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注釋
1、將:偕,和。
2、相期:相約。
3、雲漢:天河。
譯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裏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複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 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麵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麵看,卻極度淒涼。
月下獨酌·其二
李白〔唐〕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
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聖,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聖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鬥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隻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注釋
酒星:古星名。也稱酒旗星。
酒泉:酒泉郡,漢置,在今甘肅省酒泉市。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大道:指自然法則。
酒中趣:飲酒的樂趣。
賞析
詩通篇議論,堪稱是一篇“愛酒辯”。開頭從天地“愛酒”說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明天地也愛酒,再得出“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的結論。接著論人。人中有聖賢,聖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借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隻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李白〔唐代〕
三月鹹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