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有一種預感,我們的社會環境會越變越好。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高興的爺爺奶奶那一代人,會非常執著地要求我們這一代生兒子,不生兒子不罷休。

但到了我跟你公公這一代,這方麵的思想就完全放開了。你爸爸雖然跟我們是同齡人,但他所在的環境讓他還是保留了上一代的思想。

你也不能去怪他這個人。當然了,我想的是,你不但沒有怪他,你還想救他。你寫那篇文章,不就是想給他們的社會帶去一些改變嗎?

但是,一篇文章的力量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對於能接受的人來說,可能思想就進入另一番天地,而對於不能接受的人來說,那就是激烈地反抗了。

你隻是運氣沒那麼好,遇到了後麵這種情況。但是,要抱有希望,它也許會慢慢變成前一種情況呢?”

成玉靜靜地聽著婆婆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話,心裏隻有無限地感激。

她一直認為自家的矛盾無法調和,所以也並不準備向他人去求助,以免徒增他人的煩惱。

婆婆說的“環境造就論”正是她所想的,她也一直默默以此開導自己去承受那樣的家庭。

可是聽到婆婆坐在自己身邊這樣娓娓道來的時候,她還是感覺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心靈的沙漠好像降下了一場及時雨。

她的眼淚還是掉了下來,但反而由衷地笑了:“媽,您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安慰。謝謝您!”

“傻孩子,一家人這麼生分做什麼?以後盡量開心一點好嗎?交給時間。”高母想了想,換了個話題。

“不知道你們年輕人是什麼感覺,我跟你爸覺得,我們這個社會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人們爭先恐後賺錢的時代要來啦!

人一旦富裕起來,就會見更多的世麵,思想也就慢慢發生改變啦!不說了,咱們喝點甜甜的銀耳湯吧!”

成玉隻想說,婆婆在做思想工作方麵,絕對是一把好手。

在熬湯方麵,也是一把好手。

成玉的心境豁然開朗,就像大街上的標語一樣充滿希望:改革春風吹滿地。

然而,離過年還有一個月的時候,成玉收到姐姐的來信。

姐姐成美在信中委婉地轉達了成父的話,為了避免過年出現不必要的爭執,她和高興就先不要回娘家拜年了。

成玉的心情很平靜,她給姐姐彙了一筆錢,回了一封信,交待姐姐給家裏買點禮物。

“事已至此,大過年的,就這樣吧。”

高興聽到成玉這樣自我調侃的時候,覺得這女子比以前更有魅力了。他又適時地補了一句:“該吃吃,該喝喝,啥事不往心裏擱。”

高父高母看著兒子兒媳傻樂,不知道他們遇著了什麼喜事。好奇之下一問,得到的回複是:沒啥事,就傻樂。

幾天後,家裏收到了一封來自雲南的信,讓他們真樂的事要來了。

二姐高以清準備回來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