但他對仙人和仙人住處的理解,可是完全參照了神話傳說, 仙人是“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無常殃”,仙境則是“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遠不似盧生說的這樣不可捉摸。不過他對先師盧生最是佩服,說我師之言豈有謬哉,咱們依照天書修成仙體,或可驗證我師言下無虛。“依老夫看來,先師說的出有入無之境,虛實XX之地並非無有,說不定當年村中的那片小樹林就是那種清虛之境,樹林中時間想必流逝極快,不然老夫以一介布衣之身,如何能夠預見到未來之事?”

我嘲笑張鐵嘴有些失心瘋了,竟把幻想的事都當成了現實,平時算命騙騙別人也就罷了,怎麼看了幾篇科幻文章,還要騙起自己來了?張鐵嘴隻當自己是信口開河,見我不相信,也是一笑了之,兩人都沒往心裏去,想不到我今日所見的地宮景象,居然和平常的客觀世界大相徑庭,這處洞中之洞隱藏在地宮中的黑水之下,上方的地宮裏已是黑暗無比,這居於其下的地洞怎會明亮如晝,竟能看見透射進來的陽光?還有,地丙道人竟會在極短的時間裏迅速老化,難道這裏的時間真的和外麵不一樣嗎?

關於時空轉換之事,我並不陌生,有些甚至還親身經曆過。我在鎮嶽宮做道士的時候,隨了空禪師在玉井內學習術法,每逢夜晚,隻須自鎮嶽宮門向台階下走得數十步,即可進入玉井中,並非自井口進入,但當時隻覺得時空轉換之術,也不過是和自己修習過的挪移術法類似,壓根沒有和什麼仙人之境聯係在一起過,何況那處白蓮玉井是客觀存在,挪移術法轉換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地方,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而那些地方也不存這種時間倏忽變化的怪異景象。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除非這裏真的是一處仙人居處的清虛之境,不然,怎會出現時間上的倏忽變化?地丙道人之所以在瞬間變得衰老,隻是因為他無法適應清虛之境罷了,清虛之境乃神仙居所,地丙道人尚未修出離體元神,自然無法承受。

我以前雖然修習天書,但對神仙之說似信非信,並不象張鐵嘴那般信奉熱衷,不料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陰差陽錯,居然誤打誤撞地闖進了傳說中的仙境,心中不由得一陣興奮,傳聞居住在仙境之中,不必修行即可成就三患不至的仙人之身,因為“清虛之境,迥異人間不生不死,永壽永昌。”依我想來,這或許是由於仙境中的時間並不與外麵的世界同步而已。

一念至此,興奮之情突然消失,“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們在這裏盤桓了這麼長時間,外麵豈不是過去了十年百年?任天庭早已作古不說,張鐵嘴的身體隻怕也已經爛得幹淨,這可大為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