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以其偉大的失敗而被稱之為英雄的異類,從他去世之後,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類生存的某種狀態,或許可以說,因為有了他才彌補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後人出了許多書來談論他,有記實的、有杜撰的、有褒義的、有貶義的,但無論何種版本,都不約而同地在表現一種精神--大氣蓬勃。
他就是項羽,一個作為曆史人物,因人性製約理性而失敗,作為男人,因不屑理性而突出人性魅力的英雄。
他深刻。
史書記:籍(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已記名性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根據這段記載,項羽該是個不學無術的人,但在他的一生中,卻證明他勇力世無披敵,若此為學劍不成,何為有成呢,又在秦末一大段的曆史中,率領千軍萬馬,攻城略地,戰無不勝。這又怎麼是略知其意呢,難道在那個英雄輩出的亂世,身為鼠輩,也能橫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另一位偉大人物諸葛亮對自己學習方式的評價:不拘一格。
他無畏。
在令秦國徹底喪失元氣的一戰中,史書記:項羽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九戰,大破之。
這一章,把項羽作為男人的大無畏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從此,破釜沉舟作為兵法誕生於世,被後來的軍事家屢屢運用,但那隻是不摻雜感情色彩的謀略,而不再是男性陽剛魅力的升華。
隨後而來的一戰,把項羽的無畏與霸氣揮灑到極點:楚擊秦,諸候將皆作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候軍無不人人揣恐,破秦軍,項羽見諸候,諸侯將進轅門,無不漆行向前,莫敢仰視……。。
試想,在荊旗招展的營盤之中,閃閃發光的刀光戈影之下,一個巨大的身型屹立在一群與他一樣的男人麵前,那些人綣縮在地上,低著頭。戰戰栗栗,這一刻的項羽在想什麼呢,是意氣紛發嗎?恐怕未必,也許他感到的是悲哀和孤獨,他以自己為鏡,映射出人性的懦弱。他以他人為鏡,映射出自己的卓越。
他痛苦了,因為他知道天地間唯我英雄,於是他屠城,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他燒宮,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麵對廢墟,他的心波瀾不驚,萬物在他眼中早為荒蕪。
最後他發現自己沒有了激情,他找了個理由: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他舉兵歸楚,這個多情的舉動,令一雙始終惡狠狠盯著他的卑鄙眼睛看到了希望。那人是劉邦。
項羽的高傲,使他背離天時,在劉邦臣服於他的時候,他有無數次機會下手殺掉這個人,但他沒有。他不屑。
項羽的孤獨,使他喪失地利,有人告訴他:關中阻山背河,四塞之地,地肥饒,都可以霸,但他沒有,沒有依托的心迷失在自我崇拜的幻境,他需要在一個熟悉的環境,去一種從前的心態複蘇自己。
而劉邦呢,在項羽的光環中越來越是自卑的劉邦,已嫉恨的無以附加,他流氓出身的小人心性使他善於偽裝,既然不能如項羽般傲岸絕世,做千古英雄第一人,那就打敗他吧。他想。
陰謀詭計永遠是摧殘誠實勇敢的致命武器,它能令仁者束手,勇者無策。然後再堂而皇之的冠以“勝者王候敗者寇”,那就變的理所當然。但任何一個肯在第三者角度看待曆史的人,都不會容忍蹂躪真實。
隨之而來的戰爭是不公平的,在劉邦一次次的戰敗中,劉邦一次次的求和乃至於求降,項羽一次次的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