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項羽(2 / 2)

是他大度嗎?

可能不是,可能是他不相信世上有為了追求成功而拋棄人格、背離人性的人。也可能是他在做人的顛峰上“高處不勝寒”期翼一個可與之匹敵的對手。總而言之,在那一幕曆史劇裏,他始終是主角。

但無論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不管出發點是什麼,錯,就是錯。

他就錯了。

在劉邦多年苦心經營下,兵精糧足,與項羽對持許久,最後雙方共約,平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各自回兵。項羽再度高估了劉邦的人格,他以為能和他楚河漢界的人也和他般在人格上大義凜然。

漢紀元五年十月,在項羽退兵行進到固陵的時候,劉邦的追兵鋪天蓋地的殺來,項羽驚訝了,他想象不到作為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隨意的褻du自己的誓言,且在“互不侵犯”的餘音尚且繞粱的時候。他憤怒了,如一團烈火撲向敵人,他的部下也憤怒了,麵對如此卑鄙的背叛,拚力撕殺,劉邦大敗。堅壁自守。項羽決定消滅劉邦,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屢次進攻。劉邦損兵折將,但劉邦的小人心性再度令他扭轉戰機,他以根本不打算兌現的承諾令諸候增兵。韓信來了,彭越來了。麵對重兵。糧已將盡的項羽敗到亥下,被重重包圍。

這一刻,項羽的人格魅力被末路英雄的情結襯托的異常偉大,從此,不同版本的故事被不同時代的人演繹著。

但事實是,重重包圍中,項羽安坐於大帳豪飲,他興奮,因為這失敗對他來的太不易了。他又不甘,因為打敗他的這個人並不是一個英雄。他失望了,因為他知道世上沒有人的血液能沸騰到他的溫度。他決定戰死,因為他感到孤絕於世的寂寞,他渴望毀滅,毀滅也是升華。於是,他提刀而起,跨出帳外,招集八百健兒,殺出重圍,劉邦的數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麵對強敵且戰且退,待戰至東城時,已僅剩二十八人,麵對他們,項羽感動了,他覺的不該讓這些勇敢的人因戰敗而羞愧,他說:“自我起兵以來,在戰場上征戰八年了,身經八十餘戰,未有一敗,今天我們戰敗了,不是因為我們怯懦,而是因為這個世界不容許真正的勇氣存在。我來證明給你們看,你們跟在我後麵突圍。”說罷,項羽一馬當先殺入敵陣,以一人之力斬對方將領三人,士卒百餘,一氣殺到了烏江。從這裏過去,便是江東。能令項羽東山再起的地方。

烏江廳長駕船等候許久了,一見項羽便請他上船,但他拒絕了,因為他渴望死亡,渴望在一個輝煌的時刻將自己的個性張揚到極至。他笑了,笑的慷慨,笑的豪邁。他說:“天亡我也,渡之何為。”說罷,令手下戰士下馬,步行殺入敵陣,麵對如此敢死之士,一時間,風起雲湧,天地變色。

一場大戰,除項羽外,所有的楚國戰士全都戰死,麵對屍骸遍地,他在又一次的戰火洗禮中,證明了自己的英勇。

“好了,該結束了,”他驕傲的想,重重兵馬包圍了他,卻無人再敢向前,他指向敵陣一似曾相識的將領,說:“故人,我的大好頭顱就便宜你了”,含笑揮刀自刎。時年32歲。

隨著項羽的死,一個英雄時代結束了,在此後的中國曆史裏,光明磊落者被嘲笑,無恥陰險者被稱頌,“兵者,詭道也”被著之眾多書本,懦弱的時代開始了,影響了曆史進程,影響了每個時代的人性,而在時空中永遠高懸著一個不被人仰視的真正勇者,項羽,但他也永遠不會被人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