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焦碳煉鋼(2 / 2)

鍾宇抿抿嘴,微微一笑,也不是很難嘛。

其實凡事最怕認真,隻是可惜雖然古時創新有餘,卻是認真不足,不肯精細化,而自己所做的一切,除了一些必要的改進來提高高爐的溫度之外,最重要的是就是“認真”二字。

鍾宇笑著說道:“既然焦碳合格,那麼就用焦碳先煉一爐鐵看看,記住,要將爐子好好清洗幹淨,有了這高爐和鼓風機,火候應當不成問題,焦炭也是極品,能不能煉製出好鐵,就看諸位了。”

有了這些條件,估計要想高爐達到完全溶化鐵礦的溫度,應該不難了。

工匠們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鐵礦石來,有人準備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爐子,一番忙碌,又是一兩個時辰過去。

隨即大家熟稔的開始生爐,放入鐵石,燃起焦炭。

等待之中,爐內的溫度開始升高,直到達到了臨界點。

緊接著,鐵水自一處槽口流淌出來。

有人不由驚道:“是鐵水,鐵水,鐵化作了水。”

若說鐵水,大家都見過,可是全部融化為鐵水,見識的人倒是不多,一旦融為鐵水,就意味著大量的雜質從鐵中脫離。

有了鐵水,想要什麼樣的鐵都能造出來,這製作鋼胚也就不在話下。

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有了合適的鐵要煉成鋼,用灌鋼法就很容易了。

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隻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

今天的事情已經相當成功了,鍾宇不禁送了一口氣。

至於碳的含量多少是造統管最適合的鋼,含碳量多少的鋼是造刀劍最合適的鋼,就需要以後一次次的開爐和錘煉,來總結出來數據。

鍾宇囑咐這些鐵匠們,一定要養成一種練了一爐鐵之後進行記錄的習慣。這一次的火候大致是多少,風力多大,熔煉了多少時間,鐵水的色澤,添加的焦炭多少,都需要有經驗的老匠記錄下來,再根據煉出鋼鐵的好壞,繼續進行修正,以此來提高。

其實就創新來說,此時的****絕對算是一起絕塵,無論是四大發明,單單就煉鋼,便早已有了灌鋼法和焦炭煉鋼法,而這煉鋼法在西方直到工業革命之後才出現,即便是倭人自以為傲的倭刀,也是脫胎於唐刀,采用的是包鋼技術,隻是雖是創新,卻沒有發揚光大,反而踏步不前。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鍾宇總結出來,其實說白了,就是沒有科學的方法,如何用新技術煉出好鋼,需要不斷琢磨,不斷的修正,多多少焦碳,爐子的火候多少合適,偏差一點,得出來的結果可能就不同了。

想起倭刀,鍾宇忽然想起戚繼光發明的戚刀。戚刀學習了日本刀的姿態,整體一改往日風格,同時又結合自身的特點做出的調整。明軍不用像倭寇那樣注重單個刀體的研磨,更加注重整體的功效和製造成本,像造價昂貴的倭刀,根本無法大規模普及。戚刀這樣類型的明刀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適合規模戰場的格鬥,

鍾宇心中暗道:等煉鋼技術成熟點了,一定要造幾把戚刀試試。

很快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專門記錄煉鋼的那本簿子裏已經密密麻麻的記錄了無數的資料,鍾宇鼓勵大家探討,相互傳授經驗,自然,其實也有人想要藏私,不過鍾宇直接將鐵匠分為兩組,告訴他們,兩組之間,每月都根據煉出鋼鐵的好壞進行比對,哪一組煉得好,將來的工錢加倍,沒婆娘的想辦法給你找婆娘,有婆娘的會提早把你的婆娘接來。

於是大家都不敢藏私了,每日生爐錘煉之餘便是聚在一起根據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和討論,而出來的鋼鐵也顯然比此前要好了不少。

鍾宇對這煉鋼雖是半吊子水平,不過卻有一股較真的勁頭,這火統作坊的煉鋼技藝倒是進步的很快!

經過一個月的不斷嚐試,工匠們漸漸掌握了規律,煉出來的鋼鐵不但在使用焦炭煉鐵法大量降低成本以及產量大大提高,而且鋼鐵的質量也有了跨越式的進展,工匠們已經總結出了什麼樣的剛最適合製造統管。

這幾日工匠們造了十幾隻火統,每隻實驗了十幾次,無一炸膛,鍾宇不禁大喜。

鍾宇又把自己憑著記憶畫了出來把戚刀樣式交給李匠頭,並說明了戚刀的特點,又囑咐道刀脊一定使用低碳的軟鋼,刀刃采用高碳的硬鋼,然後加以鍛合才成。

李匠頭在旁聽著,不住的點頭,見李匠頭聽明白了,鍾宇便吩咐他先打造幾把看看。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